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簡體中文 English

官方微信

會員服務
首頁 學術成果

正確處理保護與開發的關係 合理開發怒江流域水能資源

2009-03-13新聞來源:188BETApp

188BETApp  www.trellya.com   日期:2008-04-05

www.cws.net.cn 2005年3月4日10:50

[摘 要] 怒江流域豐富的物種資源、自然景觀資源、人文資源在我國乃至世界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別是水能資源十分豐富,並且最具開發優勢。怒江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應堅持生態環境保護優先,積極、科學、合理開發利用的原則,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正確處理好保護與發展的關係,以及移民安置等問題,保障怒江流域社會、經濟、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水電開發;生態保護;綜合規劃

一、流域基本情況及存在的問題

1.基本情況

怒江是我國西南地區五大國際河流之一,發源於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南麓,流經西藏自治區和雲南省,於雲南省潞西縣流出國境,出境後稱薩爾溫江。怒江—薩爾溫江幹流全長3240km,流域總麵積32.5萬m2,多年平均徑流量2520億m3,其中我國境內長2020km,流域麵積13.6萬km2,年徑流量710億m3。

怒江流域地勢北高南低,由北向南傾斜,呈南北狹長形。怒江流域受地形及大氣環流影響,氣候比較複雜,上遊氣候高寒,冰雪期長;中遊山高穀深,垂直氣候特征顯著,變化複雜;下遊地勢較低,受西南海洋季風影響,炎熱多雨。流域降雨量由北向南遞增,多年平均降雨量為900mm,其中5~10月的降雨量占全年的85%。

怒江流域礦產資源極其豐富,大理石儲量大、品種多,銅、錫、鹽等礦藏量也十分可觀,已探明儲量礦種31個。

怒江流域跨西藏自治區的2個地級行政區和雲南省的9個地(市、自治州)的32個縣(市、區),為多民族聚居地。主要民族有藏族、獨龍族、怒族、佤族、傈僳族、彝族、傣族等。流域內人口稀少,總人口約333萬人,平均每平方公裏不到25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及城鎮人口分別占92%和11%。兩岸山高坡陡,可耕地麵積少,特別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約98%的麵積為高山峽穀,約75%的耕地坡度在25度以上,生存條件十分惡劣。怒江流域國內生產總值約83億元,人均GDP為2500元,僅為全國人均的三分之一。

怒江幹流落差達4840m,水能資源豐富,全流域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達4474萬kW,技術可開發量3200萬kW,其中幹流約3000萬kW,占94%,幹流水能資源至今尚未開發。據統計,流域內已經和正在開發的水電站共57座,全部集中在支流,且裝機容量僅占技術可開發量的1%。

怒江流域各類供水設施的供水能力11.6億m3,地表水開發利用率僅為1%。水資源、水能資源的開發利用程度很低。

怒江流域內有著名的世界自然遺產——“三江並流”,高黎貢山和南滾河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及怒江、小黑山和永德大雪山三個省級自然保護區。怒江流域動植物種類眾多,高等植物200餘科、1200餘屬、6000種,均分布在海拔1100m以上。

陸生動物有獸類154種,鳥類419種,兩棲類21種,爬行類56種,昆蟲1690種,主要分布在5個自然保護區。魚類7類48種。

怒江流域共劃分18個一級水功能區和5個二級水功能區,總的區劃河長為2908.5km。流域內河流水質狀況良好,大多數滿足地表水Ⅰ、Ⅱ類水質標準,僅在下遊城鎮局部河段水質較差。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還造就了怒江大峽穀、怒江第一灣、石月亮等獨特的自然景觀。

2.存在的問題

(1)生態環境破壞嚴重,自然災害頻繁發生

怒江流域自然生態環境較好,但陸地生態係統卻十分脆弱,自然恢複機能很差,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難度大。在怒江中遊峽穀段,人口環境容量極低。迫於生存,多年來生活在峽穀深處的人們又不得不以毀林開荒、陡坡墾殖等方式擴大耕地麵積,造成了生態環境的破壞。目前,高程1500m以下的原始森林已蕩然無存,1500~2000m之間的植被也破壞嚴重,超過25度的陡坡上開荒比比皆是,有的坡度達70度,滑坡、泥石流、山洪等自然災害頻繁發生。

(2)經濟發展明顯滯後,扶貧任務十分艱巨

流域內工業發展緩慢,產業體係尚處於低層次的起步階段,產業結構十分單一,經濟發展明顯滯後,增長速度一直低於全國和雲南平均水平,經濟社會運行主要靠國家財政補助。地處中遊峽穀區的怒江州四縣財政自給率不到18%,均為國家扶貧開發重點扶持縣,貧困麵和貧困程度都居雲南省之首。資源富集和貧困嚴重形成強烈反差。

(3)優勢資源尚未開發,社會發展嚴重滯後

由於耕地資源嚴重不足,礦產資源的開發又可能加劇生態環境惡化,旅遊資源受基礎設施的製約難以發展。而怒江水能資源豐富,是怒江的優勢資源,且具有徑流量大、地質條件好、移民少、淹沒少、開發成本低等顯著優勢。根據怒江中下遊水電專業規劃,每萬千瓦的移民僅20多人,單位千瓦的投資僅3000~5000元,經濟技術指標與開發條件十分優越。由於長期得不到開發,相關產業得不到發展,人民群眾難以脫貧致富,至今仍保留著刀耕火種的原始痕跡。教育、科技、文化事業落後,群眾生活閉塞,很難接融到現代先進的文化思想。

二、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和水能資源開發的必要性

1.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怒江流域是我國三大生物物種聚集中心之一,位居我國17個生物多樣性保護地區之首。該地區的高等植物和野生脊椎動物分別占我國20%、25%以上,擁有77種國家級保護動物和34種國家級保護植物。怒江的魚類有2/3為特有,其中有4種為珍稀種,已被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怒江流域有目前全國保存最完好的野生稻種群,這些野生稻是中國極其重要而珍貴的基因庫,是我國雜交水稻進一步研究與開發的重要基礎。這些珍貴資源的原始性、自然性和唯一性使其成為我國生物多樣性和天然基因寶庫,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經濟價值、環境價值和美學價值,保護該區域的生物多樣性和遺傳基因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另外,由於其險峻的地貌和幹熱河穀氣候,並地處強烈地震活動帶,生態環境十分脆弱,有些野生物種數量少,分布區域狹小,遇有自然災害或人為破壞,很容易陷入瀕危境地,導致這些瀕危物種滅絕。因此,為保護我國的物種資源,迫切需要加強對流域生態環境的保護。

2.水能資源開發的必要性

怒江人民的生活水平亟待提高,怒江的生態環境亟需改善,怒江的水能資源最具開發優勢。從怒江流域幾十年的生產實踐看,怒江水能資源開發是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使老百姓盡快脫貧致富,更有效地進行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措施。水能開發除發電、供水(灌溉)等直接效益外,還可大大緩解當地群眾衣食住行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巨大壓力;為實現農村勞動力大規模地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創造必要的條件;為進行易地搬遷創造條件,從而逐步取消落後低效的耕作方式,從根本上消除對怒江生態環境的破壞,並為生態環境保護與修複提供資金上的保證;通過水能開發,改善交通環境,可促進旅遊、礦業等行業的發展。總之,合理的水能開發是促進流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措施,是保護怒江流域生態環境的重要舉措。

3.水能開發的可行性

未來20年,是中國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曆史時期,中國快速的經濟發展要求有足夠的能源供應,水電是一種清潔的、低成本的能源,是國家總體能源戰略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國政府已明確2004~2020年的電力建設方針為“優化火電結構,積極發展水電,適當發展核電”,今後一段時間的能源發展戰略是“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把優化能源結構作為能源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提高能源效率、保護生態環境,加快西部開發”。國家西部開發總體規劃要求調整電源布局,大力發展水電,加強電網建設,推進全國聯網,這為實現西南地區水電向經濟發達地區送電提供了良好機遇。怒江水能資源豐富,是尚待開發的大型水電基地之一,水庫移民及淹沒損失小,是我國開發條件較好的水電基地和南方電網能源平衡的基地,也是“西電東送”的後續基地。在滿足我國能源需求日益增長的同時,對促進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穩定邊疆也具有重大意義。

三、正確處理生態環境保護與水資源開發的關係

1.必須堅持“保護中開發,開發中保護”

怒江流域豐富的物種資源、自然景觀資源、人文資源在我國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怒江流域生態環境需保護的麵積廣、保護的等級高、保護的種類多、保護的難度也大。加之怒江流域生態環境十分脆弱,生態環境一旦破壞,修複十分困難。當前關於怒江開發爭論的焦點是如何處理好保護與開發的關係,其中核心是開發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和移民安置問題。因此,怒江流域水資源的開發應堅持生態環境保護優先,積極、科學、合理開發利用的原則,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正確處理好保護與開發的關係以及移民安置等問題,保障怒江流域社會、經濟、環境的協調發展。

2.保護應納入開發目標,開發應考慮綜合利用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必須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撐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把維護河流健康作為水資源開發利用的基礎和前提。

針對怒江流域自然保護區麵積所占比重大、等級高、物種多、流域生態環境脆弱等特點,將生態環境保護納入開發目標十分必要,且應在工程的規劃、設計、施工和運行中認真落實,切實保護好怒江流域的生態環境。

怒江水資源開發利用中,水能占有重要地位,但同時還必須考慮怒江水資源的綜合利用,如:潞江壩子的灌溉,那曲、貢山、福貢、瀘水、六庫等多個城鎮的供水及防洪,長約316km國際界河的國土資源保護,流域的生態環境需水,水土保持,城鎮江段的水資源保護等多目標和地區的協調等。因此,怒江水資源開發必須考慮綜合利用的需要,使流域經濟社會和自然生態環境協調,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3.開發利用程度應限製在敏感生態環境可承受的範圍內

以發電效益的最大化為目標製定怒江水電開發方案,雖充分考慮了水能的最大利用,但往往會對移民、生態環境、景觀等產生較大的負麵影響。目前水電專業規劃所擬定的“兩庫十三級”方案,注重梯級銜接,從而帶來了一些不利影響,有必要進一步調整和優化,以確保河流開發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在可承受的範圍內。

現水電專業規劃中的兩個龍頭水庫均為高壩大庫,水庫水溫將長年分層,低溫水下泄將對下遊河道生態造成不利影響,應研究采取必要的對策措施。個別電站采用引水式開發方案,會導致10多km河段脫水,嚴重影響河流生態環境,應進一步研究其他可能的開發方式,或采取必要的補償措施,以保證該河段必要的生態基流,避免因河道脫流對生態環境產生破壞。個別電站淹沒量較大,並且影響到部分自然景觀,應進一步研究降低水位方案;中遊梯級開發會影響怒江特有喜急流性魚類的生境和“東方大峽穀”的壯觀,在河流開發中,應考慮結合喜急流性魚類的保護,選擇怒江大峽穀中一段最具代表性的河段,暫緩開發或不開發,保留這些魚類的必要生境及自然、雄渾、險峻的峽穀景觀;在有洄遊魚類分布的河段,樞紐建設應設置魚道,為這些魚類留有洄遊通道。個別梯級將影響小黑山自然保護區,淹沒部分野生稻分布區域,可考慮暫緩開發或不開發。

另一方麵,水電樞紐的建設過程中,由於邊坡開挖可能對植被與景觀產生影響;開挖的棄渣和混凝土廢料可能對環境產生影響;水庫蓄水造成淹沒及庫區滑坡等生態環境問題,對於這些問題,在水電開發中應予充分考慮,應留有足夠資金,采取有效措施。

4.創新機製,切實解決移民難題

怒江流域脆弱的生態環境、特殊的民俗習慣和宗教信仰增加了流域開發中移民安置工作的難度。因此,怒江流域開發移民安置應當總結以往的經驗教訓,創新機製,正確處理各種關係,避免產生民族矛盾和生態環境破壞等問題,切實解決移民難題。

水電開發涉及的主要社會問題就是移民問題。目前的水電開發方案需安置人口約5萬人,淹沒耕地麵積約4000hm2,其中80%是在環境容量非常缺乏的怒江州。在深入研究減少移民的開發方案的同時,如何做到既保證移民“移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還要保留、繼承和發揚民族文化,需要深入研究移民安置方案。針對移民文化程度低、生產技能單一的特點,一要科學製定前期安置特別是異地安置方案。積極研究水電開發移民和生態移民的異地安置方案及補償方式、補償標準、補償手段。二要深入研究後期扶持方案。建立移民擁有生產能力、生產資料的可持續發展的移民補償製度。三要積極探索長期收益模式。研究開發式移民的新思路,一部分淹沒補償資金投資入股,最大限度地讓當地少數民族群眾長期獲益,當地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保護長期獲益,以促進當地社會經濟環境的健康發展。

5.做好流域綜合規劃,保障流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根據怒江流域的現狀,應抓緊編製多目標的怒江流域綜合規劃。正確處理保護生態環境與合理開發水能資源的關係,合理地進行幹流工程布局。調整規劃思想,通過多方案的比選,做到水能利用和生態保護雙贏。在流域綜合規劃的指導下,進一步編製或修訂區域規劃和各項專業規劃等。在流域綜合規劃批複前,為滿足怒江州當地的用電需要,為怒江水電開發的移民安置及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積累經驗,在采取必要的措施處理好生態環境影響和移民搬遷安置的基礎上,建議盡快推進移民少、淹沒小、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較小的六庫電站建設,並完善前期工作,使工程能盡快開工建設。

來源:中國水利雜誌 2005年第四期  作者:長江水利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