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加強黃河水資源的管理與利用
2010-06-24新聞來源:資源網
摘要:水資源是一切生命賴以生存基本條件,也是人類生存和發展不可替代的資源,同時它也是經濟發展的命脈。21世紀水對人類的重要性將和石油在21世紀對人類的重要性一樣,成為一種決定國家富裕程度的珍貴商品,一個國家如何對待它的水資源,將決定這個國家是繼續發展還是衰落。當今水資源為世界各國所關注,全球大多數國家麵臨缺水,急需強化水業管理,尤其是科學用水和節約用水。我國是世界水的資源貧乏國之一,人均擁有水資源是世界人均水資源的四分之一,人均用水量是發達國家的四倍,農業灌溉用水率僅40-50%,水資源浪費比較大。我們過去對水資源的認識很不夠,全社會的節水意識不強,現在我們必須重視,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要認真做好水的資源開發與節約用水工作,二者不可偏廢,在開源的同時要注重節流,作為多年從事黃河水資源管理的治黃工作者,對黃河水資源的管理與利用有幾點認識和建議。
關鍵詞:節水 社會 製度 價格
1建立完善的用水管理機製,為建設節水型社會提供有力的製度保證
各項製度的建立是建設節水型社會的核心。汪部長曾在《建設節水型社會工作要點》中指出:“節水型社會的本質特征是建立以水權、水市場理論為基礎的水資源管理體製,形成以經濟手段為主的節水機製。”建立完善的用水管理機製主要有以下三方麵:
1.1建立完善的取水申報和審批製度
水管單位要依據“以水定供,以供定需”製定年度取水計劃申報和審批製度,在用水、取水許可審批與監督管理等環節,強化微觀定額指標控製。各取水單位要在年度內根據本單位的實際情況製定取水計劃,並上報水利主管部門審核批準,水利主管部門,水管單位在製定取水定額要依據可利用的水資源量來製定最大供水量,從取水總量加以控製,依據總量控製和定額管理兩套指標體係,依據各行業、部門的實際需要製定科學、合理各用水單位的分配量和用水定額,並依據用水定額和分配量對各用水單位用水計劃進行嚴格的審核、批準,以確定各用水單位的最大供水量水管單位在製訂總供水量指標時要逐年降低,直至實現采補平衡,使有限水資源量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1.2強化黃河水的取水製度的建設
對於地下水的開采水利主管單位要嚴格控製地下水的開采範圍、標準,並製訂一套完善的地下水開采審批製度,對於盜采、超計劃開采地下水的要依據《水法》的有關規定進行嚴肅的處理,違反國家法律的要移送到國家法律機關依法處理,以杜絕各類地下水開采違法事件的發生。特別是要加強各企業單位及鄉鎮、農村對地下水開采的審批。
2製訂合理的用水價格,用經濟杠杆促進節水
水價格政策是保護水資源和節約用水的一種手段,製定合理的供水價格在一定程度上製約用水單位的用水量,特別是對於工業用水。事實證明,水價低廉,是造成浪費用水資源的原因之一。供水單位嚴格按照《水利工程供水價格管理辦法》實行“補償成本、合理收益、優質優價、公平負擔”的原則分類製定基本水價和水量水價相結合的兩部水價體係,使供水單位盡快收回供水成本。在供水水源受季節性影響較大的水利工程,可以製定合理的豐枯季節水價和季節浮動價格。農業供水價格要充分考慮農民的支付能力,逐步推行能夠補償供水生產成本、費用的原則來製定供水價格。現在我們要充分利用市場引導對水資源進行優化配置,以價格杠杆促進用水單位節水。
3加強節水型灌溉工程的建設,提高水資源利用率
長期以來,我國的水利渠道工程大部分是土渠,特別是農田灌溉所用的水,經常是用土質渠道輸送,渠道有長的幾十公裏,甚至幾百公裏,渠道在輸水過程中就會有一部分水向地下滲掉了,這種沿途損失的水量一般要占到輸水量的50%-60%,有的地方甚至達到70%,浪費水量大。這就需要國家、水管單位和用水單位三方投資,對水管單位的土質渠道進行襯砌、配套建設,渠道襯砌後,國家和水管單位節約了水資源,用水單位也節約資金,減少了生產成本,達到了水資源和資金雙節的功效。同時,各地區要大力推廣噴灌、微灌等先進的節水灌溉技術工程,充分開發和利用地下水資源,以水定產,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壓減各種高耗水作物,采用高科技對高耗水企業進行技術改造,提高水資源利用率。
4依法管水,實現水資源的統一管理
汪部長提出:“實現城鄉水資源一體化管理,是實施水權管理的前提”。加大執法力度,規範水市場秩序,依法管理水務新體製,逐步建立完善職責分明、權責清晰的分級管理體製及河流水資源配製原則和方案。明確水利主管部門實行水資源統一規劃,統一管理的職能。各級水利主管部門要充分協調好生活、生產、生態用水,優化配置水資源,做好城市和農村供水和用水、用水和節水、治汙和回收利用一體化管理工作。
5加大宣傳力度,為節水型社會建設營造良好氛圍
建立節水型社會的關鍵是形成政府調控、市場引導、公眾參與的運行機製。現在,人們的節水意識普遍淡泊,認為水資源是“取之不竭,用之不盡”。這就要求我們在廣大群眾中進行大力宣傳,充分運用現有媒體,以建設節水型社會為主題,廣泛開展各種形式的宣傳教育活動,讓人們了解我國的水資源緊缺形勢,提高全社會對節水的認識,保證各項節水工作順利進行,努力建設節水型社會,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持和諧社會的快速健康發展。 作者:陳繼安 井普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