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1-08新聞來源:188BETApp
尊敬的
我第一次直接接觸潘總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的龍羊峽工程上。龍羊峽重力拱壩高
當時國家正處在經曆了“文革”的大災難之後,物資技術條件極度艱難。龍羊峽水電站有幾條大型斷層破碎帶需要采用高壓水泥灌漿和化學灌漿進行加固,這項技術成功與否關係到大壩的安危,這在國內應用還是第一次,龍羊峽能成功嗎?許多技術幹部心存疑惑。在這關頭,潘總到工地視察並做了一次報告,他專門說道,“雖然我國壩工建設的總體水平落後於西方發達國家,但是我們的灌漿技術並不落後。在地質條件非常複雜的烏江渡水電站,采用高壓水泥灌漿技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具有國際先進水平。”潘總還就許多技術問題進行了解釋。他的話極大地增強了我們的信心,我至今記憶猶新。後來在他的指導和關懷下,我們仔細地進行了現場灌漿試驗並在工程上全麵付諸實施,獲得了良好的效果,這項技術也發展成為了一項成熟的工法。
這種采用高壓灌漿處理軟弱破碎岩層的方法,潘總形象地比喻為“打針”,而把將軟弱破碎岩層挖除置換為混凝土的方法比喻為“開刀”。潘總認為,與打針的方法比較起來,開刀法工程造價更高,開挖過程中可能破壞好的岩體,施工安全的風險也較大。在許多類似的地基處理工程中,潘總總是極力主張“要多打針,少開刀”。在他的倡導下,我國後來建設的許多高壩都盡量地采用了高壓水泥灌漿和化學灌漿加固軟弱岩體的方法,既保證了工程安全,又降低了工程造價,為國家節約了資金。
20世紀80年代後期,國家啟動“七五”科技攻關計劃,設立了“水電工程築壩技術”的課題,潘總是這個課題的總負責人,我參與了其中的《高壩地基處理技術研究》專題的工作。為了把高新技術應用到灌漿施工控製中,同時適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灌漿工程的質量管理工作,也有利於與國際工程的接軌,我們擬定了一個研究項目——灌漿自動記錄儀和灌漿自動化。這項工作引起了潘總的極大興趣和熱情支持,在一次科技成果鑒定會上,他說:“基礎處理是隱蔽工程,是‘良心活’,要有高度的責任感,要保證它的質量。我看今後要做好兩條:第一加強思想教育,提高工作人員的責任心;第二使管理工作、監測工作科學化。我聽教委同誌說,過去高考作弊現象比較多,後來他們搞了計算機管理,把人為的東西計算機化,作弊的就很少了。灌漿工作也是這樣,有些工程質量不好,有人作假,他們可能逃過了質量人員的檢查,但無論如何也逃不了大自然的報複。對於這樣的人,一經發現要嚴加懲處,罰一儆百。自動記錄儀很好,要在灌漿工作中推廣自動化、計算機化。”潘總的話高屋建瓴,不僅給我們的研究工作巨大的鼓舞,同時也有力地推動了這項科技成果的轉化,不久灌漿自動記錄儀很快普及到了全國各項灌漿工程中。
1991年底,天生橋二級水電站施工遇到了難題,它的1號引水隧洞將要貫通,但這條直徑
1993年,我局灌漿工程師張景秀同誌寫了一本《壩基防滲與灌漿技術》,書中內容除闡述各種灌漿技術外,還對我國壩工界當時在壩基防滲方麵過於保守的設計思想提出了異議。張書呈送時任能源部總工程師的潘家錚指正,很快潘總就寄來了複函:
景秀同誌:頃接手書並惠贈大作,甚感。我對灌漿技術純屬外行,但粗粗披閱,對你高見極為讚賞。建國以來,壩無論大小,地基無論良劣,從設計到運行,都希望做到滴水不漏,此要求既不經濟,也無必要,且不可能,外國人特別是資本家是不會這麼做的。希望大作問世,能引起重視和討論,以促進我國壩工學科之進展,是所深望。
順致敬禮!
能源部潘家錚
潘總不顧公務繁忙,抽空審閱書稿,及時給予教導的謙遜態度使我們深受感動,也給了作者極大鼓舞。特別是他善於抓住書中的正確見解,從小見大,推而廣之。後來潘總在許多場合談到這一問題,並組織學界開展了關於壩基防滲標準的深入討論和研究,最終對《重力壩設計規範》、《水工建築物水泥灌漿施工技術規範》等的相關條文進行了修訂,使我國的壩基防滲技術在理論和實踐上向前邁進了一步。
潘總關心和支持灌漿技術的事例還很多,上麵隻不過是我和同事親曆的幾件事。在人們的印象中,潘總首先是水工建築物結構設計的大師,殊不知大師對於灌漿這樣一門經驗型技藝竟然也這樣地關注和透徹了解,這樣地熱情支持。在潘總的關懷與指導下,我國的灌漿技術在水利水電工程中獲得了廣泛的應用和快速的發展,為保障大壩安全運行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潘總的功績銘刻在堅如磐石的大地上,先生的音容笑貌永遠留在我的記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