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簡體中文 English

官方微信

會員服務
首頁 學術成果

轉基因、水壩,其實沒那麼可怕

2010-11-23新聞來源:科學網

轉自:科學網博客 作者:王溥

剛剛看了鳳凰衛視“一虎一席談”中關於轉基因食品這一期的視頻。轉基因食品現在是被嚴重的妖魔化了,在這一期節目中,盡管方舟子等學者反複向觀眾解釋轉基因食品經得住科學檢驗,對人體是安全的,但是現場觀眾就是不買帳,幾乎一邊倒地站在反對轉基因的一邊。今年政協會議時,還有數十位政協委員聯名遞交提案,請求立即停止批準轉基因糧食作物的生產許可。民眾反對轉基因,主要是出於以下幾種邏輯:

1.抗蟲害的作物(BT水稻、BT玉米等)害蟲吃了就被毒死,人吃了難道就沒有副作用麼?也許短時間檢測不出副作用,但是長期潛在的危險是不能排除的。也許對這一代人沒有副作用,但是會影響到後代的健康。

2.轉基因作物可能會破壞生物多樣性,因為轉基因作物的花粉可能會傳授到常規作物,使其基因遭到“汙染”。

3.轉基因的技術基本上是被孟山都等跨國生物技術公司壟斷的,推廣轉基因作物,農民不能從中獲利,反而可能會成為大公司的佃農。更進一步,大公司掌控農業,有可能威脅中國的糧食安全。

前兩條理由其實可以歸結為一點,就是轉基因食品有風險。這一點也是方舟子等學者費盡周折也無法說服觀眾的一點。觀眾們總認為,我們現在的常規食品,是經過千百年的經驗驗證,確實是可以吃的。而從1987年孟山都開始轉基因食品的田間試驗到現在不過二十幾年時間,這個時間是不足以證明轉基因食品沒有副作用的。轉基因食品如果成為人類的主要食物,一旦有副作用,造成的後果將是非常嚴重的。

我認為群眾的這種顧慮,反映了人類的直覺和科學之間的差異。絕大多數的群眾,對於轉基因的機理是不甚了了的,他們隻能根據直覺來做出判斷。大多數的群眾會自然而然的產生這樣的邏輯:作物的基因一旦改變,會產生很多複雜而無法預料的變化。如果不能百分之百消除轉基因食品的安全風險,就不應該推廣它。而轉基因領域的專家們是理解它的機理的,也知道大量的相關實驗的結果,他們可以很確定的說,食用轉基因食品不會對健康產生影響。可是,他們能百分之百肯定麼?不能。因為沒有任何科學理論或者科學實驗是可以做出百分之百的結論的。我想這就是方舟子等人無法說服觀眾的主要原因:隻要拿不出絕對安全的證據,那麼哪怕隻有極小的風險,群眾也無法接受轉基因食品。

問題在於,對於一種作物,是否一定需要將機理完全理解,將風險絕對排除,才可以推廣呢?我想舉別的領域的例子可能更容易說明問題。青黴素的誕生對延長人類平均壽命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如果套用反對轉基因的邏輯,那麼,青黴素能殺死細菌,難道對人體的細胞就不會有副作用嗎?有誰能肯定它不會對腦細胞產生難以預料的影響,甚至對精子、卵細胞產生影響,從而影響人類的後代呢?科學家們縱然可以給出青黴素對人體安全的眾多解釋,但是他們絕對不可能把青黴素和人體作用的所有機理都完全理解,也不可能把所有副作用的可能性都排除掉。如果要求絕對安全,青黴素是不可能被推廣使用的。醫學中之所以推廣使用青黴素,是因為它有害的可能性是極其小的,而它為人類健康帶來的效用是非常大的。如果要求不能有對人類有可能的難以預料的副作用,那麼別說青黴素,就是一種新上市的飲料,甚至海底撈新推出的一種鍋底,都有可能會有難以預料的副作用,都應該被禁止了。

轉基因食品的情況也是類似的。如今廣泛種植的轉基因作物,主要是能產生BT蛋白的抗蟲害作物,如BT玉米、棉花,以及能增加作物中某種微量元素的作物,如金穀(golden rice)。這些作物經過大量的實驗,沒有發現對人體有害的例子,可以說安全風險已經是極低了。而這些作物的推廣,產生的正麵效應將會使十分巨大的:減少農藥使用,從而減輕環境汙染,降低農業生產成本,解決貧困地區微量元素缺乏問題等等。如果以後抗旱、耐寒、耐鹽堿的作物技術也能成熟,更能產生緩解水資源緊張、擴大作物種植麵積等正麵效應。如果說雜交水稻技術與綠色革命對社會發展產生過巨大推動的話,轉基因技術對社會發展做出貢獻的潛力很可能要比前兩者還要大很多。僅僅因為極低的安全風險就阻撓這項技術的應用,對社會的發展無疑是一個壞消息。

很多民眾擔心孟山都等跨國公司威脅中國糧食安全,從而反對轉基因作物,我認為這種邏輯更不成立。就因為人家掌握先進技術,怕競爭不過,所以幹脆在自己國家禁止這項技術,這和鴕鳥碰到危險把頭埋到沙裏麵的思路沒什麼差別。越是技不如人,才越應該奮起直追。通過閉關鎖國來保障安全永遠不是辦法。

群眾對於難以預料的危害的恐懼並不僅限於轉基因食品一例,對於大型水壩建設的態度與對轉基因食品如出一轍。修建一座大型水壩,涉及到河流、生態、地質等諸多係統,機理也是非常複雜的,而且總可能會產生難以預料的後果。因此,在中國開發西南水電資源時,也是遭到眾多反對之聲,也是聯名上書要求立即停止水壩項目。而且如今的水壩建設,也頗有被妖魔化的趨勢,汶川、玉樹的地震,有人怪水壩,西南大旱,也有人把罪名往水壩上栽。因此,一部分已經規劃了的水壩項目不得不被叫停。謹慎一點本身是沒有什麼錯的,可是如果僅因為有可能的負麵影響,就放棄發展的機會,那就是因噎廢食了。

中國當前的電力結構,80%是火電,15%是水電,剩下5%是風電、核電等。其中火力發電是最不可持續的一種,不僅環境汙染嚴重,而且會間接導致很多社會問題。山西礦難接連發生,黑煤窯事件觸目驚心,還不是因為煤礦暴利,礦廠不惜違規違法拚命挖煤?隨著經濟發展,電力需求進一步增大,火電生產的壓力也會進一步增大。而建一座大型水庫,其產生的電力能讓那些礦工少挖多少噸煤啊。能源往往成為城市發展的瓶頸,水庫所提供的電力,也會對城市的發展產生巨大的推動。多功能的水庫,如三峽工程,除發電外,還可以調節流量,預防洪水災害。如果盯著水庫對環境、地質的可能影響不放,就會失去它的巨大的經濟社會效益。

有很多人在涉及到轉基因食品、環保問題時,總是喜歡援引歐美的做法。沒錯,歐盟國家確實對轉基因食品限製是非常嚴的,他們的環境保護法規也嚴格得近乎苛刻。可是同時也應該看到,這些國家可都是人均GDP排到全球最前麵的國家啊。人家富得流油,想吃點兒有機食品,想享受純自然,也是可以理解的。中國可是個發展極不均衡的國家。轉基因技術和水庫建設,是改善土裏刨食的農民,礦下拚命的礦工生存條件的有力措施。為了避免微乎其微的環境與安全風險,就犧牲掉農民、工人改進生活條件的途徑,這從道義上也是說不過去的。

可持續發展的原則裏麵,有一條叫做“預警原則”(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它有一個很拗口的定義:如果環境有可能受到嚴重或不可恢複的損害,那麼缺乏絕對的科學證據不能夠作為推遲采取保護環境措施的理由。(Where there are threats of serious or irreversible damage, lack of full scientific certainty shall not be used as a reason for postponing cost-effective measures to prevent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其實這條原則的核心意思,就是說在環境問題上,我們要盡量謹慎,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比如全球氣候變化,雖然科學證據不足以百分之百證明,但是人類還是應該立即采取行動。可是這條原則往往被放大和誤用,變成了“隻要不能證明百分之百對環境安全,我們就不該使用”。對轉基因食品和水庫建設的態度,其實就是對預警原則的放大和誤用。如果真要遵守這樣的原則,那連發展的可能都沒有了,更別提什麼可持續發展了。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6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