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19新聞來源:188BETApp
——在第二屆“中國小水電論壇”上的主旨報告
國際小水電組織協調委員會主席、
國家能源專家谘詢委員會專家、水利部水電局局長
田中興
(
小水電是國際上公認的清潔可再生能源,也是我國最具優勢的可再生能源。小水電在中國已有百年的曆史,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經過60多年的發展,目前我國已建成小水電站45000座,裝機容量5900多萬千瓦,年發電量2000多億千瓦時,約占中國水電裝機和年發電量的30%。小水電在解決農村無電缺電問題、推動農村社會經濟發展、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節能減排、保障應急供電等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被譽為山區的“夜明珠”、“小太陽”和“點燃大山希望的德政工程”,深受群眾的擁護和歡迎。新時期,按照黨中央、國務院以人為本,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在大力提倡節能減排,發展低碳經濟,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時代背景下,小水電如何肩負起新的曆史使命,是我們廣大農村水電工作者需要認真研究解決的問題。
我國小水電植根於農村,服務於農業、農村和農民,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村電氣化道路,是人民群眾的偉大創舉。
1.小水電發展順應了時代要求
改革開放之初,我國電力建設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及其周邊地區,無法滿足廣大農村發展生產和農民群眾改善生活的願望,大部分農村地區還處在無電狀態。在鄧小平同誌的親自倡導下,國家通過政策支持和財政補助,積極鼓勵地方政府和當地農民自力更生興辦小水電,調動了地方和群眾辦電的積極性,開創了建設中國特色農村電氣化道路。通過發展小水電,使全國1/2的地域、1/3的縣市、3億多農村無電人口用上了電,小水電點亮了中國農村。
進入新世紀,隨著國家電力工業的發展,小水電從主要解決山區農村無電問題逐步轉向提高農村電氣化水平,加快貧困地區脫貧致富步伐,帶動山區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促進節能減排和生態保護。聯合國和廣大發展中國家高度評價中國小水電在解決農村貧困問題中的巨大作用,中國小水電已經成為一張走出大山、走向世界的名片!
2.小水電發展助推了政策變革
在小水電的發展過程中,各地因地製宜,創造了很多經驗和做法,並逐步上升為國家的方針政策。例如,小水電自建、自管、自用的“三自”方針,誰建、誰有、誰管、誰受益的“四誰”政策,“小水電要有自己的供電區”、“以電養電”等政策,以及“優先調度”、“全額上網、同網同價”、“小水電企業執行6%增值稅率”等扶持政策。另外,國家從“七五”到“十一五”連續5個“五年計劃”開展水電農村電氣化縣建設,從“十一五”開始全麵實施小水電代燃料生態保護工程,國家每年安排專項資金引導小水電科學有序開發。小水電的發展助推國家出台了相關政策,這些政策又極大地調動了地方和群眾開發小水電的積極性,使小水電得到了更好的發展。
3.小水電發展促進了技術創新
小水電發展初期,機電設備大多是非標生產,技術重點是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就地取材,開展土壩、砌石壩、混凝土壓力水管等的應用研究;70年代,研究的重點轉到標準化設備生產、定型設計研究,以適應小水電規模化發展的需要;80年代,結合農村水電初級電氣化縣建設,重點是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的應用及技術管理;90年代,小水電優化調度、更新改造、地方電網降損節能等成為研究重點;進入21世紀,結合水電農村電氣化縣建設、小水電代燃料工程等一係列項目的實施,研究的重點以計算機應用、自動化、高效率轉輪和滿足機電設備個性化需求等適用技術為主,並且開始重視小水電開發方式對生態環境影響的研究。小水電的技術創新使我國成為世界小水電技術的輸出國和示範國,有效促進了我國小水電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4.小水電發展開辟了一條中國特色農村電氣化道路
通過發展小水電,探索出了中央和地方“兩條腿”走路,多家辦電,就地開發、就近供電,實現中國特色農村電氣化的道路。1983年,依靠開發小水電、建設配套電網,我國開始實施水電農村電氣化建設。“七五”至“九五”期間建成了653個農村水電初級電氣化縣,“十五”、“十一五”期間共建成815個水電農村電氣化縣。電氣化縣戶通電率從1980年的不足40%提高到2010年的99.9%,戶均年生活用電量從不足200千瓦時提高到800千瓦時,供電質量和可靠性大幅度提高,極大地促進了縣域經濟的發展。目前,“十二五”全國水電新農村電氣化縣建設已全麵啟動,將有力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小水電在曲折中前進,創新中發展,具有頑強的生命力,順應了不同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既是曆史發展的必然,也是幾代小水電人不懈努力的結果;既是人民首創精神的智慧結晶,又是人民群眾和地方政府的經驗和做法上升為國家政策的具體實踐。小水電裝機從新中國成立時的10多萬kW,發展到今天的5900多萬kW,年平均增長29.6%(,同期中國電力工業裝機年平均增長11%)。60多年小水電發展的輝煌成就,成為中國山區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濃墨重彩的篇章!
二、用發展的眼光審視小水電時代使命
60多年的建設與發展,小水電取得了輝煌成就,但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隨著國家投融資體製、電力體製改革的不斷推進,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要求越來越高,對科學發展的認識不斷深入,小水電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一些亟需解決的問題。一是采用引水式開發的水電站沒有考慮下泄生態流量,在枯水期河流局部河段減水或脫水;一些電站在施工過程中,因沒有采取有效防護措施,對環境造成一定影響。二是一些電站業主在征地拆遷和補償、水資源利用等方麵與農民爭利,甚至侵害農民利益。三是一些水電項目開發建設過程中違反基建程序,違規建設;上世紀建設的大量老舊電站能效低下,設備設施老化失修,存在安全隱患。這些問題不是小水電自身的問題,而是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我們應該用曆史的視角、客觀的態度來看待它,努力尋找解決的辦法。
近年來,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為解決這些問題,做了大量的工作。水利部在全國範圍內組織開展了違規水電站清查整改專項行動,共清查整改了5200多座違規水電站;會同國家工商總局、安監總局、電監會聯合下發了《關於加強小水電安全生產工作的通知》。湖南、吉林、貴州、遼寧、廣東等10多個省(區、市)出台了水能資源管理的地方性法規。陝西省政府就小水電站如何確保下泄生態流量進行了明確規定,增設無節製生態放流裝置;浙江省實施了“農村水電千站惠農保安工程”;廣東省鼓勵、引導資源所在地村民采取多種方式參股興辦電站,分享水電發展成果。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黨中央國務院提出以人為本、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相當大的比例,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始終是中國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小水電是山區水利和能源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山區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的重要依托,是改善民生和保護生態的重要舉措。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會議明確指出,“在保護生態和農民利益的前提下,加快水能資源開發利用”,“大力發展農村水電,積極開展水電新農村電氣化縣建設和小水電代燃料生態保護工程建設,搞好農村水電配套電網改造工程建設”。2007年國務院通過的《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加快開發小水電資源,到2020年全國小水電裝機容量達到7500萬千瓦。
1.保障和改善民生。
我國小水電資源分布在1700多個縣,與廣大貧困山區、少數民族地區、革命老區的分布基本一致。目前我國小水電的開發率隻有46%,與發達國家平均70%—80%的開發率相比,潛力還很大。在開發小水電,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過程中,既要考慮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更要考慮當地農民群眾增收致富和保障移民的合法權益,不斷提高山區群眾用電水平,改善當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2.促進能源結構調整。
目前,我國一次能源年消費總量中煤炭占70%,煤炭年消耗量和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均居世界首位。我國政府承諾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要達到15%左右,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到2015年我國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要從2010年的8.3%提高到11.4%。水電具有技術成熟、調度靈活、安全可靠的優勢,特別是小水電,沒有大量水體集中,移民、淹沒少,對生態環境影響小,發展小水電對促進能源結構調整具有重要作用。
3.確保工程安全和供電安全。
當前極端氣候頻發,老舊電站標準低,工程安全存在隱患,需要我們采取措施,確保工程安全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小水電具有“分散分布、就地開發、就近供電、啟閉迅速”等特點,在救災中具有充當應急電源、提高電網調度能力等重要作用。在近幾年發生的多起特大自然災害中,小水電都在第一時間保障了應急救災的電力供應,其分散分布式供電的優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4.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小水電經過60多年的發展,已具有相當規模,但早期建設的大量老舊電站綜合能效不足65%,遠低於目前國產小型水輪機組綜合能效85%的水平,既浪費寶貴的水能資源,又影響綜合效益的發揮。迫切需要我們盡快轉變發展方式,加快對老舊電站的增效擴容改造,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5.保護環境和改善生態。
近幾年實施的小水電代燃料生態保護工程在鞏固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成果,保護生態環境方麵具有突出作用,但目前建設規模還不大,受益範圍有限。連續7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要求擴大小水電代燃料建設規模和實施範圍。加快實施小水電代燃料工程,努力將其建設成為小水電開發利用的典型和示範工程,實現小水電開發與環境保護、生態建設協調發展。
6.全麵走向國際舞台。
我國發展小水電,實現農村電氣化的成功經驗得到了聯合國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要進一步發揮我國在小水電領域的優勢,加強國際小水電中心和亞太小水電中心的能力建設,辦好國際小水電示範基地,推進小水電技術標準國際化,加大對發展中國家技術培訓,推廣我國發展小水電解決山區用電和農村貧困問題、保護生態環境的經驗和做法,讓小水電全麵走向國際舞台。
我們在充分肯定小水電的發展成就,客觀看待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明確新時期承擔的時代使命基礎上,要以科學的理念、有效的政策措施引導和保障小水電可持續發展。
1.轉變發展思路
小水電開發必須堅持為“三農”服務宗旨,堅持科學發展主題,堅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主線,更加注重農民利益,更加注重生態環境,更加注重統籌協調。努力實現四個轉變:一是要從過去強調水能的充分利用,轉變為有限、有序、有償開發水能資源;二是要從過去強調發電功能,轉變為更加重視發揮水工程的生態功能和環境效應;三是要從過去注重經濟效益,轉變為更加重視地方發展和農民利益;四是要從過去重視新建項目開發,轉變為更加注重對原有電站的增效擴容改造和持續利用。
2.強化政策引導
加大政府投入,大力實施水電新農村電氣化縣建設和小水電代燃料工程,搞好農村水電增效擴容改造試點,把這些有中央財政投入的小水電項目建成保護生態、農民受益、安全可靠、良性運行的示範和樣板工程,引導小水電健康、有序開發。出台適用於可再生能源法的配套政策,使小水電能享受到作為可再生能源的上網、電價、稅收等國家扶持政策。鼓勵農民以股份製、合作製等方式開發小水電,允許農民用所征土地補償費入股,努力拓寬農民受益渠道。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探索建立生態補償機製和環境恢複治理責任製。
3.完善政府監管
加強河流開發規劃,統籌考慮與防洪、供水、灌溉、航運、生態環境等的關係,科學合理確定開發方式和開發程度。規範小188體育官網app 項目審批(核準)程序,落實相關監管措施,加強安全監管。實行工程安全特別是防洪安全行政首長負責製,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加快推進《農村水電條例》立法進程,把農村水電納入法製軌道,從根本上解決小水電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4.推進技術創新
完善技術標準體係,加快小水電標準國際化步伐。鼓勵技術創新,引導小水電技術向高效節能、安全可靠、智能化方向發展,提高電能質量與可靠性,節約能源消耗。加強小水電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研究,改進規劃、設計、施工、運行管理等各方麵的適用技術。開展生態設計研究,吸收國際流行的小水電與環境“一體化設計”方法。大力推廣水電規劃、工程建設、環保技術和設備製造等新技術,降低成本,提高能效。推動小水電可持續性評估,把可持續性理念引入小水電生命周期的每個階段,促進科學健康發展。
5.加強社會監督
要正確認識、認真對待社會監督,使輿論監督和群眾監督真正起到推動和改進工作的作用。加大小水電宣傳力度,改進宣傳方式,創新宣傳形式,爭取社會各界對小水電的理解、關心和支持,形成良好輿論氛圍。建立政府主導、行業自律、社會監督的監管體製,促進小水電健康發展。
同誌們,小水電是我國最具優勢的可再生能源,曆史上“用水點燈”照亮了中國的廣袤山村。新的形勢賦予了小水電新的時代使命,我們要以更加堅定的信心,更加飽滿的熱情,更加嚴謹的態度,更加務實的作風,開拓創新,勤奮工作。小水電必將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迎來新的發展,實現新的跨越,為農村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