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簡體中文 English

官方微信

會員服務
首頁 學術成果

雅礱江水電規劃與工程設計技術

2009-04-27新聞來源:188BETApp

  1 雅礱江流域概況

  雅礱江係金沙江的最大支流,發源於青海省玉樹縣境內的巴顏喀拉山南麓,自西北向東南流經甘孜、涼山兩州,在攀枝花市的倮果注入金沙江。從河源至江口,幹流全長1571km,流域麵積約13。6萬km2,天然落差3830m,河口多年平均流量1890m3/s,年徑流量596億m3。

  雅礱江流域地處青藏高原東南部,位於金沙江和大渡河之間,為一南北長約950km,東西平均寬約135km的狹長地帶。河係為羽狀發育。流域東、北、西三麵大部分為海拔4000m以上的高山包圍,山脈走向除河源分水嶺巴顏喀拉山為東西走向外,其餘大多為南北走向。雅礱江河道下切十分強烈,沿河嶺穀高差懸殊,相對高差一般在500~1500m。

  雅礱江流域屬川西高原氣候,主要受高空西風環流和西南季風影響,幹、濕季分明。

  雅礱江流域地廣人稀,大河灣以北幾乎全為藏族居住地區,以牧業為主;大河灣以南為以漢、彝為主的多民族地區,主要從事農業生產。

  根據近期完成的四川省水力資源複查成果統計,雅礱江幹流技術可開發裝機容量為2800餘萬kW,占全省的24%;占全國的約5%。在全國規劃的十二大水電基地中,裝機規模排名第四。

  鑒於雅礱江水力資源在四川省乃至全國水力資源開發中的重要地位,幾十年來其資源開發一直得到各級政府的關注和重視。

  2 雅礱江水電開發勘測設計工作回顧

  2。1 河流水電規劃概況

  成都院1956年開始進行雅礱江流域水力資源普查,1956~1962年間相繼完成支流安寧河、九龍河、臥落河、理塘河、鮮水河、幹流窪裏至河口的河流查勘及普查報告;1965年完成《雅礱江流域水力資源及其利用》,為雅礱江流域水力資源開發利用提供了較全麵的基礎資料。

  1972年為解決渡口(現攀枝花市)地區電力不足問題,成都院在雅礱江幹流下遊段開展了以二灘水電站為重點的勘測設計工作,於1973年完成《渡口地區水電規劃選點報告》,推薦二灘水電站為渡口地區第一期開發工程。與此同時,對二灘水電站上下遊銜接梯級進行了查勘研究,相繼於1977年和1978年完成《官地水電站開發研究報告》和《桐子林水電站開發研究報告》。

  為完善幹流卡拉至江口下遊河段的開發方案,探求繼二灘電站之後的後續工程及開發順序,1988年成都院開始進行下遊河段水電規劃工作。1990年編製完成《錦屏河段水電開發方式研究報告》。1992年完成《雅礱江卡拉至江口河段水電開發規劃報告》,提出的主要規劃方案為錦屏一級、錦屏二級、官地、二灘、桐子林。

  2002年底成都院啟動雅礱江中遊(兩河口至卡拉河段)水電規劃,預計2004年底提出規劃報告。雅礱江源頭的資源開發工作也在同步進行,1997年二灘公司組織了多學科、多專業參與的綜合考察隊,為上遊源頭的資源利用打下了基礎。

  2。2 主要梯級電站勘測設計概況

  雅礱江幹流主要梯級電站的勘測設計工作始於上世紀六十年代,1965~1969年原上海院完成了《錦屏水電站初步設計報告》。報告對理塘河口至巴折大河灣段開發方式調整為引水式開發,於三灘壩址建閘取水,隧洞穿越錦屏山引水至巴折上遊許家坪建廠發電,閘址正常蓄水位1675m,裝機容量152萬kW。

  1973年9月二灘水電站初步設計工作全麵展開。1981年國家對基本建設程序進行了調整,規定大型建設項目應首先編製可行性研究報告。成都院按新的建設程序要求,於1982年完成二灘水電站可行性研究報告,1983年報告經國家計委審查通過,明確了電站正常蓄水位1200m,裝機規模300萬kW;後經兩年工作,於1985年完成二灘水電站初步設計報告,1986年通過國家計委審查,二灘水電站進入籌建階段;後根據世界著名水電專家谘詢團對初步設計成果的意見,於1987年完成二灘優化設計,裝機容量最終確定為330萬kW。1991年9月二灘水電站正式開工,1998年8月二灘水電站建成發電。

  在二灘水電站建設過程中,成都院和華東院相繼開展了錦屏一級高壩和錦屏二級引水式兩電站的預可行性研究工作。成都院分別於1994年和1998年相繼完成了桐子林水電站和官地水電站可行性研究報告。

  1998年9月成都院完成錦屏一級水電站預可行性研究報告,2002年6月完成了錦屏一級水電站選壩設計研究報告,2003年9月完成了錦屏一級水電站可行性研究報告。該工程的籌建工作已經啟動。

  2002年12月成都院完成兩河口水電站開發方式研究報告,該工程預可研工作已經啟動。

  2003年8月華東院完成錦屏二級水電站預可行性研究報告。

  3 做好河流規劃工作,確保水力資源合理開發

  3。1 雅礱江水力資源特點

  雅礱江流經四川西部高山峽穀地區,流域內岸坡陡峭、水流湍急、落差巨大。沿河兩岸森林茂密、人、地稀少,形成了雅礱江水力資源獨有的特點,具體表現在:

  ● 控製流域麵積大、徑流豐沛、水力資源特別集中

  西部幾條主要河流特性的比較情況,可見雅礱江的年徑流量在西部主要河流中僅次於金沙江和瀾滄江,排名第三,約為黃河的1。1倍。

  雅礱江幹流水力資源技術可開發裝機容量2856萬kW,技術可開發年電量1516。36億kW。h,幹支流技術可開發容量3461。96萬kW,技術可開發年電量1840。36億kW。h。雅礱江流域每km2水力資源技術可開發裝機容量255kW,高於全省平均值(247kW),是全國平均值(56kW)的約4。6倍。

  ●大型電站多、裝機容量大、規模優勢明顯

  雅礱江幹流規劃的21個梯級中,大型電站(裝機容量大於30萬kW)有16座,總裝機容量2751萬kW,占全省大型電站總座數(61座)的26%,占全省大型電站總裝機總容量的32。1%。

  ●河流落差大,遷移人口及淹沒耕地少,單位淹沒指標低

  雅礱江四川境內幹流全長1368km,天然落差3180m,規劃21個梯級總利用落差2813m,其中著名的錦屏大河灣長150km,灣道頸部最短距離僅16km,落差高達310m,規劃的錦屏二級水電站即利用該河灣裁彎取直引水發電,裝機容量達440萬kW。雅礱江河流的上述特性加之兩岸人口密度小,耕地分散,使得水電開發的淹沒損失很小。表2為兩河口、錦屏一級、錦屏二級、二灘、官地、桐子林六座梯級電站統計的平均單位淹沒指標與全國已建和在建的46座大型水電站平均值的比較情況。

  ●控製性水庫整體調節性能好,對下遊梯級電站補償作用大

  雅礱江幹流的中遊、下遊分別規劃了兩河口、錦屏一級、二灘(已建)三座大型水庫,總調節庫容達到158億m3,江口處水量調節係數達0。26。

  聯合調度成果表明,兩河口及以下11個梯級的汛期出力已小於枯期出力,且參與調度的水電站群規模達2531萬kW,規模優勢和高質量電能的輸送,奠定了雅礱江在未來四川省乃至全國西電東送中的重要地位。

  ●開發目標單一,無環保製約因素

  雅礱江水電開發主要為發電,開發目標較為單一。雅礱江流域不涉及各類自然保護區,水電開發無大的環保製約因素。

  3。2 河流水電規劃思路

  雅礱江水力資源量大,資源優勢明顯,開發特點突出,水能指標優越,如何將潛在的資源優勢轉化成為項目優勢,乃至在較短時期內形成河段或者整條河流的經濟優勢,成為四川省國民經濟迅速發展新的增長點,一直是我院進行雅礱江水電規劃的出發點。

  成都院以水電設計為主業,五十年來參與開發的水電項目遍及省內外近千條河流,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參考省內外其它河流的水力資源規劃和開發情況,結合雅礱江徑流豐沛、落差巨大、居民和耕地分散、無環保製約因素的特點,我們有針對性的提出雅礱江水電開發的思路:優先考慮河段"龍頭"梯級的設置,合理銜接其它梯級。以能體現當代技術水平的高壩、大庫工程項目,促進銜接梯級合理開發,形成大規模較好調節能力的水電基地,實現需要與可能、近期與遠景、整體與局部、幹流與支流、上中下遊、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的有機結合。

  目前提出的幹流兩河口(壩高305m,調節庫容75億m3)、錦屏一級(壩高305m,調節庫容49。1億m3)、二灘(已建)(壩高240m,調節庫容33。7億m3)三座控製性水庫工程,總調節庫容達到158億m3,正是上述規劃思路的具體體現。我們擬利用兩河口梯級高壩大庫水量補償作用大的優勢,改善下遊梯級電站能量指標,以點帶麵,促進兩河口以下的牙根(150萬kW)、楊房溝(150萬kW)、愣古(230萬kW)、卡拉鄉(106萬kW)、大空(170萬kW)五個梯級的後續開發。以錦屏一級帶動錦屏二級、官地,以二灘帶動桐子林。通過"三大"骨幹工程的建設,良性循環,最終形成大規模水電基地。

  上述思路的實現,關鍵在於二灘、錦屏一級、兩河口三大骨幹項目的實施。目前二灘水電站已經建成,"三大戰役"已圓滿完成第一步,錦屏一級水電站前期勘測設計工作已接近尾聲,籌建工作已經鋪開,兩河口水電站已啟動預可研工作。由此可見,雅礱江流域水電梯級開發正朝著我們預定的方向發展。


  4 三大骨幹梯級電站設計中的技術進步

  4.1 二灘水電站

  4.1.1 工程概況

  二灘水電站是我國二十世紀建成的最大的以發電為主的水電樞紐工程,係雅礱江梯級開發的第一座水電站。控製流域麵積116400km2,占全流域麵積的90%,水庫正常蓄水位1200m,總庫容58億m3,調節庫容33.7億m3,屬季調節水庫,電站總裝機容量330萬kW,(6台55萬kW混流式水輪機組),多年平均年發電量170億kW.h,保證出力100萬kW.樞紐工程由攔河壩、泄洪消能建築物、地下廠房、引水和尾水建築物組成。混凝土雙曲拱壩壩高240m,是我國建成的第一座超過200m的高壩,居同類壩型世界第三位,亞洲第一位。拱壩壩體最大泄洪水量16300m3/s,居世界之首,地下廠房裝機規模居世界同類型廠房第四位。

  4.1.2 堅持科技創新,創一流工程設計

  二灘水電站自1972年進行規劃選點,到1985年完成初步設計報告,前後經曆13年的時間,雖然已做了大量的勘測設計工作,但限於當時的勘測、試驗、設計水平和手段,在複雜的區域地質及工程地質條件下,修建高240m的薄型雙曲拱壩;岩石初始高應力條件,開挖大型地下廠房洞室群等問題,不僅是國內、也是國際築壩技術和地下工程遇到的難題。這使當時我院的設計工作麵臨巨大的挑戰。

  為此我院在二灘工程招標設計前的優化設計過程中,針對重大(關鍵)技術問題進行了大量的科技攻關與技術創新工作,為二灘創一流設計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和保證。

  查明工程地質條件是做好設計工作的關鍵,而做好勘測工作是必要的基礎條件。在二灘工程的勘測過程中,我院不斷總結已有經驗,針對以往勘測技術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在工程鑽探、工程物探、水文地質測試等方麵,結合生產及工程重點技術難題開展了科研攻關,研製和開發了一整套勘測關鍵新技術體係,如岩芯定向技術、沙卵石層取芯配套技術、3000係列測井改造、高分辨工程地震勘察技術、衛星遙感技術等,這些技術在二灘工程中廣泛應用,不僅提高了勘測工作的質量,也提高了工作效率。這套勘測關鍵新技術體係經國家有關部門組織鑒定,總體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正確認識和合理評價壩基工程地質條件,不僅關係到壩基岩體利用是否合理、相應的基礎處理措施是否適宜,而且對工程的安全、降低工程造價、縮短建設周期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此,我院結合二灘工程開展"七五"重點科技攻關專題 "高壩壩基岩體穩定性評價及可利用岩體質量標準的研究"工作,通過實踐總結和大量的試驗研究、地質專題研究工作,建立了壩基岩體工程的"分層多元係統分析法",形成與發展成為一個比較完整的高壩壩基岩體工程研究體係,該項研究成果應用到二灘拱壩建基麵優化研究論證中,不僅使開挖量減少,基礎處理方案得到改進,而且使樞紐工程布置更為合理。專題科研成果總報告經部級鑒定,整體水平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這套岩體力學參數取值的分析體係和取值方法,已納入新編國標《水利水電工程地質勘察規範》(GB50287-99)中,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效益。

  拱壩結構設計是二灘工程的設計難點,我院通過組織進行"七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高混凝土壩設計計算方法與設計準則專題"研究工作,結合二灘高拱壩合理體形及優化設計;高拱壩應力和分析計算方法;高壩抗震設計;混凝土材料特性;拱壩可靠分析及高拱壩的設計準則等重大技術問題進行科研攻關,研製了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應用軟件,完善和豐富了拱壩計算分析方法,形成多種配套的拱壩計算係統。它反映了拱壩設計在國際上的發展趨勢,達到了國內外先進水平,為二灘拱壩設計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為拱壩設計規範修訂提供了重要參考依據。

  在大江大河的狹窄河穀上修建高雙曲拱壩,並利用壩身宣泄大流量洪水,一直是引起國際水電界爭論且沒有攻克的技術難題。我院結合二灘泄洪消能工程設計優化,開展了國家"七五"科技攻關"高混凝土壩泄洪和消能的研究"工作,針對河床窄、泄量大的特點,提出了"分散水流、分區消能與穩固岸坡和河床、提高抗衝能力相結合"的設計原則,運用模型試驗和數值分析等多種手段,全麵研究了二灘水電站的泄洪消能布置。通過壩頂表孔溢洪道和壩身泄水中孔的體形優化、泄洪對坡岸穩定的影響及防衝保護措施、泄水建築物摻氣減蝕措施、泄洪時的動水荷載對壩體振動影響、泄洪消能布置方案可靠度和洪水標準論證、泄洪隧洞的體形優化、防止高速水流氣蝕破壞等重大問題的研究,優化了各泄水建築物的體形設計。優化設計成果與初步設計相比,縮短了水墊塘和導流洞的長度,同時為縮短工期提供了有利條件。工程運行實踐表明,優化方案是安全、可靠並且經濟的,也為其它高拱壩設計所參照,

  二灘地下廠房的設計難點是在高地應力區開挖大型洞室群。我院通過大量的地應力測試與反饋分析工作,掌握了原始的地應力分布情況,按照新奧法原理對大型地下洞室群設計和地下洞群圍岩穩定采用地質分析、數值分析以及模型試驗等多種手段進行研究,給出了圍岩安全度定性與定量的評價;支護設計參數采用工程類比法及Q係統法初步確定,並通過計算分析與模型試驗進行調整,提出了以錨噴支護為主的方案,減小了地下洞室混凝土支護量;施工過程中,根據開挖地質情況及安全監測成果,進行大量的反饋分析計算,並及時調整支護設計,對拱座、岩柱、洞室交叉部位等進行了錨杆、錨索補強加固處理。運行實踐證明,二灘地下洞室支護設計方案是經濟合理和安全可靠的。

  我院在二灘工程進行"七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的同時,還進行了導流洞、地下廠房洞室群、建築材料、機電設備等諸多項重要技術問題的試驗研究。據統計,招標階段前進行了197項科研工作,這些科技攻關成果應用到工程設計中,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其中僅雙曲拱壩經體型優化,建基麵外移,最大厚度由70.34m減小至55.74m,壩體混凝土量從474.23萬m3減小至409萬m3.按1993年的物價計算,各項優化設計成果與初步設計相比,節省了工程投資15億人民幣,縮短了一年工期。

  優化設計也有效地控製了施工階段工程量,二灘工程的最終土石方明挖、石方明挖、石方洞挖與混凝土工程量分別為設計值的99.49%、92.98%、98.03%、98%。施工中普遍關心的大壩基礎開挖、電站進水口開挖以及地下廠房開挖的地質條件與前期地質勘探工作所揭露的地質情況符合較好,沒有發生大的方案性改變。這些也減少了在國際合同條件下發生大的索賠風險。

  1999年1月,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參加投票評選的一九九八中國和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寫到:"我國本世紀建成投產的最大水電工程二灘水電站頭兩台機組發電,標誌著我國188體育官網app 已進入國際先進行列".二灘水電站的地質勘測與工程設計均獲得了國家設計金獎。

  4.2 錦屏一級水電站

  4.2.1 工程概況

  錦屏一級水電站位於四川省涼山州鹽源縣和木裏縣境內,是雅礱江幹流中遊控製性工程。水庫正常蓄水位1880m,總庫容77.6億m3,調節庫容49.1億m3,屬年調節水庫。電站裝機容量360萬kW,多年平均年發電量166.2億kW.h.工程總投資232.7億元。

  4.2.2 主要技術難題和解決方案

  ◆工程地質問題

  錦屏一級水電站的地質條件複雜程度是大型項目中非常突出的,工程區存在的主要地質問題是"兩高一深",即高地應力環境、高邊坡問題和左岸山體內存在的深部裂縫。這些問題直接決定樞紐工程的設計方案,對工程安全和投資起控製作用。

  為了查明工程區主要工程地質條件,我院進行了大量的勘探試驗和科學研究,采用國內外先進和成熟的勘探技術和分析方法,如地震層析成像技術,SM植物膠鑽探,架空層岩石鑽探取芯,孔內聲波和彈模測試,多種方法的地應力測試等。這些先進技術的應用,為全麵準確地獲取深部裂縫等工程地質信息提供了保障。

  在充分查明工程地質條件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開展專題科研,分析各種地質現象的成因機理,評價其對工程的影響。從岩石及構造基礎地質研究出發,結合高拱壩的結構特性,對工程地質問題的分析與評價進行了深入廣泛的研究,重點研究壩址左岸深部裂縫的成因機理及工程適應性評價,分析對拱壩變形和壩肩抗滑穩定的影響。

  為了適應加快工程建設的需要,對現代信息技術在工程地質上的應用也進行了初步研究,研製開發了《錦屏一級三維地質可視化計算機係統》。該係統利用GIS技術、地質統計方法、智能方法、計算機圖形學等先進技術進行錦屏一級水電站的工程地質信息的三維可視化研究,實現工程地質信息的三維可視化管理與查詢;實現地質任意剖切、地質可視化分析;並實現三維地質構造圖、剖麵圖的多形式輸出。目前已經在實際工作中得到成功應用,在水利水電行業內處於領先地位。

  ◆高拱壩設計

  錦屏一級拱壩是雙曲薄拱壩,壩高305m,是目前已建、在建和設計中的最高的大壩,加之地質條件複雜,其設計難度處於世界最高水平。

  對於世界第一高拱壩的設計,在充分吸取國內外高拱壩的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采用目前最先進的壩工設計理論和方法,進行了大壩結構設計、抗震設計、泄洪消能設計、混凝土骨料特性及溫度控製、拱壩基礎處理設計等專題研究分析和科研試驗工作。

  ◆施工布置及規劃

  工程區兩岸山體雄厚,穀坡陡峻,基岩裸露,相對高差千餘米,為典型的深切"V"型穀,可以利用的施工布置場地極為有限,場內的布置與規劃難度很大。

  針對施工布置極為困難的情況,我院開展了廣泛的調查研究和多方案的分析比較,對大壩混凝土澆築、大型地下洞室群施工和施工導流等進行專題研究,選擇合理的布置方案和施工方法。研究基於GIS的施工導流三維動態可視化仿真與方案設計優化,實現施工導流過程的動態可視化,給施工導流方案的設計、優化和決策提供科學、方便的手段。利用GIS強大的空間數據分析與處理功能,建立錦屏一級水電站施工總布置三維數字模型,並結合二次開發,實現施工全過程的三維動態演示和可視化信息查詢,以及施工總布置的優化分析。

  采用先進的理論方法和技術手段,緊密配合錦屏一級水電站地下洞室群施工組織設計工作,進行地下洞室群施工全過程三維動態可視化仿真與優化計算研究。在錦屏拱壩的混凝土澆築方案設計時,應用了大壩混凝土澆築適時分析係統,提出科學合理的施工組織方案和目標工期。

  這些研究的成果水平位於行業領先地位,並在實際工作中得到應用。

  4.2.3 工程建設的設計技術儲備

  錦屏一級的開工建設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我院為了在工程建設期內做到快速反應,促進工程的進度和質量,預先開展了紮實的設計技術儲備工作。

  首先,在方法和手段上進行超期準備,建立錦屏一級水電站工程信息綜合集成係統(JPMIS)。JPMIS利用GIS強大的空間數據處理及分析技術,綜合各方麵的信息,實現工程信息的集成與共享。該係統的研製與開發成功,不僅給設計人員提供了強有力的信息存儲及管理工具,而且為各專業設計人員訪問信息提供了快捷簡便的手段,可以大大提高信息的使用效率。

  其次,在可行性研究報告的基礎上,對工程的關鍵技術問題進行深化研究,適應施工中可能發生的條件變化。

  第三,吸取以往工程的經驗和教訓,提前開展施工規劃方案的研究,形成工程在整個施工期的技術指導文件,達到科學管理。

  4.3 兩河口水電站

  4.3.1 工程概況

  兩河口水電站位於四川省甘孜州雅江縣境內,是雅礱江中下遊的"龍頭"水庫,對整個雅礱江梯級電站的開發影響巨大。根據開發方式研究成果,水庫正常蓄水位2880m,相應庫容120.3億m3,調節庫容74.9億m3,具有多年調節能力。電站裝機容量300萬kW,多年平均年發電量116.9億kW.h.初估工程靜態總投資180億元。

  4.3.2 工程特點

  ◆工程規模巨大

  兩河口水電站初擬采用土心牆堆石壩,最大壩高達305m,居世界同類壩型前列。

  ◆戰略地位突出

  兩河口水電站是雅礱江中下遊的"龍頭"水庫,由於其調節庫容大,加之地理位置特別,其對雅礱江、金沙江下遊乃至長江的梯級電站都具顯著的補償作用,它的興建對"西電東送"及電源優化配置、改善電網電源結構將起到積極作用,是西部水電開發、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性工程。

  ◆梯級補償效益顯著

  兩河口水電站的開發任務是以發電為主,並具有蓄水蓄能、分擔長江中下遊防洪任務、改善長江航道枯水期航運條件的功能和作用。

  雅礱江幹流兩河口至河口擬定11級開發,兩河口以下10個梯級共利用落差約1615m;金沙江下遊河段擬定有烏東德、白鶴灘、溪洛渡、向家壩4級開發,共利用落差695m;長江幹流上的三峽、葛洲壩水電站,利用落差133m,兩河口下遊16個梯級電站共利用落差2443m,兩河口水庫每1m3水蓄能達6.4kW.h.其中下遊已建和近、中期擬開發的主要梯級電站有:雅礱江幹流的錦屏一級、錦屏二級、官地、二灘、桐子林,金沙江幹流的溪洛渡、向家壩,以及長江幹流的三峽、葛洲壩共9個大型或巨型水電站,共利用落差1380m,兩河口水庫每1m3水蓄能達3.9kW.h,水庫對雅礱江乃至對金沙江、長江的調蓄作用都極為顯著。電站建成後,對下遊已建、在建及擬建梯級電站的補償效益見表3.

  ◆經濟指標優越

  按開發方式研究階段成果,兩河口水電站初估工程靜態總投資179.70億元,單位千瓦投資5990元/kW,單位電能投資1.54元/(kW.h)。電站年發電量在計入增加下遊二灘和錦屏一級水電站的70%的發電量後為158.79億kW.h,其單位電能投資為1.13元/(kW.h);考慮遠景增加下遊雅礱江全梯級的70%的發電量後為230.82億kW.h,其單位電能投資為0.78元/(kW.h)。與目前同類規模電站相比,經濟指標優越。

  ◆開發條件良好

  兩河口水電站壩址位於雅礱江幹流與支流鮮水河的彙口下遊約2km河段,下距雅江縣城約25km,國道318線從雅江縣城經過,雅江縣城至壩區有簡易公路相通,雅江縣城至成都公路裏程約500km,工程對外交通尚屬方便。

  工程的區域構造穩定性和庫區、壩址區工程地質條件均較好,不存在製約性工程地質問題。

  根據初步調查,水庫淹沒人口約5000人,每萬kW裝機容量淹沒人口僅為17人,與國內其他大型水電工程比較,淹沒指標很低。

  4.3.3 主要技術難題和解決思路

  兩河口水電站工程規模巨大,尤其是初擬的土心牆堆石壩最大壩高達305m,位居世界前列,在築壩技術和泄洪消能方麵存在較大的技術難度。

  對於這些技術難題的解決,我們擬定了以下解決思路:

  (1)首先抓住技術難題的關鍵點,比如對於高土心牆堆石壩設計,其關鍵點在於築壩材料的研究與應用、壩體施工方法及中後期導流等;

  (2)針對關鍵技術問題開展超前和深入的研究,如對大壩防滲土料質量改進措施和壩料上壩方式等,我們將從工程預可研階段就開展研究工作,並在工作中積極推進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

  (3)針對土石壩是一種經驗壩型的特點,我們將充分吸取國內外類似工程經驗。國外已有300m級高土心牆堆石壩的成功經驗,而國內的設計與建設經驗也在不斷豐富,由我院設計的幾個100m以上高土心牆堆石壩工程已開工建設,其中瀑布溝水電站壩高達186m,這些工程的建設將為兩河口工程積累寶貴經驗;

  (4)充分利用我院在"高水頭、大泄量、窄河穀"條件下泄洪消能設計的成功經驗,針對本工程的具體情況開展深入的研究。我院通過二灘、瀑布溝、溪洛渡和錦屏一級等眾多工程高水頭、大流量泄洪建築物的設計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與這些工程相比兩河口工程的泄洪總功率並不大,因此,其在泄洪消能方麵存在的技術難題完全可以妥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