水電工程的生態補償
2013-06-26新聞來源:中國能源報
水電工程的生態補償,是指采用經濟手段對水電工程產生不利影響的生態係統進行恢複、重建和保護,同時對在水電開發中產生生態效益的行為進行激勵的機製。生態補償包括兩方麵內容:針對不利環境影響進行的補償,稱為“抑損補償”;針對環境效益進行的補償,稱為“增益補償”。
“抑損補償”,是指對受損的生態係統進行恢複、重建和保護,以達到生態係統服務功能充分發揮的目的。受水電工程不利影響的生態係統包括河流生態係統、森林生態係統、草地生態係統、農田生態係統等,水電工程可能破壞河流生態連續統一體,淹沒森林、草地、農田等陸地生態係統,導致各生態係統的部分服務功能喪失。因此,“抑損補償”的對象是各受損的生態係統,具體是對各生態係統的服務功能進行補償。
“增益補償”,是指對水電工程產生的環境效益進行補償,以達到對生態保護行為進行激勵的目的。作為我國能源工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水電工程是一種清潔的電力生產工業,在節約煤炭和溫室氣體、有毒有害氣體減排方麵,會產生一定的環境效益。水電開發企業作為環境效益的產生者,理應得到相應的激勵性的補償。
對於抑損補償,應是由政府和水電開發企業共同組成補償主體,由水電開發者支付補償費用,政府通過其特殊的職能地位發揮主導作用,保證生態補償的切實執行。在補償費用方麵,根據現行的法規和文件,水電開發者需支付的具有生態補償性質的相關費用包括林地補償費、林木補償費、森林植被恢複費、草原植被恢複費、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水土保持設施補償費、水土流失治理費、水資源費、土地複墾費、耕地占用稅等;此外,還需投資針對生態係統的保護措施費用,如對陸生生態係統采取的就地、異地恢複或保護措施,以及對河流生態係統采取的河流連通性恢複、局部生境修複、魚類產卵場營造、生態調度、生物群落重建等河流生態修複措施。這些補償費用是水電工程生態補償資金的主要來源,政府應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協調補償資金在財政、林業、環保等各相關部門間的分配,以保證生態補償的有效實施。
對於增益補償,可采用政策補償和碳排放交易兩種方式。在政策補償方麵,政府給水電開發企業提供適當的放寬政策、一定的稅費優惠,以及通過調整水電上網電價等進行補償。提供政策就是一種補償,利用政策進行補償在我國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尤其是在資金貧乏、經濟薄弱情形中更為重要。從激勵性補償的角度出發,水電工程需要得到國家政策的傾斜和扶持,如製訂綠色水電的補償政策,對水電實行包含環境效益的水電電價等。以瑞士為例,瑞士水能資源開發利用程度高達91%,瑞士聯邦水科學技術研究院於2001年建立了綠色水電認證的標準,該標準已成功應用於瑞士的60多個水電工程,並且被歐洲綠色電力網確定為歐洲技術標準,在歐盟其他國家推廣。通過綠色水電認證的水電站,可以將電價上浮一個固定的價格,作為“綠色電力”對外銷售,額外收取的電費用於河道的生態修複,以改善本地的生態與環境。從我國的情況來看,目前電網水電上網電價較低,水電還有一定的電價上漲空間,在保證水電企業合理利潤後,部分收益可用於生態補償,通過“反哺”的方式為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改善提供充足的支持。另一方麵,從水電開發者的角度,積極參與清潔發展機製(CDM)下的碳排放交易可作為增益補償的另一種方式,在我國已有甘肅省張掖市小孤山水電站等項目實例。國家發改委最新批準的65個CDM項目中水電項目就有21個,大唐、華電、中電投等碳減排項目出產大戶也已分別成立了相關機構,把碳排放作為一種資源專門負責經營。
在抑損補償方麵,結合目前我國水電工程的生態補償效果,從生態係統服務功能的角度來看,水電工程對陸地生態係統的補償效果較顯著。以二灘水電站為例,通過庫周植物造林等生態補償工程措施,在雅礱江河穀地區成功造林約1000平方公裏,形成了以木本植物為主體的防護林生態係統,最大限度地發揮了森林生態係統的服務功能。庫區水土流失情況明顯改善,植被覆蓋率從49%提高到70%,建成的二灘庫區植被蓊鬱、山水相映,已成為國家森林公園、攀枝花市風景名勝區,區域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得到了環保人士及當地居民的充分肯定,二灘水電站也於2006年獲得了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的政府最高獎“環境友好工程”的殊榮。但是,在對河流生態係統的抑損補償方麵,受限於河流生態係統服務功能的複雜性和河流生態係統修複措施實施的困難性,河流生態係統的生態補償效果還不明顯。
在增益補償方麵,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對水電工程產生的環境效益未進行生態補償,水電開發企業作為環境效益的產生者,未成為增益補償的客體。
我國目前尚未建立起水電工程的生態補償機製,建立和完善水電工程生態補償機製任重而道遠。為此,建議在水電工程生態補償機製中,政府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完善生態補償相關法律法規,加強相關配套製度的執行和管理,從抑損補償和增益補償兩方麵考慮水電工程生態補償機製的建立,實現水電開發與環境保護的和諧共贏。
(水電顧問集團 喻衛奇/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