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簡體中文 English

官方微信

會員服務
首頁 學術成果

電改回歸 觸及多少集團利益

2013-03-25新聞來源:慧聰電氣網

  2013年,是中國電力體製改革啟動的第十一年。2002年2月,國務院下發《關於印發電力體製改革方案的通知》(業內稱“五號文件”),確立啟動以“廠網分開”,“主輔分離”“輸配分開”“競價上網”為目標的電力體製改革。隨後,一場轟轟烈烈的廠網分開大戲立即展開,國家電力公司被分拆為五大電力及兩大電網。根據原定的改革時間表,電力行業應該在2004年完成主輔分離,並隨後啟動輸配分開的準備工作。

  然而,由於電網內部阻力重重,加之“電荒”“雪災”等一係列外部因素的影響,主輔分離時間一拖再拖,直至2013年3月10日,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公布,其中包括重新組建國家能源局等內容。根據方案,國家能源局和電監會將進行整合,重新組建國家能源局,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管理。這一舉措或為停滯了十年之久的電力體製改革帶來新的轉機。

  其壟斷程度和控製力不僅沒有削弱,還得到了加強。

  當年參與五號文件設計的一位專家認為,問題倒不在於國網的這些主業之外的投資是否盈利,而是國網作為一家公用事業企業,應優先從事國內農村電網改造、無電地區電網改造等。國網的四處擴張一方麵幹擾了監管,使得政府難以核實其資產和成本,準確確定過網費價格,從而阻礙電力市場形成;另一方麵國網的這些投資也影響了其提供普遍服務。“有錢投資海外,卻沒錢投資農網改造,每年哭窮向國家伸手。現在農網改造每年國家財政都要出20%的資本金,大概百億元左右。”前述專家如此描述電網投資失控下的怪現狀。

  即便認為走出去本身無可厚非的業內人士,也向媒體分析將輸配電網成本收益與上述投資行為分開十分必要,“要把賬算清楚,哪些能入賬,成本的透明是要做的。”

  “一個巨大壟斷的公司,國家是根本無法監管的,控製的資源太大,誰跟它都不是對手。這個體製的形成,好處是能夠集中所有的資源,這是犧牲其他的代價換來的。”一位投行人士認為。

  有人將電網的過度壟斷歸咎於監管不力,但實際上,對於這種徹頭徹尾的壟斷狀態,根本無從監管。2003年成立的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簡稱“電監會”),從出現到被撤銷這十年來均處於異常尷尬的位置。電力行業的定價權與項目審批權一直掌握在發改委與能源局手中,而買家和賣家都是國家電網一家的,在國資委的鼓勵下還越做越大,根本無市場可言,職能為“監管電力市場”的電監會又從何管起。

  2012年上半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曾表示電力市場化改革是必然選擇,其後多份有關如何重啟電力體製改革的研究報告出台;同年年中,李克強再度明確提出重啟電改,報告轉至相關部門;而據財新消息,今年兩會前,在有關新一輪機構改革方案的討論中已涉及到電力體製改革,新一輪電力體製改革方向已定,國家電網有望一拆為五。3月10日,國務院宣布國家能源局和電監會將進行整合,重新組建國家能源局,在中央屢次表達決心的基礎上,這樣的職能調整無疑為電力改革重啟帶來了希望。

對於電力體製改革的重啟,不少人擔心是否會成為以市場之名行漲價之實的典型案例。誠然,若不觸及既得利益集團、不能徹底改變電力行業過度壟斷的狀態,那麼披著改革的外衣進行的收權後、漲價幾乎是必然的結果。拆分國家電網隻是一個開始,實現調度獨立、輸配分開,放開發電、供電、售電環節,允許民間資本進入,實現發電廠商直供電,那麼有效的電力市場競爭即會形成,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其他國家的實踐經驗來看,效率提升、電價降低均是可以預見的結果。

  正如李克強總理所言,“改革進入深水區,也可以說是攻堅期,的確是因為它要觸動固有利益格局。現在觸動利益往往比觸及靈魂還難。再深的水也得蹚,因為別無選擇,它關乎國家的命運、民族的前途”。電力改革亦是如此,唯有打破壟斷,形成電力市場,方能實現資源優化配置,防止電力改革僅成為壟斷企業漲電價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