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簡體中文 English

官方微信

會員服務
首頁 學術成果

科學謀劃寧夏水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

2010-10-20新聞來源:寧夏日報

  為了貫徹落實吳邦國、周永康同誌來寧視察工作的重要講話精神,繼續把我區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大學習活動引向深入,促進我區新的科學發展和跨越式發展,按照中央領導同誌提出的,深入研究寧夏如何利用好兩個資源、建好兩個區域、把寧夏作為一個城市來經營以及寧夏平原要趕上甚至賽過江南等重要指示,結合我區“十二五”規劃的製定和當前的發展思路,更好地建言獻策,加強宣傳引導,自治區黨委宣傳部組織了有關部門的領導,撰寫了一批有深度的理論文章,將陸續在本報刊出。

  我區地處西北幹旱地區,降水稀少、水資源嚴重短缺是基本區情。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黃河來水連年減少,分配我區的可耗用黃河水量不斷下降,加之持續幹旱,當地水資源量銳減,使得水資源短缺形勢進一步加劇。同時,隨著人口的增長、現代農業、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加快以及生態建設用水的快速增加,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水資源嚴重短缺的瓶頸製約問題日趨凸顯。

  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為寧夏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曆史機遇,也為水利事業帶來了大發展的空間。今後10年,中央把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作為西部地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繼續擺在優先位置,加快構建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現代水利基礎設施體係。我們一定要搶抓新一輪西部大開發10年的重大機遇,統籌處理好水資源開發、利用、配置、節約和保護的關係,有效發揮水資源的經濟功能、社會功能、生態功能、環境功能,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障自治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一、加快節水型社會建設,努力破解水資源瓶頸製約

  一是全力推進農業節水再上新台階。以自治區北部現代節水農業、中部旱作節水農業、南部生態節水農業“三大示範區”建設為重點,堅持工程、農藝、管理節水綜合措施齊抓,加快實施北部引黃灌區節水改造、中部幹旱帶高效節水補灌和南部山區庫井灌區節水改造工程,大力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和耕作製度,加大高效節水灌溉新技術推廣,加大現代節水型灌區建設,加快形成有效的整體節水效果,實現農業節水和農民增收的雙跨越。二是著力推進工業和城市節水取得新突破。全麵推行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製度,落實新建涉水企業節水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實施、同時驗收的“三同時”製度,加強對現有企業的節水技術革新,6大工業園區全部建成循環利用示範園區,提高水循環利用率,實現工業節水的新突破。加快城市供水管網改造,基本淘汰不符合節水標準的生活用水器具。三是切實加大節水示範區建設力度。在不斷加大農業節水示範區建設的同時,深入推進工業、城市的節水型企業、社區、院校創建工作,充分發揮典型示範帶動效應。建成農業節水示範區100個,75%的大型企業建成節水企業,地級市全部達到國家節水城市標準。四是全麵構建全社會建設節水型社會的良性體製機製,加快形成建設節水型社會的合力。

  二、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製度,切實提高水利用效率和效益

  一是堅持依法嚴格管理水資源。加快建立全區水資源“總量、保護、效率”三條“紅線”指標體係,抓緊製定節約用水管理、水資源有償使用、水資源保護等法規。推進行政審批,規範行政行為,加強水行政執法,嚴厲查處違法取用水、破壞水資源等行為。二是嚴格水資源總量控製。以國家分配的用水量為全區總量控製剛性約束指標,嚴格實行各市縣地表水用水總量、地下水可開采總量、排汙總量和取水戶取水總量“四個總量”控製,實現全區水資源供需總體平衡。三是堅持水資源節約保護優先。貫徹“先節水、後調水,先治汙、後通水,先環保、後用水”的“三先三後”原則,加強水功能區監督管理力度,根據各地水資源承載能力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用水需求,在保障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和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統籌安排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促進自治區經濟社會和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四是大力調整用水結構。堅持以水定發展、定規模、定結構,處理好水與經濟發展、水與保障民生的關係,處理好當前與長遠、速度與效益、局部與整體的關係,結合自治區重大產業布局,綜合運用市場調節等手段,積極引導水向“高”處流,向改善民生流,堅持水資源優化配置與產業結構空間布局調整同步實施,真正體現水資源的稀缺性、戰略性和社會性需求。

  三、加大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升水資源調控能力

  一是加快建立全區水資源統一配置體係。“十二五”期間,加快青銅峽、沙坡頭和固海三大灌區續建配套、大型泵站更新改造、鹽環定揚黃續建等工程建設,開工建設沙坡頭南北幹渠節水改造工程,努力建成現代節水型灌區;開工建設固原地區城鄉人飲安全水源工程,加快固原彭堡水源地地下水庫等工程建設,千方百計推進大柳樹水利樞紐工程前期工作,力爭取得新突破。近期通過引黃、揚黃、跨流域調水及調蓄工程的建設和連通,引輸蓄配工程齊抓,大中小微工程並舉,構建引得進、蓄得住、排得出、可利用、可調控的“南北配置、豐枯補給”的供水體係,根據豐枯變化在不同區域間調水引流,實現水資源的科學配置,有效提高水資源調控和供水保障能力。遠期結合大柳樹水利樞紐和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建設,進一步提高全區水資源配置和承載力,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二是實施水資源優化調配。北部引黃灌區依靠內部挖潛,實現地表水、地下水和非常規水的統一調配;中部幹旱帶拓寬揚黃供水範圍,實現揚黃水與當地水的統一調配;南部黃土丘陵區堅持開源節流並重,實現雨洪水資源在流域間和季節性的統一調配。全區通過對渠溝、機井、庫壩等水利工程和調蓄工程進行聯合調度,對黃河水、地下水、雨洪水及中水等不同水源實施統一優化調配,在確保人飲、生活和工業用水安全的前提下,保障農業和生態用水需求,全麵提高供水的可靠性和保證率。

  四、著力發展民生水利,有效改善群眾生活生產條件

  一是繼續把農村飲水安全工程作為重中之重。建成七項人飲重點工程,加快固原地區城鄉飲水安全水源工程建設,加大人飲工程建設力度,確保2013年全部解決規劃內飲水不安全人口的飲水問題。不斷創新體製機製,突出抓好工程運行管理,保證飲水安全工程建得好、管得好、用得好、長受益,確保農民群眾喝上潔淨水、放心水。二是堅持不懈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不斷完善組織和投入機製,廣泛動員各方力量,抓好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實現“參與群眾更多、聲勢規模更大、標準質量更高、綜合效益更好、社會影響更廣”,有效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改善農民群眾生活生產條件。三是確保如期完成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任務。在全麵完成好規劃內54座中型和重點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任務的基礎上,全力做好新納入規劃的61座小Ⅰ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作,在保證工程質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千方百計加快工程建設步伐,確保如期完成建設任務,全麵提高山區防洪安全標準,保障農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四是加快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堅持預防保護和綜合治理並重,結合六盤山區扶貧開發,抓好水土保持生態建設重點項目實施,大力推進流域綜合治理示範區建設,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麵積1000平方公裏,使水土保持工程成為構築西部生態屏障和增加農民群眾收入的亮點。  五、進一步深化水利改革,盡快構建水資源管理長效機製

  一是以地級以上城市為重點,加快城鄉水務一體化進程。盡快理順行政區域涉水行政事務的綜合管理職能,統籌城鄉水資源評價、規劃、配置、調度、節約、保護,統籌供水、用水、排水、汙水處理及回用等工程建設,逐步實現對水資源全方位、全領域、全過程的統一管理。二是加快構建完善水市場體係,完善水權轉換機製。深化水權轉換機製,積極開展行業間、地區間水權交易試點,加快形成水權流轉良性機製,進一步增強工業、城市和生態供水保障能力。三是建立合理的水價形成機製,發揮經濟杠杆作用。開展北部、中部和南部不同地域,農業、工業、生活和生態不同行業的水價核算研究,適時調整供水水價和水資源費征收標準,不斷完善水價形成機製,充分發揮市場手段在優化配置水資源中的調節作用。四是麵向市場經營水利,積極推進水利多元投資。用好中央轉貸地方國債資金、地方政府債券、銀行貸款等政策性資金,積極爭取外來資本包括國際投資,努力發揮市場機製作用,進一步擴大水利投融資渠道,全麵加快經營性水利產業發展。 (作者吳洪相為自治區水利廳黨委書記 廳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