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亮:中國農村的水環境問題
2010-04-29新聞來源:中國研究論文庫
中國農村的水環境問題可分為水的利用、洪澇災害,乾旱缺水、水土流失、水體汙染、河流枯萎和河流水文變異、河口淤積和海水入浸、地下水位持續下降等。本篇僅介紹中國大陸農民水的利用及水質狀況的問題。
水資源及水利建設概況
中國水資源總量為世界第六位,但人均占有量列第109位;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勻,其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到二十世紀末,人均占有量不斷減少,新水源開發越來越困難,水汙染造成環境惡化。水資源的量與質業已成為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製約因素。從50年代到90年代,中國人口增加了1倍多,人均水資源量減少52%,同期社會、經濟用水量增加了154%.到1997年,全國有6000萬人飲水困難,1/4的人口飲水不衛生。70年代全國年均受旱麵積1.7億畝,90年代增加到4億畝,1997年受旱5億畝。目前,中國大陸農業灌溉用水量約4000多億立方米(年)。由於工農業的發展,北方地區持續乾旱,水質環境的惡化,全國形成地下水漏鬥56個,麵積8.7km;農業用水已受到很大的威脅;黃河下遊連續多年長時段斷流,1972-1996年有19年發生斷流,1997年達227天;甚至黃河上源和塔裏木河也出現斷流、萎縮。這些都為農業用水和國民的生存亮出了黃牌。
但是,中國農業用水仍處於十分粗放的階段,普遍用大水漫灌,嚴重地浪費水資源,也影響了水─土生態環境。目前,井灌麵積2億多畝,年提水量500億立方米,抽水站年提水600億立方米;渠係灌溉的有效利用率隻達到30%到40%,井灌區也隻有60%的有效利用率。開展節水灌溉,是重要的抗旱途徑,也是改善生存與發展環境的重要措施。
以農立國的中國,有數千年的攸久的治水曆史。治水以除害興利,水利是農業的命脈,也成了曆代安邦治國的大事。二十世紀50代以來,中國以防洪為重點,對大江大河進行了流域規劃,初步建設了一個包括工程與非工程措施在內的防洪體係。中國大陸修建加固堤防24萬公裏,保護七大流域中下遊地區5億多人口、3220萬公頃耕地和占全國2/3以上的工農業產值。半個世紀來,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庫8.2萬餘座(大中型水庫4750餘座),總庫容達4070億立方米:農田灌溉麵積發展到7.5億畝,占大陸耕地總麵積一半左右。這一水利體係,在相當的程度上抵禦了半個世紀來大大小小的旱澇洪自然災害,使中國以占世界7%的土地,養活占世界22%的人口,並支持了工業和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村飲水問題,是水利建設的重頭戲。到1998年底,中國9.54億農村人口,改水受益已達8.64億人,自來水普及率達50.42%.
1998年,長江、鬆花江、珠江、閩江出現大洪水,在抗洪、救災的同時,全國供水基本滿足經濟穩定增長的需求。1998年中國大陸水資源總量34017億立方米,產水總量占降水總量的50%.大陸統計的水庫2903座,年末蓄水1805億立方米,北方片比上年增加165億立方米,南方片卻減少了155億立方米。與上年相比,平原地下水淺層漏鬥水位有所上升,但36個深層漏鬥仍有2/3水位持續下降。部分卻水城市實際上依靠超采地下水維持供需平衡。1998年大陸總供水量5470億立方米,總用水量5435億立方米,其中灌溉用水占64.3%,林木魚占5%,工業用水占20.7%,城鎮生活用水占4.7%,農村生活用水僅占5.3%.大陸農田灌溉用水定額488億立方米,灌溉節水潛力很大。在1998年,人均用水量435億立方米,其中城鎮為每人每日222升,農村僅為87升。提高農村人口生活素質,解決人畜飲水困難問題,仍是一個重大的任務。1998年大陸廢汙水排放總量593億噸,其中工業廢水占69%,生活汙水占31%.對109700公裏河段的監測評價,五類以下河長占23.5%.水質的總體狀況略有好轉。
水短缺和治理建設的典型事例
山西山區的蔡家岩,過去流傳著"寧舍一升米,不給一碗水",長年靠人運水,有的甚至飲馬尿。甘肅定西縣,水貴重似黃金。1995年大旱,隴中東部300萬人、200萬大牲口飲水斷缺。人們不知道在雨水豐沛的南方,也有水資源的匱乏。浙江縣級以上城鎮有一半缺水,一般年份,有180萬人吃水困難。雲南省長強調指出,如果在本世紀末還解決不了全省240萬人、205萬頭大牲口飲水問題,就將是嚴重失職。四川省資中縣的陽鳴村,由於飲水中微量元素奇缺,全村農民身高都不足一米,成了有名的矮人村。
1996年,陝西省政府決定在全省農村實施"甘露工程",用三年時間基本解決農村飲水困難;陝北的定邊、靖邊、吳旗等縣,通過建集水、集流工程,初步解決山區飲水灌溉問題。
水窖這不起眼的工程,發揮了大作用。定邊的農民董恒安,貸款打窖,商品供應窖水;他的弟弟打窖建大棚菜地,改善了鄉民的生活。佳縣三個農民合資辦供水公司,解決全鄉一萬餘人,三萬多畝耕地、果林用水得以保證。三年來,全省建起各類供水工程13258處,其中供水站500座,機井2200眼,新打水窖25萬眼,初步解決420萬人和近百萬大牲口的用水問題。
甘肅在遭遇1995年大旱後,大力興辦“121雨水集流工程”。計劃在“九五”期間每年發展集雨節灌麵積50萬畝。這個計劃已經完成,全省400萬人的飲水和生產用水已初步解決。華池縣是典型的山區旱作農業區,近年來,全縣打小電井近三千眼,建成水窖三萬口,發展山塬地補充灌溉密集四萬多畝。解決了6萬人、4萬多牲口的飲水問題。由中華慈善總會資助,定西等五縣堅持建設集雨水窖13226眼,圓了一萬多農戶的盼水夢。隴西南安鄉女青年常紅霞個人集資,鄉政府投入水泥,打井、架線,建水池,解決1556人的吃水問題,580多頭大牲口也飲上自來水。
河南在90年代中期完成降氟改水工程7445處,新增改水自然村2577個,收益農民533萬人。洛陽市努力興建飲水工程,改善丘陵塬區50萬人的問題。新疆通過中央專項撥款、本地自籌,解決370萬農牧民常年飲用“澇壩水”的問題,促進農牧民健康改善,生產發展。山東淄博的275萬農民,統統用上自來水,淄博成為第一個實現鄉鎮社會化供水的地級市,有了自來水,衛生潔具也進入了農民家庭。到本世紀末,廣西累計投入資金近15億元,解決了900萬人的飲水困難問題,廣西28個貧困縣的飲水工程基本完成。在偏僻的西藏山鄉,已有50萬農牧民飲上了潔淨水。
開源節流,才是解決中國水資源短缺的唯一出路。近年來,節水研究和大田試點正在開展。山東恒台開發農業高效用水模式,從提高水的利用率、利用效率,形成豐產灌溉類型、有限灌溉類型和抗旱灌溉類型、旱地農業類型。山西大力發展管道輸水技術,管灌麵積達400-500萬畝,同時引進微灌技術,包括噴灌、滴灌、滲灌等技術。“九五計劃”期間,新增節水灌溉麵積600萬畝,總投資15億元,總節水5-6億立方米。山東也發展類似的低壓輸水管道技術,管灌麵積每年以200萬畝的速度增加。
概括起來,目前在中國采用的節水灌溉技術有以下方麵:1)水源開發和優化,如雨水集流技術、劣質水利用技術、灌溉回歸水利用技術、井渠結合技術、儲水灌溉技術;2)節水灌溉工程技術有噴灌、微灌、防滲技術、低壓管道輸水、膜上灌水、墒情監測與灌水預報、輸配水係統;3)從農業耕作技術本身開展節水。
麵向農村的鄉鎮供水成為前途無量的水資源開發、管理事業。進入90年代,全國鄉鎮供水工程,從2萬餘處,發展到3.2萬處,1997年其年產值達到120億元,日供水能力達到500萬噸,受益人口從1990年不到一億,已發展到1997年的1.5億。
***
到20世紀末,中國水資源量已明顯出現匱乏不足,嚴重影響農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同時,水質性缺水問題被強烈地突出出來。以下集中談中國的水質環境——特別是農村水環境問題。
水質環境概況
90年代中期,中國水環境部門組織水質評價,在被評價的96614公裏河長中(遍及700餘條河),總汙染長度達45806公裏,屬嚴重汙染,水質超Ⅴ類河長10472公裏,占評價河長的1/10.10年以來,汙染河長增加一倍;環境汙染由城市向農村急劇蔓延,有1000萬公頃農田被汙染,2800公裏河水魚蝦絕跡,2.5萬河流水質超過漁業水質標準。
在全國七大流域中,太湖、淮河、黃河水質最差,被汙染河段占總長度的72%左右,全國每年水汙染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為350億元。鄉村小河,水質汙染更為嚴重,昔日綠水青山,扁舟到門的環境,麵臨自然與人為消亡的威脅。由於地表水汙染,加上化肥、農藥使用不合理,地下水環境每況愈下。海河流域地下水資源量271.6億立方米,有62.3%受到汙染,61.7%的地下水不宜飲用,34.1%的地下水不宜灌溉,嚴重地威脅持續乾旱的華北農村民眾的生活與生產。1993年全國蔬菜中毒51283人,死亡6156人。1989-1994年全國發生的汙染事故3千多件,其中60-80%造成了農牧漁業汙染。
90年代初期中國廢汙水排放量達360億噸/年,80%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泊,這一數量並以每年7.7%的速率遞增。鄉鎮企業工業廢水排放量占總體的16.6%,工業粉塵占49.9%,固體廢物占16.2%.預測到2000年,鄉鎮工業廢水將占35-40%,化學耗氧排放量占60-68%,二氧化硫占30%,煙塵48%,工業粉塵66%.鄉鎮企業將成為汙染大戶,影響鄉村與城市。全國80%的人在飲用受汙染的水,約有7億人飲用大腸杆菌超標準水,1.7億人飲用受有機物汙染的水。供水方式較為原始與低下的農村人口,占此統計的大部份。目前受到不同程度汙染的農田,其中汙水灌溉0.495億畝、大氣汙染0.975億畝。目前,全國鄉村仍有7千萬人,6千萬頭牲畜飲水困難。農村居民首位死因是呼吸係統疾病,1995年死亡率為169.38/10萬人,占死亡數的26.23%,第二位的是惡性腫瘤,由1991年的101.00/10萬人上升到1995年的111.43/10萬人,這些病的誘因均與水汙染有關。
太湖、淮河、黃河流域汙染
昔日“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蘭”的太湖流域,是汙染最嚴重地區之一。汙廢水排放量接近50億噸/年,其中僅城鎮工業廢汙水就接近40億噸/年。蘇南段大運河每年受納汙水5億噸,除進出口段略能維持Ⅳ類水質外,其餘全在Ⅳ類Ⅴ類之間,河水與蘇、浙境內200多條河、汊相通,汙水擴散至流域內1/4的鄉、鎮地區──明清以來中國最富庶的地區。該流域商品農業發達,全流域化肥用量達200-300萬噸/年,畝均100-200公斤;農藥5-8萬噸/年,畝均2.8公斤,而肥效、藥效利用率僅50%;流域內養禽2億隻,產魚20萬噸,養殖經濟密集,化肥農藥殘積藥量及養殖殘餘物,影響極為深遠。
太湖富營養化發展,年入湖全氮4萬噸,全磷3千噸,COD 達4.8萬噸。90年代TN濃度為70年代的6倍,TP則為15倍,太湖藻類繁衍麵積是80年代的5倍。近年連續出現盛蘭藻集聚,水體發臭發粘,自來水腐臭、停產,94年蘇州銀魚減產五成,漁業減產240萬公斤。號稱“華夏第一鎮”的絲綢之鄉盛澤鎮,1994年5月,其印染廢水汙染嘉興王江涇6個鄉鎮,使嘉興13萬畝外蕩養殖死亡殆盡,1萬畝魚塘也嚴重受災;周圍數十萬鄉民,頭昏腹瀉。太湖流域因水汙染造成的年經濟損失已達50億元,預測到2000年,年經濟損失將達到128億元。
1994、95年7月,兩次淮河大範圍的水汙染事故。到90年代中期,洪澤湖每年接納淮河中上遊汙廢水15.1億噸,CODcr 達68.26萬噸。潁河是淮河流域受汙染最嚴重的水係,年排汙總量6.8億噸,其幹支50座大中型攔河閘日常攔蓄的汙水就達1億立方米。94年7月下旬,蚌埠閘下泄汙水2億立方米,形成長達130公裏的汙染帶;洪澤湖畔的盱眙、洪澤、漣水、灌雲、東海等縣供水受影響,盱眙20萬人飲水嚴重困難,洪澤湖水產損失逾億。跨越太湖、淮河兩水域的江蘇省,3500萬人飲水未達標;阜寧縣蘆薄、羊寨、北沙三個鄉飲用清安河水,農民消化道疾病占總發病率的70%,普遍嘴唇麻、喉嚨幹、出現嘔吐。銅山縣菜農引奎河水種菜,另買蔬菜食用;三堡鄉由於長期引奎河汙水灌溉,4.8萬畝土地43%受害。銅山縣十幾家小造紙廠日排汙水3.5萬噸,河水COD 超標90倍。柳新鄉汙水一片,鄉民叫苦不迭。
黃河濁水泥沙也被迫收納吸附嚴重汙染物。1990年全河廢汙水總量達32.6億噸,其中工業廢水23.3噸、生活汙水9.3億噸。黃河上中遊十個大中城市年排汙總量12.8噸,其中生活汙水4.7噸,1985-1990年工業廢水年遞增率為2.8%,生活汙水遞增率達10%.鄉鎮企業迅速發展,COD 和揮發酚增長加快,鄉鎮工業排放揮發酚可占總量的七成以上,而豫、晉、寧等省區鄉鎮企業排發的氰化物,也占到全省總排放量的一半以上。鄉鎮企業排汙,大多任其漫流,排入河流僅占30%,大部入滲表土。90年代水平,流域內汙水灌溉麵積400萬畝,到世紀末,汙水灌溉麵積將發展到811萬畝。1990年工業固體廢棄物排放3.7千萬噸,曆年堆積量7.4億噸,堆積占地達7.8千萬平方米,生活垃圾排放則有720萬噸。農業發達的黃河流域,鄉村廣泛的汙染為農藥、化肥,1990年農藥使用量達2.553萬噸,比80年代大有下降;而化肥施用量達674萬噸,39.6公斤/畝。鞏義市某化工廠,其硝基氯苯含量超標十幾倍,對黃河幹流造成嚴重汙染;山西某大型氧化鋁廠,每日廢水排放就達4萬噸。從全流域看,COD 、氨氮和揮發酚汙染濃度顯著上升,支流入黃口上升幅度達1-4倍,甚至十多倍。幹流鄭州花園口斷麵就分別上升1.9至2.9倍,為幹流各斷麵之冠。
中國社會科學院環境與發展研究中心的研究,90年代初全國年環境汙染直接損失已逾千億元,其中農業損失占46%,國民健康損失32.5%.所以,居於環境汙染損失首位的就是農業,也就是中國的農民。日臻惡化的水質問題,日益引起農民群眾、地方政府的不滿、抵製。人民勝利渠是豫北飲水、灌溉的命脈,1987年以來,新鄉市政府為民請命,多次呼籲有關部門關注引黃水質,加以解決。1992年,山東省政府因中原乙烯工程排汙問題,直書國務院,堅決反對向黃河排汙。而鄉村民眾、鄉鎮政府為汙排問題,與排汙企業矛盾直至訴諸法律的爭端日增,獲得解決的則不多。
水環境對鄉村生態的威脅
水環境汙染直接威脅了灌溉農業和水產漁業。素有“千湖之省”美稱的湖北省,由於1/3的湖泊遭到汙染,水產養殖受到嚴重威脅。黃石市的青山湖,受沿湖工業汙染,湖床1/3被淤塞,水生生物生長被抑製,水麵3千畝的三裏七湖,魚變形、蝦絕跡。武漢市的東湖、沙湖,黃陂縣的府河、漢陽縣的東荊河水受汙染後,鮮魚產量大幅下降,品質惡化。荊州的四湖,受漚麻水的汙染,600多條大小河渠,水黑如墨,惡臭難聞,800多口漁塘遭到破壞。洪湖市8千畝養魚大量死亡,全省漁業糾紛不斷,每年達上百起。蠻河流域的長渠,是有上千年悠久曆史的灌區,現有30萬畝農田用汙水灌溉。富河受應城化工廠廢水汙染,兩岸4萬畝農田鹽漬化,土壤含鹽高達1000至3000毫克/千克。浙江新安江庫區水體,受淳安縣、歙縣、屯溪市、建德縣的化肥廠、農藥廠、紙廠等廢水汙染,連年出現死魚事故。
有二千多年曆史的都江堰灌區,地表水與地下水環境也受到汙染,岷江上遊水質惡化,COD 、BOD5等八項超標,灌區許多紙廠、化工廠、礦山、化肥廠向幹渠排汙,僅都江堰化工廠廢水中,鉻超標達1322倍,海河流域著名的白洋澱,已出現多起較大的死魚事故;河北滄州汙水排到天津大港區,造成5千畝蝦池汙染,魚蝦大量死亡;山東濱州地區,農業用水非常緊張,被迫使用小清河、孝婦河的汙染水灌溉,鄒平、博興縣汙灌78萬畝,造成農作物大幅度減產。麻大湖區的四個鄉鎮,用湖水澆地後,因汙水中三氯乙醛大大超標,導致數萬畝小麥絕產,博興縣湖濱鄉的2.9萬畝小麥,一季減產85萬公斤;臨湖的蒲田絕產,葦田、柳田、藕田大幅減產。湖區的魚、蝦、蟹已絕跡。全國最大的淡水湖,新疆博爾斯騰湖也麵臨水鹹化的威脅。
河南汝河上的宿鴨湖水庫,庫容16億立方米。由於駐馬店、遂平、汝南市縣的紙廠、製藥廠、化肥廠廢水、城市汙水的汙染,COD 超標3.2倍。揮發酚超標1.4倍,部份水域已失去正常功能,每年的經濟損失高達3至4千萬元。白洋澱是海河流域最大的淡水湖,由於連年乾涸和大量廢汙水排入,生態係統正在改變,浮遊植物種類減少28.6%,浮遊動物種類減少18.1%至38.6%,魚類減少40種。不認真治理,白洋澱本身就會變成一個汙水庫。
甘肅省天水境渭河,每年受納廢水2400萬噸,而引渭農田11.5萬畝,有15個鄉鎮深受其害。武山縣樺林段農田水含鹽高達2231毫克/升,樺林、鴛鴦鄉4千畝田出現次生鹽鹼化,糧食產量降到50公斤/畝。天水市甘泉鄉個體戶選金礦渣傾入川河,致天水虹鱒魚養殖場名貴魚大量死亡。
1996年6月,安康鐵路分局在鐵道內施森草淨農藥,使勉縣等5縣近1500畝農田受災,絕收500多畝。河南平頂山湛河水,60年代是水清如許,當時可以在河中遊泳、捉魚,抽河水灌田。75年來,該河每天收納城市工業廢水5萬噸,生活汙水2萬噸,礦井廢水6萬噸,河水變成黑色,臭氣熏天,用水澆地,土壤板結、鹼化,受害農田上萬畝。
順德市與日本海外協力事業團對順德一個農業圍區-齊杏聯圍的調查說明,齊杏地區人類與牲畜、家禽糞便一部份流入稻田,一部份排放到河湧之中,有一部份直接排入魚塘成為飼料。齊杏聯圍是珠江三角洲尚能保持基塘水利麵貌的幾個地區之一,過去,水產業充份利用青草和動物糞便作餌料,塘底汙泥每年清挖,並加墊於旱地之上,既肥沃了土壤,又保證了水質。但是近十年來傳統農業萎縮,水產飼料變更,動物糞便處理量大大減少,魚塘的清淤挖泥製度也趨懈怠。而農民生活方式的變化,鄉鎮工業和人口增加,都使生活汙水負荷量大幅增加,成為圍內水質惡化的主要原因。調查期間(1991至1994年)圍內水質BOD 值從1.8毫克/升增加到4.5毫克/升,COD 值從19.1毫克/升增加到47.5毫克/升。統計數據呈季節統傳性變化,4至9月的雨季半年,BOD5、CODcr 產汙量是全年的66%和62%,8月的產汙量最大,2月的產汙量最小,但汙染濃度最大。同時由於養殖農業的發展,傳統的桑基魚塘已萎縮,30萬畝魚塘水質和120多條內河湧(水麵麵積41.2平方公裏)水質正在惡化。
飲水汙染
農村環境汙染威脅人體健康日趨嚴重。湖北富水、浠水、蠻河,都出現水體呈棕色、醬油色,水麵翻泡現象,不能飲用。荊門竹皮河沿岸26個村、5600多戶、3.5萬人,汙染河水威脅,80年代後期統計,肝病8400人,慢性腸炎6300人,各種皮膚病9600人,賀家集鄉就有630人患肝癌死亡。沿河耕牛死亡11752頭,豬26780頭。鬆滋縣卸甲坪鄉、覃睦莊、皮家灣村民,受上遊硫鐵礦汙染威脅,要到2公裏外去找水飲,有的過河去湖南省境運水吃。新安江庫區每年各縣因飲水中毒人數在200以上,平均22人死亡。歙縣防疫站調查了124例,人體內含666和DDT 殘毒高達80.3%和61.13%.
山東泰安市的滂河,沿河18個村有15個飲用水受汙染,毒理學指標最大超過7.16倍,胃腸病、呼吸道病成十倍上升。鄒平縣孝婦河沿岸51個受害村莊5.1萬人,80年代初因癌症死亡400多人,小清河汙染段村民癌症發病率比其它地區高出17.5%,有的村莊肝腫大達26%.濱州麻大湖區付橋村,是癌症高發區,孟橋村一戶6口人,2年內3人死於癌症。河南許昌絕緣材料廠揮發酚汙染嚴重,即使用附近的井水澆地,產出的小麥中揮發酚含量仍有0.6毫克/千克,職工和附近村民肝腫大,血小板減少,血常規異常較為普遍。
河南省對農村飲水的普查顯示,全省因飲水中氟離子偏高,有104個市縣的8348個村出現人體氟病。農村機井、飲水井與肥料堆、廁所、牲口圈距離很近,每眼井有汙染源1.4處,一般農用井取水半徑100至200米,飲用水直接受汙染。農藥麵汙染也很嚴重,鄭州市郊河道水樣,666檢出率94.9%,含量一般1-8毫克/升,地下水井的水樣檢出,666達5毫克/升。獅河平橋閘,攔蓄信陽市汙水,細菌數超標1000倍。而這正是信陽縣農村灌溉,飲用水源。
河北石家莊市石津渠,自80年代以來嚴重汙染,下遊200裏外饒陽縣5個村1143人,曾發生飲水中毒,化驗結果,渠水中砷含量0.1至3.5毫克/升,氰化物2.4至2.6毫克/升。渠下遊有7個縣426個村,36萬人飲用渠水。據癌症、肝炎、肺病抽樣調查,70至74年發病率為7.6%,75至80年發病率達19.5%.
全國農村有5億人飲用天然水源,受有機汙染地區有1.5億農村人口。這些地區肝癌、胃癌發病率比飲用清潔水的高達61.5%.東北鬆花江Bap 、DDT 、苯嚴重超標,沿江51萬人癌症死亡率高達87.62/10萬。水汙染主要是對農民造成傷害,沈陽撫順汙灌區調查說明,胃癌、腸道病和肝腫大,發病率分別比對照區高18/10萬、49.2%和35.8%.社科院環境與發展研究中心調查,中國90年代初汙染損失中,人體健康損失32.5%,約325億元。若與以上引述的農業損失相加,二項損失高達800億元/年。這筆損失主要由9億農民來分擔。
農田汙染
農業生產自身造成的汙染,是潛在的、長久持續的汙染,最突出的是農藥施放。湖北省平均每畝耕地累計使用有機磷、有機氯40至50千克,有機肥160千克,其殘留物積存土壤和地下水中。黃河流域1990年農藥使用量2.53萬噸,化肥施用量674萬噸,每畝平均40公斤。河南省平頂山、許昌、漯河市1988年平均每畝耕地施用化肥65.3千克,施用農藥0.38千克。許昌煙葉甚至有DDT 含量高達2.44至3.21PPM ,超標百倍。
河南蟒河流域,農業人口125.29萬人,耕地159.4萬畝,年均農藥施用量0.44千克/畝,化肥施用量92.1千克/畝,土壤中666檢出率達74.5%,最高濃度87PPb.
湖北省黃紅麻浸泡脫膠,產生大量硫化氫、蟻酸、糞臭素和乙醇、硫醇、丙酮汙染環境。1985年,荊州地區百萬畝麻洗浸漚泡,汙染魚塘500多口,飲用水源400多處,造成25萬農民飲水困難。洪湖15萬畝水域受害,死魚60萬千克;沙口、代市鄉隻得另行打井取水飲用和澆地。漚麻汙染南北方農村都普遍存在。
大地堆存的固體廢物是持久的地麵汙染源。1996年,全國累積堆存量65億噸,占地51680公頃,其中危險物近億噸,生活垃圾2億噸。大量有害物質經雨淋水洗,流失地下,貯存積累於土壤與地下水中,是長久的隱患。
農村環境繼城市環境之後突出出來許多嚴重問題,由於環境工作的重點是在城市,環境監測及其他技術手段尚未覆蓋鄉村,農戶的環境行為也未全麵進入各級的議事日程,目前,對鄉村最基層的環境問題,研究與調查仍是缺乏的,一些更為嚴重的問題還有待工作深入後暴露。
農民的抗訴
多年來,農民因環境汙染,對汙染行為進行抵製和反抗,以至訴諸法律。農民與汙染企業、汙染當事人的糾紛,越來越多。
1994年3月,由於江蘇銅山縣房亭酒廠、維維豆奶集團大廟分廠排汙,導致邳州房亭河汙染,使薛集鄉夾河村養鴨狀元呂土華,死鴨4800隻,沿河9個鄉鎮的專業戶,遭滅頂之災。農民打官司打到城裏,廠方依仗財、勢拖延,使問題到95年才得解決。
遼寧莊河市因汙染發生糾紛,汙染廠的領導竟花錢雇打手持獵槍對付討公道的鄉民。當場打死1人,傷10人。
哈爾濱市幸福鄉汲家村9戶農民,因蔬菜被億濱化工商貿公司的氯氣汙染受損,農民狀告法院。河北邢台市界家屯村21戶農民,有24人因甲醛中毒患嚴重眼疾,有6人失明。衛生部與省市組織調查,並停了二家涉嫌化工廠的生產,但難以查清原因,仍未決案。
呼和浩特市沙爾營、沙爾沁、永聖鄉村民分乘40多輛小拖拉機進城上訪,告內蒙化肥廠、呼市煉油廠廢水汙染之害,9個村莊受害群眾達1418戶、5600多人,農民種植的糧油大受其害,牲口死亡。經自治區環保局裁決,工廠賠償農牧民損失。
政府改善水環境的措施與目標
水質汙染與水土流失問題性質不同,加上中國民眾、企業乃至地方政府官員素質有別,到目前,強有力的水質保護工作,仍有賴於國家、政府水環境主管部門自上而下地進行。到90年代,流域、省、地方各級水環境管理與監測係統逐漸形成。1986年完成全國水質站規劃,設置水質站3015個,水係水質底值站203處,入海河口站116處,另有收集基本資料、監測汙染的站點2800多處,為發布公報、預警報而設的重點站141處。該係統收集積累資料,提供專業服務,先後完成了全國性一係列水質調查、評價任務;在淮河流域開展了水質汙染監視動態監測,排汙調度聯防工作,建設了一係列自動監測係統和水質管理信息係統。在水汙染的防治方麵,行業重點汙染源治理進度較好,重點化工企業“七五”期間用於環保投資達72億元,開發成功1500多項技術。僅1991年,治理廢水投資達29.2億元,已建工業廢水處理站3.9萬套,處理量167億噸,處理率達63.5%;采用了氧化塘技術處理城市汙水,氧化塘麵積達500萬畝;開展麵源汙染、高營養化和水環境容量的研究,有關基礎理論也取得領先和長足的進展。到1995年底,開展排汙申報登記的城市有480個,企業7.7萬家,1979年以來全國共征收排汙費247億元。
太湖流域的上海市,在90年代初,審批項目二千多,相應環保投資180億元;對點汙染治理發展到行業治理,又對12家汙染大戶投入2億元,完成項目84個,消減總量6%,江蘇沿湖城市汙水處理能力已近5千噸。流域防洪兼顧水環境的十項骨幹工程,總投資34億元,將於1998年投入運行,可望在世紀末緩解目前嚴竣的局麵,同時引進世界銀行貸款7億美元,用於數項水利──環境骨幹工程。
山東省自1995年5月關停了小清河、南四湖、東平湖、沂沭河四流域,臨沭等市縣紙漿生產線,其它造紙廠消減40%的草漿產量,對127家重點汙染源限期治理。1996年6月,又停止年產5千噸以下的造紙企業製漿。在造紙、釀酒行業,按一噸草漿百元,一噸酒精50元提取治理專項資金,攤入成本;在自來水收費中,增收30%汙水費,以集中建設汙水處理廠。
1995年,對淮河流域19家大中型汙染大戶實行限產限排,1996年,關停了1111家5千噸以下小造紙廠,取締了3876家“15小”企業,一些汙染企業現已先治後排。“九五”計劃中確定的221個點源治理項目與日排廢水百噸以上的1562家企業,分別有71%和55%開工治理,有的達到環境要求指標排放。國家已承貸2.54億元,支持28個治理項目。
針對農村環境保護而言,全國開展了基本保護區的劃定工作,到1995年底已有2100個縣級單位完成了劃定任務,70%以上的耕地得到了有效保護。鄉鎮企業汙染防治有所加強,綠色食品和有機天然食品的開發受到歡迎。
這些自上而下的治理,步履艱難。首先,汙染情勢還未真正警覺多數的民眾和大大小小的決策人。工業生產關係企業、地方財政收入,一些企業管理人與政府官員,急功近利發展經濟,寧要鈔票,不要環境。農藥與化肥濫施濫用,危害最直接的就是農民,但農民為追求土地收成,別無選擇。其二是資金短缺,眼光短缺。靠國家財力投入解決環境問題,是有限的,對於政府與企業,僅有的資金隻能用於擴大生產,而非排汙治理。第三,是在環境方麵依法、執法還有相當大的阻力,盡管有關環保的法律、法規已一一頒布,但幹部群眾和大中企業的行為往往不受約束。地方政府的行為不可能由其屬下的部門來管束。
在淮河流域,汙染負荷居高的原因之一是有的企業擅自擴大生產規模。排汙大戶周口味精廠,已投入1億多元治理,但治理的效益已與擴大生產導致的汙染負荷相抵銷;造紙廠為了上黑液鹼回收設備,紛紛擴大了生產。另一個原因更為嚴重,即小紙廠搞形式上的合並或突擊合並,以所謂的超5千噸逃避關停。“小汙染大停,大汙染不停”。一些地方政府貪圖收入,容忍與包庇了這種對國家與人民的欺騙。也不乏上拒不關停仍逍遙法外的廠家。所謂,“寧要汙染,也要發展”仍是相當一批官員普遍的態度。
國家環境整治的財力、技術,目前隻能覆蓋到大中城市的重點企業及城市排汙,而80年代以來,愈來愈造成威脅的,是廣泛的鄉鎮企業汙染。因為目前國家的財力與技術還顧不上廣大鄉鎮,行政法規約束力甚小,鄉鎮企業追求稅利為目的的生產,很難甚至不願顧及汙染問題。國家環保監測網點,對鄉鎮及鄉以下企業的監測,能力也是有限的,一些怵目驚心的案例與數字,還未見諸報告。似乎決定廣大鄉村環境命運的,這部份汙染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
中國國家環保局決心,在世紀末將汙染排放量控製在1995年水平。但是,到2000年,僅耗煤一項增加的SO2排放量即比95年多400萬噸(增加20%),而且要初步達到控製目標,“九五”期間將投資治理4500億元。
太湖流域華西村計劃發展農村經濟的同時,投入綠化,投入汙水處理和環境整治,環境保護意識已經在部份地區在農民中日益增強,例如侯馬市,張村鄉褚村青年農民楊金貴,單人騎自行車走遍了全國省會城市,沿途宣傳與調查中國的環境問題,1997年,他又開始了新的旅程:騎車周遊中國的縣市,向農村宣傳緊迫的環境問題。中國政府製定頒布了環境保護法作為基本大法,還頒布了水汙染防治法、大氣汙染防治法、水法、森林法、草原法、漁業法等特定對象保護法律,製定了30多種環境環境保護的行政法規。此外,地方人大和政府也頒布了600多項環境保護地方性法規。
中國政府提出環境保護的目標是,到本世紀末將環境汙染控製在90年代中期的水準,基本建立比較完善的環境管理體係和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相適應的環境法規體係。麵對素質較低的鄉村產業與人口膨脹,中國農村的環境問題,正在成為困擾中國政府和中國農民的最大問題之一。中國計劃到本世紀末,將廢水排放量控製在480億噸,其中工業廢水300億噸,城市生活汙水180億噸;工業廢水處理率達74%,生活汙水集中處理率達25%,工業廢氣處理率達80%,煙塵排放量控製在1750萬噸,二氧化硫排放量控製在11.1億噸,森林覆蓋率15.5,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和森林公園麵積達1億公頃。要初步建立鄉鎮企業環境管理體係,扭轉鄉鎮汙染失控局麵。鄉鎮工業廢水排放量控製在80億噸,處理率達60%以上,工業廢水中化學耗氧量控製在830萬噸,工業廢氣中消煙除塵率達70%以上,工業廢氣淨化處理率50%以上,二氧化硫排放控製在650萬噸,工業煙塵控製在800萬噸,工業粉塵控製在1070萬噸。實施《中國跨世紀綠色工程規劃》,其中“九五”期間有項目1591個,計劃重點項目包括淮河、海河、遼河、鬆花江、巢湖、滇池、太湖、南方酸雨等治理控製工程。所需投資的4500億元(95年價格),用於大氣汙染2080億元,水汙染1820億元,工業固體廢物、城市垃圾處置500億元,其他100億元。資金大致來源,汙染治理投資約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3.5%:新建項目環保設施建設資金2000億元,現有汙染治理資金1050億元,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1450億元,排汙費140億元,外資40億美元。
中國政府的保證措施是實施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推進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完善環境法製建設、建立環境保護新秩序,把環境計劃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以增加並確保環保投入,在管理上要求加強政府職能、強化環境管理。
21世紀即將來臨,上述措施正在積極落實,不少縣市政府提出碧水藍天的計劃。希望中國政府的宏觀決策能夠逐一實現,將會給中國農民帶來真正的利益。 作者:徐海亮
參考文獻:
1.水汙染防治法,農業法,漁業法,基本農田保護條例
2.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3.一九九六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
4.國家環境保護“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
5.碧水藍天,世界銀行;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6.水資源保護,1990-1999年
7.中國水利報,1996-1999年
8.中國環境報,1996-1999年
10.1998年中國水資源公報
11.人民日報,1995-1997年
12.大眾日報,1996-1997年
13.中國老區報,1999年
14.陝西農民報,1998年
15.甘肅農民報,1998-1999年
16.節水灌溉,中國農業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