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簡體中文 English

官方微信

會員服務
首頁 學術成果

三峽庫區可持續發展麵臨的問題及對策

2011-07-21新聞來源:重慶日報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支持下,我市哲學社會科學事業蓬勃發展。前不久,我市第七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評選揭曉,共評選出2008至2009年期間的社科優秀成果150項。我市社科工作者緊緊圍繞社會科學領域的重大課題,針對重慶經濟社會發展的熱點、焦點、難點問題,進行深入調查研究,產生了一批思想超前、價值重大、應用性強的好成果,其中部分成果達到了全國同類課題研究的先進水平。為促進社科成果的普及、運用和轉化,本報與重慶市社會科學聯合會共同開辦“重慶社會科學成果展示”專欄,自本期起對獲獎的重大成果,有選擇性、有重點地進行內容介紹,謹供有關部門、專家學者參考。

2009年,中國長江三峽工程初步設計的各項任務如期完成,這標誌著三峽工程建設取得了圓滿成功,但還有很多後續工作需要繼續關注,以確保三峽庫區的可持續發展。當前和今後,三峽庫區可持續發展麵臨的主要問題可梳理於下:

一是庫區移民可持續問題。“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這是三峽庫區移民的十一字方針。到目前為止,“搬得出”作為工作任務,已經完成;“穩得住”和“逐步能致富”則是當前和今後相當長時間內的一項重點工作,更是移民後期扶持政策所關注的重點。建議水庫應分為戰略性、公益性、經濟性三大類,不同類別的水庫移民應有不同的移民補(賠)償政策;移民政策底線不低於搬遷前的生產生活水平,長遠目標是與安置地居民同步致富;移民安穩致富靠發展靠就業。

二是庫區經濟自立問題。三峽工程上馬後,庫區的經濟發展戰略思路必須徹底轉變,產業結構必須大調整、大轉型、大升級。根據主體功能定位,應在三峽庫區走“生態經濟”之路,爭取國家特殊政策支持,以萬州區為極核,以庫腹10區縣為重點,整合毗鄰縣域,建設“庫區生態經濟區”。構建以現代特色工業、現代特色農業、現代特色林業、現代物流、生態旅遊為主的庫區產業經濟體係,以求庫區經濟能自立。

三是生態庫區問題。三峽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利弊共存:一方麵,三峽水庫生態係統具有巨大的服務功能,能為發展水生態經濟提供支撐,特別是對長江上遊的航運和旅遊會帶來較大的效益;另一方麵,水庫運行調節的水位變幅達30米,由此出現的消落區(重慶庫區)麵積達306.28平方公裏,是三峽庫區生態環境中最為敏感的脆弱帶,必然會誘發許多問題。庫區支流——小江上遊開縣的水位調節壩、環湖生態建設工程、濕地自然保護區建設等治理與保護、發展相結合的示範性探索項目,將接受曆史與大自然的檢驗。建議倡導在庫區推行以“生態環境可持續”支持“經濟社會可持續”的發展模式;以消落帶治理為突破口,以“生態開縣”建設為試點,重點開展“生態調節壩”、“白夾溪濕地保護區和濕地經濟發展試驗區”、“白夾溪引水濟渭濟黃泵站”前期準備三大生態工程建設;針對三峽庫區的生態補償進行政策設計。

四是庫區管理協同問題。①管理體製與管理模式:三峽水庫的水域安全涉及鄂渝兩省市,長江上遊金沙江下遊係列梯級電站涉及川、渝、鄂、滇甚至更廣泛的地區。工程建設階段的一切行為都是國家行為,一切管理都是國家管理,都歸屬於國務院專設的“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三峽工程轉入常規運行後,應當從多視角、多方案比選,完善科學決策管理體製與管理模式。②三峽工程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一是技術層麵,二是利益層麵。前者涉及的問題,全國各界從各個專業技術角度開展試驗、研討;後者為各種利益而博弈的強度可能更大。例如水資源、發電效益、旅遊收益、水質保護、水汙染治理、生態補償、發展基金、後扶基金等等。所有這些都涉及大量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問題,需要認真對待。建議著手進行“三峽水庫管理法”的立法調研;在三峽地區試行流域管理與庫壩合一管理相結合的管理模式;在三峽地區實施國家、地方、企業“三級綜合管理”模式和國家、地方、企業、移民“四方利益共享”模式;在三峽地區實施三峽電直供模式。(主研人員:雷亨順、林建、袁興中、尹希果)

成果簡介:

本文摘引自《可持續:中國三峽庫區》一書,該書由重慶大學出版社2009年9月出版,獲重慶市第七次社會科學一等獎。此成果,提出了三峽庫區未來可持續發展對策,得到了全國政協、重慶市政府有關領導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