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庫到底能誘發多大地震?
2013-03-06新聞來源:中國能源報
2008年汶川5.12地震後,社會上有些人將地震的發生歸咎於西南地區的188體育官網app 。到底什麼是水庫誘發地震?水庫到底能誘發多大的地震?
水庫誘發地震是指由於水庫蓄水而引起水庫區以及庫水影響所及的鄰近地區新出現的地震現象。世界上首次有關水庫誘發地震的報道是美國的胡佛大壩。1939年春,胡佛水庫水位上升至運行水位後不久,出現地震高潮,最大震級達到5級。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壩高大於15米的水庫大約有3萬座,發生水庫誘發地震的比例不足0.3%且分布在29個國家;全世界大於6.0級的水庫誘發地震有4起,分別是我國的新豐江水庫地震(1962年3月19日,6.1級),讚比亞—津巴布韋邊界的卡裏巴(Kariba)水庫地震(1963年9月23日,6.1級),希臘的克裏馬斯塔(Kremasta)水庫地震(1965年2月5日,6.2級),印度的柯依那(Koyna)水庫地震(1967年12月10日,6.3級)。我國壩高大於15米的水庫約有1.9萬多座,而壩高30米以上的水庫約5700座,自從新豐江水庫發生6.1級水庫誘發地震至今,比較公認的水庫誘發地震震例有33個,除新豐江以外,震級均在5級以下。
我國是世界上水庫誘發地震震例最多的國家,也是對水庫誘發地震研究最深入的國家。我國學者根據庫區工程地質條件把水庫誘發地震分為塌陷型、卸荷型和構造型三種類型。前兩者是水庫誘發地震中最常見的類型,震例較多,但震級一般不超過3級;而構造型水庫誘發地震發生的概率極低,但其震級較高,有的可達中強震水平。
水庫誘發地震的主要特征是:在時間上,誘發地震的產生和活動與水庫蓄水密切相關,開始發震時間70%發生在蓄水至正常蓄水位期間;在空間上,水庫地震的震中大多分布在水庫及其周圍5公裏 範圍內,且相對集中在一特定範圍;水庫誘發地震的震源深度一般很淺,震源深度小於5公裏。由於震源淺,水庫地震的震中烈度一般均較同震級天然地震高,但影響範圍較天然地震小很多。水庫誘發地震的震級相對小,對壩址區的影響烈度一般均小於地震基本烈度。因此,水庫誘發地震一般不會對大壩產生危害,但可能會對臨界穩定狀態的滑坡體和未經抗震設防的民居產生影響。
工程實踐使很多學者逐漸認識到,水庫誘發地震可能性較大的多為高壩大庫。水庫誘發地震的影響烈度絕大多數均小於場地地震基本烈度,更小於大壩的抗震設計烈度,對工程和環境的影響很小。盡管如此,我國政府及地震主管部門出台了多項法律法規,水電行業的相關規程規範中,也對水庫地震的監測提出了明確要求,對於壩高大於100米,且水庫庫容大於5億立方米的水庫,均要求建立水庫地震監測台網,實時監測和分析水庫地震的發生、發展情況。
我國已建成的或正在建設的大型水電站,毫無例外地建設有水庫地震監測預警係統,在水電開發程度較高的烏江流域、大渡河流域、金沙江中下遊、瀾滄江中下遊等已基本形成流域梯級電站的水庫地震監測體係,有效地監測水庫誘發地震的發生,為進一步對水庫誘發地震的成因機理研究積累資料,同時也為保障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提供預警服務。
(中國水電工程顧問集團公司/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