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簡體中文 English

官方微信

會員服務
首頁 學術成果

黃河水資源利用有關問題分析

2010-02-08新聞來源:188BETApp

黃河水資源利用有關問題分析

李 東

(黃河水利委員會水文局,河南 鄭州 450004)

摘要:建立“流域耗水量”與“行政區域耗水”概念,“流域耗水量”把引出河道扣除其回歸河道的水量即所謂的還原水量,流域河川徑流還原水量的計算方法,對於流域來說,就是耗水量。結合黃河水資源利用特點總結出,渠道取水口在水文站水文斷麵以上並由水文站測驗的渠道站可以合並在一起簡化用水處理,把渠道取水口虛擬為水文站斷麵以下,具有這類特點的歸納為“下河沿模式”。黃河承擔著流域內用水,同時承擔著外流域用水,這部分對黃河流域而言全部消耗水量。水資源利用有大量的引出水量也有相當部分水量退回到河道,因此存在重複利用水量問題,特別是枯水年份尤為突出。

關鍵詞:流域耗水量 區域耗水量 下河沿模式 流域外供水 黃河

作者參與了“1950~1990年黃河水文基本資料審查評價及天然徑流量計算”、 “1919~1949年及1991~1998年黃河水文基本資料審查評價及天然徑流量計算”、第二次“黃河流域水資源評價”和10餘年“黃河流域水資源公報”水資源利用相關分析統計工作,對黃河流域地表水資源利用中一些相關概念進行了分析和歸納。

1.流域耗水量

黃委會水文局第一次黃河流域水資源評價成果沒有得到黃委會的認可,首次開展1997年黃河流域水資源公報編製也是因為按照全國水資源公報大綱編製而沒有通過黃委會的審查。這是由於計算地表水資源量有不同的方法造成的:一般意義上的耗水量與流域耗水量。

1.1一般意義的耗水量

根據中國水資源公報工作大綱的內容,耗水量是不分地表與地下水的,但實際工作中,在計算河道天然徑流量時,把人類活動影響的地表徑流水量進行還原。如果套用此概念,地表耗水量指在輸、用水過程中,通過蒸發、土壤吸收、渠係損失、產品帶走、居民和牲畜飲用等形式消耗的,而不能回歸到地表水體或地下含水層的水量。其關鍵在於不僅回歸地表也包括回歸地下的水量不作為消耗水量。這也是一般意義上的耗水概念。我們為了區別於流域耗水量把這一傳統上的耗水量概念稱為“行政區域耗水量”,以示區別。

1.2流域耗水量

從流域管理的觀點出發,河川徑流還原水量計算中,河道外用水可以看作流域耗水。如水量調度中以黃河斷麵水量作為各河段各省區分配水量的依據,引出的水量與回歸的水量在斷麵能夠具體反映。無論是河道水量管理與天然徑流量的計算概念是一致的。黃河流域的工農業及人畜等還原水量(還原水量中不包括河道內水庫調蓄水量等,隻指工農業生態等消耗項),對於流域來說也即耗水量。因此,我們提出了“流域耗水量”概念。

“流域耗水量”概念是與之傳統的耗水概念比較而言的。傳統的耗水是行政區劃中的實際耗水量,我們為了對應把傳統的耗水稱之為“行政區域耗水”。“流域耗水量”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耗水量,隻是相對與河道來說是“無回歸水量”,河道外的還原水量,是河道的消耗水量,是一個相對數值。也可以說對河道損失(貢獻)的大小。

把流域河川徑流還原水量河道外用水概括並提出“流域耗水量”,有其積極的意義,這和黃委會的水資源成果中基本計算方法基本原理是一致的,都是采用“流域耗水量”概念,1987年國務院批複黃河可利用水量中也是“流域耗水量”;其計算方法建立在在引排差基礎上,即引出河道扣除引出後回歸河道的水量,具有簡單明了、準確性高、合理等特點,同時也實際應用於黃河水量調度和生產管理中。

1.3流域耗水量的計算

根據黃河流域水資源利用的具體情況,各項用水含義如下:引、取水量:指從黃河幹支流中引、取的水量。退(排)水量:指從黃河幹支流中引、取的水量中又回歸黃河幹支流的水量。黃河河川徑流耗水量:指引、取黃河幹支流河川徑流水量中不能(直接或間接)回歸到黃河幹支流的水量。即,指引、取黃河幹支流中的水量扣除其回歸到黃河幹支流河道後的水量。

需要進一步明確的是,所謂幹支流特指本流域內幹流或支流的引水與回歸,於是可表述為本流域內引水減去在本流域內引出的水量中回歸河道的水量,如果跨流域引水回歸水進入另一流域,則為進入流域的外來水,客水。這部分水量在所進入的流域參加徑流時,實測資料中測到,計算天然徑流時應從中扣除。

從以上流域還原概念可以理解為工農業等河道外還原水量對於流域來說也即流域耗水量。因而計算方法的核心是引排差,即“流域耗水量”是以引排差原理為基礎上的,耗水量相對於河道來說是淨用水量。排退水不僅指明渠回歸河道水,也包括引出的水量中通過地下潛流回歸河道的水量,一般該項許多地區可以忽略。統計退水量時應以退入河道的實際水量計入,測驗斷麵與河道間的損耗水量也應扣除。根據“流域耗水量”是建立在引排差原理基礎上,計算方法關鍵在於退水量或退水係數,因而在計算方法上可采用多種形式,如除采用經驗數據外,麵積定額,水量平衡法等。

1.4流域耗水量與區域耗水量區別

“流域耗水量”與“區域耗水量”本質區別在於地表水耗水量是指地表水取水量扣除其回歸到黃河幹、支流河道的水量後的水量或是不僅扣除下滲到地下的水量。前者是對於流域來說是耗水,但對於行政區域則並不是真正消耗。因此,“流域耗水量”包括“非消耗用水”,從直觀上看出“流域耗水量”應大於“區域耗水量”。“非消耗用水”進入湖泊或其它窪地,可以看做實際是“環境用水”的一種。至於跨流域“非消耗用水”則進入是另一流域參加該流域的水量平衡或被利用。

“流域耗水量”有其計算特點:所謂“一進一出”,隻管引出河道口門和回歸河道水量。“流域耗水量”以河段統計,不管用水屬地,隻考慮是幹流或是支流引水,從那個河段引水就計入那個河段,引出水另一個河段回歸,在回歸河段則為加入量;“區域耗水量”以屬地用水為統計對象,隻統計消耗水的數量,不需知道水的來源與去向,能否回歸河道,或回流其它河道或流域。“流域耗水量”包括大量跨流域引水,向流域外引水。

這裏需指出的是如果按“區域耗水”計算內蒙古耗水與“流域耗水”之間相差10億m3左右。那麼,如果用“區域耗水”計算黃河下遊河南、山東那恐怕相差幾十億m3的水量。“流域耗水量”統計遠大於“區域耗水量”。

1.5流域耗水量特殊性

由於“流域耗水量”實際是還原水量中水資源利用的理論概括,因此,具有特殊性。一般耗水量不可能出現負數,但“流域耗水量”在相關的河段與時段可以出現負數。

如跨流域引水的退水,對於受水河流或流域就是增加的水量:外來水,客水,如果彙入河流並經下遊測驗,這對於受水河流是負數。

蘭州市城市與工業用水主要是蘭州水文站斷麵以上引水,城市排汙退水大部分在斷麵以下,這部分因引黃河幹流水而產生的退水就增加了蘭州水文站斷麵以下的水量,退水在該斷麵下為負數。

寧夏灌區主要引水在青銅峽水文斷麵以上,而退水則在青銅峽水文斷麵以下,退水量在石嘴山水文站測驗。

由於寧夏灌區每年壓堿冬灌,經過輸水與灌溉,退水在不引水的時段退出,或同一時段引水小於集中退水,都會出現負數;特別會出現是跨年份的退水,不僅月份內出現負數,日曆年內也會有部分水量統計不全。如果一個完整的引水灌溉(用水)期包含完全退水、以及一個完整的用水退水河段,將不會出現負數的情況。對於寧夏等跨年份的用水一方麵由於退水量較小,另一方麵每年都有年前一段的退水,因此可以簡化都不予考慮。

1.6國務院八七分水方案也是“流域耗水量”

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計委和水電部關於黃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報告的通知(國辦發[1987]61號)提出了在南水北調工程生效前黃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分配的年耗水量370億m3。上述水量分配方案,是按黃河正常年份水量製訂的,今後還需要根據不同的水情逐年作出合理的調度安排。所謂正常年份水量是指黃河流域多年平均河川徑流量為580億m3(含花園口以下20億m3)。

花園口站以上采用1919年至1975年係列的實測與還原水量計算出的天然徑流量,分配的是黃河可供水量,而表格內直接填寫的是“耗水量”,天然徑流量中河道外的還原水量也是從流域統計來的,因此,這裏的還原實際概念是“流域耗水量”。

當然,花園口以下由於係列是1950以後的資料且50、60年代出現了大汶河水量多次大洪水當時計算有所偏大,並且沒有考慮下遊引水後河道裏徑流的自然損耗,黃河下遊是著名的“地上懸河”,高出黃河兩岸且為寬淺河道,向兩岸滲漏地下水是下遊最大的自然損耗,以及水麵蒸發損耗。

2. 下河沿模式

這是結合黃河流域的特點從實際應用中歸納出來的技術性處理手段。下河沿水文站位於甘、寧交界處的寧夏中衛市,與水文站測驗斷麵平行的美利渠從沙坡頭引水(現沙坡頭水利工程),河道與渠道均由水文站測驗。因此,通常在用水統計中習慣把美利渠的引水口門認為是下河沿水文站斷麵之下引水,河道與渠道的實測作為水文站的實測值,這種把引水口門虛擬為斷麵以下的統計方法是為了簡化統計手段避免重複計算的可能,這也與向社會公布水文資料中既有河道又有渠道最終公布的是合成資料是一致的。在實踐中一般稱寧夏引黃灌區為下河沿至石嘴山,而不是安寧渡或蘭州至石嘴山,這裏除了主要引水都在下河沿至石嘴山河段外,把安寧渡至下河沿的美利渠放到下河沿至石嘴山河段統計。我們把黃河上眾多此類水文站(斷麵)命名為“下河沿模式”。

結合黃河水資源利用特點總結出,渠道取水口在水文站水文斷麵以上並由水文站測驗的渠道站可以合並在一起簡化用水處理,把渠道取水口虛擬為水文站斷麵以下,具有這類特點的歸納為“下河沿模式”。

下河沿模式在黃河流域有著廣泛的實際意義和眾多類似的斷麵,主要是斷麵與渠道並行或臨近,引水口位於水文斷麵附近的上遊,並由同級水文部門測驗,渠道站參與資料整編,向社會公布水文資料中如日資料為合成資料。

幹流青銅峽水利樞紐下遊的青銅峽水文站河道與引水渠東總西總合成。

沁河五龍口水文站斷麵與左岸廣惠渠和右岸新利渠,沁河支流丹河山路平與豐收渠,北洛河狀頭與洛惠渠,寶雞峽林家村水文站與寶雞峽渠道,張家山水文站與涇惠渠等渠首水文站。

3. 黃河向流域外供水

黃河承擔著流域內用水,同時承擔著外流域用水,這部分對黃河流域而言屬於全部消耗水量。

近年引黃濟津、引黃濟澱、引黃濟青和下遊河南山東農業灌溉和城市生活以及湖泊人造景點用水都是引自黃河。

黃河下遊引黃並不是完全引到流域外,如金堤河、文岩渠、大汶河以及黃河灘區等屬於黃河流域。黃河下遊引黃南北岸分屬於海河、淮河和山東半島等。

向流域外引水,對於黃河流域來說,隻要不再回歸黃河流域,那將被認為是100%的消耗。

3.1黃河流域下遊引黃灌區,引黃河水向淮河流域和海河流域以及山東半島等灌區和工業、生活使用,除文岩渠和金堤河兩流域屬於黃河流域外其它均不能回歸黃河。其中引黃濟津、濟白洋澱和入青島更不可能有回歸水了。

3.2甘肅“景電”二期工程規劃部分向民勤紅崖山水庫年調水6100 萬m3(屬於石羊河流域)。該工程是利用景電二期的空閑容量和灌溉間隙,延伸已建成的景電輸水總幹渠,經洪水河、石羊河61公裏的天然河道,調水到紅崖山水庫,調水線路總長260公裏,年設計調水量6100萬m3,調水流量6.3m3/s。

3.3甘肅引硫(大通河上遊硫磺溝)濟金(昌)(屬於河西走廊)於2003年通水,2004年引水2690萬m3,2005年引水2750萬m3,2006年引水2794萬m3

3.4沁河主要支流丹河丹東引水渠,隨著丹河水量的減少,丹東、丹西引水條件發生了變化,致使引水口逐步上移,現位於山路平水文站以上豐收渠(丹西渠)引水口上2km,由青天河水庫調配水量,由博愛縣丹東灌區管理局。豐收渠經山路平水文站斷麵由水文站測驗,丹東灌區引水在0.2~1.0億m3,進入流域衛河大沙河。

3.5伊(洛)河渠道尾水向流域外引水。每年引水在0.2~0.6億 m3

黃河下遊流域內主要是金堤河天然文岩渠區域,主要以新鄉黃河河務局的引黃涵閘、人民勝利渠部分水量以及濮陽黃河河務局的引黃涵閘部分引水,其餘為流域外引水。

經匡算:2006年甘肅省黃河流域向流域外引水0.86億m3,內蒙古通過寧夏下河沿美利渠向孿井灘揚水灌溉工程引水0.46億m3,河南省向流域外引水17.4億m3,山東省向流域外引水72.0億m3,河北省引黃濟澱引水3.0億m3。黃河流域向流域外共引水93.5億m3,而在流域內流域耗水量為211.2億m3

4. 黃河用水特性

除了流域內一般用水,黃河耗水有其特殊性,特歸納幾個方麵相關問題加以論述。

4.1 流域外引水:向黃河流域外引水,隻要不再回歸本流域或河道,對於(黃河)流域來說那將是100%的消耗。向流域外引水遠距離輸水:引黃濟津、引黃濟澱、引黃濟青等。2006年水利部、國家防辦組織實施了首次跨流域“引黃濟澱”應急生態調水。

4.2高揚程或遠距離輸水:典型的如景(泰川)電(灌)站、鹽環定揚水工程等。

4.3支流跨流域引取水:如“引大(通河)入秦(王川)”、陝西引黑河水庫(石頭河水庫補水)供給西安、引沁濟漭。

4.4 灌區滯水:流域內支流流域中灌區的湖泊、坑塘、低窪地、海子、人工開挖的小型平原水庫以及村前屋後的溝道等的引取河道的水量,均作為河道損失水量。下遊流域外有眾多的平原水庫。

4.5 傍河水源:如鄭州市“九五”灘在黃河南岸打群井作為城市用水的補給、渭河流域的傍河井、山西汾河流域的泉水出露我們認為應統計在地表水中,但可能隻被統計為地下水。

4.6 生態環境與景觀用水:近年人造湖泊、河道景觀用水增加較快。如“攔河造湖”工程鹹陽水文站被取水渭河人工湖鹹陽湖隔斷。甘肅蘭州生態帶遊覽區、寧夏的石嘴山市營造“五湖四海”人工湖星海湖、山東大汶河流域萊蕪牟汶河綜合治理建設工程、聊城江北水城碧波蕩漾、濱州“四環五海”綠水漣漪。

河道景觀一般消耗形式為蒸發、補給地下和供水等,主要水量仍保存在河道內,原則上汛期前應水位降低、或放空以待蓄洪泄洪,性質與小型水庫相似。

生態環境用水:寧夏沙湖、內蒙古烏梁素海等。

4.7黃河灘區用水:黃河河穀平原用水和下遊灘區的地下水開采。

4.8 水土保持措施:退耕還林、淤地壩建設等水土保持措施達到了一定的減沙效果,攔沙同時也攔水。盡管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要看到有些地區如無法治理,水土保持減沙是一個長期的艱巨的複雜工作。

4.9雨水利用:水資源匱乏的甘肅省開展雨水集蓄利用技術的研究及推廣工作,現已累計建成各種蓄水窖253萬眼,穩定解決了252萬人的飲水困難,發展集雨節灌農業457萬畝,在雨水利用方麵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技術。

4.10 生產與試驗用水:黃河下遊標準堤防建設以及龍門—潼關放淤試驗等。

5. 水庫蓄水消耗水量分析

因水庫攔蓄大量的水會造成水量的損失,水庫的蓄水與水量的變化對河道徑流產生了影響,根據水庫的大小與功能需要具體分析。

5.1 水庫蒸發損失水量

由於水庫的建設增加了水麵麵積,水庫蓄水以後,庫區由陸地蒸發轉變為水麵蒸發,陸地蒸發量與水麵蒸發相比一般很小,原河道麵積與增加的水麵麵積相比一般也可忽略不計,因此以水庫水麵麵積作為蒸發損失量麵積,一般采用水麵蒸發能力與麵積計算,也可實測資料水量平衡計算。

蒸發量是以一段時間內蒸發的水的相當深度來計算的,和“降水量”單位相同,方向是相反的。蒸發量是水由液態或固態轉變成汽態,逸入大氣中的過程稱為蒸發。觀測一定麵積的水麵在一段時間間隔內因蒸發減少的水層深度來確定蒸發量大小,單位為毫米。測量蒸發的儀器常用的有小型蒸發器和大型蒸發池兩種。

水庫水麵蒸發量的計算是水麵蒸發能力與水麵麵積的乘積,其值稱為水庫毛蒸發量。

由於水庫水麵直接接受大氣降水,不屬於區間加入,因此,計算水庫水麵蒸發量應該扣除水麵接受的降水量,水麵蒸發能力與降水之差再與水麵麵積的乘積,其值稱為水庫淨蒸發量,一般稱水庫蒸發量就是指水庫淨蒸發量;河道水麵的蒸發量也是指淨蒸發量。淨蒸發量參加水量平衡的計算,其中水庫由於人類活動影響的結果應該參與天然徑流量的還原統計,但影響不大一般忽略。

一般以日計算累計到月值,或者以月平均水麵與相應的蒸發降水計算,最後累計到年值。需要指出的是,在黃河流域日或月份淨蒸發量可能會出現負值,但年值為正值。

為了簡化,我們采用小浪底水庫實測水庫資料進行簡化計算蒸發量。1980-2000年庫區年平均降水量為603.2mm,年平均水麵蒸發量1088.5mm,壩前水位255m時庫容約65億m3,水麵麵積大約為300km2,按此數據作為年均計算得水庫毛蒸發量為3.27億m3,淨蒸發量為1.46億m3

從全麵的觀點來看,水庫蒸發水量與不攔蓄之間誰的蒸發損失大是一個問題,在水庫裏水體被堆積隻有庫區表麵的水參與蒸發損失,如果把同樣的水放進河道流動,流動的水比靜止的水蒸發量要大,當然也與當地蒸發降水條件有密切關係,河道距離越長蒸發量越大。一類極端的例子,北方河流大部分都會斷流,如果河流水庫蓄水蒸發,與進入有一定距離的河道,所產生的蒸發損失從定量來看,無疑水庫蓄水的蒸發損失要遠遠小於河道的蒸發損失。那麼就此可否說水庫的非用水損失就很小,當然不可以,因為除水庫所處環境外還有諸如滲漏等損失的產生。另一個極端,如果這部分水不攔蓄在水庫裏而是自然流向大海損失更大。

需要指出的是水庫的蓄水增加了大的水麵和地下水補給範圍同時也改變了區域氣候環境的變化,水麵蒸發量增加勢必導致區域或附近降雨增多的可能性,水庫比未建設時的空氣濕度更大和更潮濕又直接影響蒸發能力與未建庫時相比呈明顯的減少趨勢。

5.2 水庫滲漏損失量

水庫滲漏量分為壩基滲漏、庫底滲漏和庫岸側滲三部分。壩基滲漏可利用壩下反濾溝實測流量資料推算水庫滲漏量。多數水庫有壩下反濾溝實測流量資料,可直接作為壩身滲漏量的依據。但庫底和庫岸滲漏量難以直接觀測,隻有根據水文地質資料通過水量平衡法估算。如果位於水文控製斷麵以上的水庫,其滲漏量隻有部分回歸到設計站斷麵以上時,則水庫滲漏量隻計算未回歸到設計站斷麵以上的部分。

水庫滲漏量是水庫的主要非用水消耗損失。

5.3 水庫蓄水變量分析

水庫蓄水變量是某一時段始末水庫蓄水量的差值。水庫蓄變量主要采用封閉式蓄水變量檢查,各月(日)蓄水變量累計蓄水變量:各日蓄水變量可累計月蓄水變量,各月蓄水變量可累計年蓄水變量。從建庫起累計蓄水變量即水庫蓄水量應該永遠是正值,即水庫一直蓄水。

由於黃河是多泥沙河流,水庫衝淤變化較大,水庫庫容會有變化,需要對蓄水變量累計與蓄水量進行校核,如三門峽水庫每年汛前汛後的水庫庫容變化要進行測驗,對當年相應的庫容與蓄變量要進行修正。

對於中小型水庫,特別是小型水庫如果主要功能是工農業等河道外用水,其水庫的蓄水變化量主要受引水的影響,那麼水庫的蓄水變量就不應與工農業用水重複統計。

6. 水文站與引水問題

黃河下遊引水統計還包括下遊灘區農業用水、口門引水誤差、未控引水以及其它因素等。黃河下遊引黃幹流水向流域外的引水在90%以上,全河向流域外供水占全部的流域耗水量的31%。

水文站附近的引水涵閘所引起的測驗誤差不容忽視。一些未控製測驗水量對水資源量也有一定影響。水文站的測驗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如水庫的蓄泄水量,水文站附近的引水也對水文測驗會造成影響。如高村水文站山東東明縣城市用水通過黃河大堤引水口位於斷麵以上,引水渠在斷麵與水文站房之間,韓董莊閘位於花園口水文站斷麵以下,但引水口通過黃河灘區在斷麵以上。

在灌溉期距離水文站斷麵附近的引水涵閘由於不確定因素多采用晝停夜引,對水文測驗有一定影響,如利津水文站是黃河最後進入渤海的把口站,根據水文測驗規範非汛期3至5天進行實測,每天8時與20時(冬季18時)觀測水位,根據水位與流量曲線推算流量,這樣如果涵閘引水影響的夜間,那麼水文站推流有可能係統偏大,造成一定的誤差。諸如此類以及水庫閘門泄洪與閉合都可能對庫區出庫水文站測驗造成影響,設立能夠非汛期使用的自計水水位計並參與資料的整編應是不錯的彌補。

以沁河為例論述水文站與斷麵上下的水量利用的複雜關係,沁河的水利建設始於秦漢時代,廣利灌區為我國最古老的灌區之一

沁河是跨省河流,來水主要在上遊的山西、用水主要在下遊在的河南。沁河不僅有跨本流域的引沁濟蟒,還有丹東渠(丹河)跨黃河流域的引水入海河流域(衛河)。
張峰水庫位於潤城水文站以上約80km,水庫樞紐主體工程於2005年6月開工建設,2007年11月8日完工。是沁河幹流上第一座控製性骨幹水庫工程,由樞紐工程和輸水工程兩部分組成,主要提供生活用水和工業供水、農村人畜飲水,並兼顧防洪、發電等綜合利用功能。總庫容3.94億m3,工程建成後,年供水量可達2.07億m3,輸水工程總幹道全場145km,設計引水流量為6.45 m3/s。年發電量達769萬千瓦。

潤城水文站以下的杜口村、拴驢泉水電站庫容不大屬於徑流電站,主要是引沁濟蟒渠道與河口村電站的退水。

潤城渠引水沁河經潤城水文站測驗後發電用水後大部分退入沁河。

五龍口水文站位於沁河出山口。五龍口水文站上遊38km有引沁濟漭總幹渠,這是跨流域把沁河的水引進蟒河。在該總幹渠引水口上遊,1991年建成的拴驢泉水電站,設計為日調節水電站,根據國務院(85)國函字59號文規定:為保證引沁灌區按設計流量引水,電站尾水後修建反調節工程。電站采用分期實施方案,現發電尾水利用倒虹吸引至引沁總幹渠。

引沁濟漭總幹渠黃委會許可水量3.80億m3,2001-2005年渠首平均引水量為4.36億m3,引沁濟漭渠道進入蟒河隧道3孔閘門,其中有一孔為河口水電站發電用水直接回到沁河,引沁灌區與下遊廣利等灌區的分水比例為6:4,河口電站係利用引沁灌區灌溉餘水和引沁總幹渠向下遊廣利灌區分水發電,遵循結合灌溉,不影響灌溉的原則;其年平均水量為0.97億m3,故引沁濟漭年平均水量為3.39億m3

2007年12月河口村水庫開始興建,該庫位於沁河最後一段峽穀出口,下距五龍口水文站約9km。五龍口站的左岸為廣惠渠和右岸為新利渠,新利渠停測數年,引水口在斷麵以上3-5km,引水口附近有從沁河引水小電站退水。

五龍口站斷麵下200m有小發電退水。五龍口站下2km的廣利渠首(廣利幹渠)閘引水,水文站沒有計量和資料彙編。

丹河在沁河幹流五龍口與武陟站之間左岸加入。丹河山路平水文站測驗河道同時測驗豐收渠(丹西渠),丹東渠位於斷麵上遊左岸5km的有間距不到1km的兩個引水口除供給電廠用水外,最後彙入一穿山隧洞進入黃河流域外海河流域的衛河大沙河,水文站沒有計量。2007年丹東渠跨黃河流域引水0.85億m3。兩渠引水由青天河水庫供水。

7. 重複利用水量

重複利用水量是指同一用水係統中,所有未經處理或經過處理後重複使用的水量總和。如果把黃河作為一個係統,那麼黃河也存在重複利用水量。

根據“寧夏河套灌區引用黃河水量分析研究”[1]在黃河斷流頻繁的時段提出黃河水利用過程存在重複利用水量:就寧夏河套灌區而言,衛寧灌區一方麵引水,另一方麵又不斷排水,下遊的青銅峽灌區也在重複同樣過程,青銅峽灌區引水量中包含了衛寧灌區的排水部分,這一排水量就是重複利用水量。這一情況與工業用水中的總用水量、取用新鮮水量、重複利用水量、重複利用率之間關係是一樣的。衡量寧夏河套地區引用多少黃河水量,應當與工業用水中取用新鮮水量一致,而不應與工業用水中的總用水量一致。同樣道理青銅峽灌區與內蒙古河套灌區之間也存在重複利用水量。衛寧、青銅峽灌區引排水量以10年均值為計算依據,並假定內蒙古河套灌區年引水量為60億m3,寧蒙河套灌區重複利用水量47.59億m3,重複利用率33.9%。

借用這個概念全黃河流域存在著重複利用的甘肅的引黃水後的退水進入黃河幹流,部分又被寧夏灌區利用、寧夏的“大引大排”回歸黃河水量,又被內蒙古灌區利用,寧蒙等退水未被利用又可能進入黃河下遊地區利用。

以2006年為例,黃河引水量為373.7億m3(不含內流區1.23億m3),流域耗水量為303.7億m3,退入河道水量為69.9億m3,如果把退水作為複用水量,重複利用率18.7%;,黃河幹流引水量為276.8億m3,幹流流域耗水量為223.1億m3,退入幹流水量為53.6億m3,重複利用率19.4%。1997年是黃河流域斷流最多的年份,重複利用率達到23.8%。

可見,黃河流域水資源利用有大量的引出水量也有相當部分水量退回到河道,因此存在重複利用水量問題,大約有二成的水重複利用,特別是枯水年比較突出。

需要指出按照流域耗水量的概念退回河道的水量作為回歸水量已被扣除。

8. 結語

黃河流域河川徑流的還原計算是黃河流域水資源評價規劃的基礎,也是眾多科研和生產實踐的基礎。深入探討黃河水量的計算方法,總結歸納流域用水特點很有必要。

8.1 “流域耗水量”的理念建立:根據黃河流域特點結合還原水量的概念建立流域耗水量,也是黃河專家的一致的理念,不僅是眾多的與水資源相關的科學研究基礎,同時也是黃河的生產與水量調度的基礎。黃河引耗水有其特殊性,具體問題需要分析,流域耗水量不以用水屬地統計耗水隻統計引出河道與能夠回歸河道多少,簡單明了。

8.2 黃河流域是水資源匱乏的流域,同時還承擔流域外供水的重任,包括向天津供水,河北白洋澱生態修複供水。黃河下遊引黃幹流水向流域外的引水在90%以上,全河向流域外供水占全部的流域耗水量的31%。

8.3 黃河流域由於曆史的地理的技術等原因存在著大引大排,也存在著重複利用的可能,用水統計“下河沿模式”的建立,對於眾多類似的水文斷麵有著很好的借鑒作用。

8.4 黃河流域的還原計算比較複雜,諸如地下水的開采與地表水的關係,以及煤炭等礦產資源的開發對水資源的影響都有得於進一步的探討與研究。

收稿日期:2008-06-24

基金項目:基金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專題(2006BAB06B06-01)和(2006BAB06B01-03)資助。

作者簡介:李東(1965-),男,河南社旗人,漢族,高級工程師,從事水資源利用研究。

參考文獻:

[1] 趙文駿. 寧夏河套灌區引用黃河水量分析研究[J]. 中國農村水利水電,1999(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