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簡體中文 English

官方微信

會員服務
首頁 學術成果

關於科學發展觀和怒江水電開發的再認識

2009-03-13新聞來源:188BETApp

188BETApp  www.trellya.com   日期:2008-04-05

一段時間以來,學術界對怒江、瀾滄江、金沙江的水電開發進行了熱烈的討論。讚成開發的學者認為:“開發是實現我國新世紀能源平衡的需要”;“是落實溫家寶總理把雲南建成國家西電東送的重要能源基地的需要”;“是優化及改善我國東、中部地區能源結構,減少環境汙染,發展滇、川經濟的重大發展戰略舉措”。

持不同意見的學者認為:“三江並流是世界自然遺產,在該地區進行水電開發不符合保護世界遺產的宗旨”;“橫斷山脈具有獨特的地形、地貌和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資源。其中怒江流域可以為多學科研究提供原生環境的寶貴數據,尤其是其豐富的遺傳基因庫,可以為經濟快速發展提供生物學支持”;“建壩截流發電,改變庫區和下遊的水文、水流、水溫、氣候、地質、植被等方麵生態係統狀況,會導致流域生態惡化,將使這一地區乃至世界僅存的原始生物物種基因庫遭受無可挽回的損失。”(參見丁品:《怒江原始生態環境應予保留》,《中國環境報》,2003年9月5日第一版)

我們認為,科學發展觀是解決發展和保護問題的理論武器,上述兩種截然不同的主張,可以用科學發展觀來實現統一。現以爭議最大的怒江水電開發為例,陳述我們的見解。

一、開發怒江水電是我國能源戰略調整和發展的必然選擇

怒江中下遊規劃河段長742公裏,天然落差約1578m,河段徑流豐沛穩定,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22220MW。各梯級壩段地形、地質條件較好,交通方便,是我國水能資源富集,開發條件優越的河段。其移民數量少(13個梯級全部開發移民總量不到5萬人),耕地淹沒少(13個梯級全部開發耕地淹沒總量約5.9萬畝),開發成本低(單位千瓦造價小於5000元/kw;單位電能造價小於1.1元/kwh),電價低廉(預計平均上網電價不高於0.30元/kwh),是我國尚待開發的最大的水電能源基地之一。按規劃中的13個梯級電站開發,總裝機為21320MW,保證出力7789MW,年發電量1029.6億千瓦時。其總裝機約為我國2002年水電總裝機的21.5%。

根據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能源需求保守預測,到2020年,我國發電總裝機需9億千瓦,也就是說,需在2003年4億千瓦的基礎上,新增5億千瓦。如果依靠煤電來實現,每年需開採12億噸電力用煤。現行採煤方式對煤資源的浪費極大,以目前雲南煤資源的採出率來說,平均採煤一噸,要浪費資源5噸以上,採12億噸,每年就需耗費煤資源72億噸。據有關部門提供的資料,我國已探明的剩餘煤炭儲量僅900多億噸,按此速度,數十年即可耗盡。再加上煤電排出的巨量有害氣體和煙塵對環境的汙染無法解決,因此,單靠煤電來實現新增裝機是不現實的。在我國的能源資源結構中,石油、天然氣僅占2.2%,目前我國石油的對外依存度已高達40%,天然氣也資源有限,靠油、氣來實現新增裝機也不可能。能不能靠核電呢?也不能!核電是用核裂變所釋放的能量來作動力發電的,雖然核裂變或聚變時釋放的能量比礦物燃料燃燒釋出的能量大百萬倍以上(1公斤鈾235全部裂變相當於2500噸左右優質煤燃燒釋出的能量),但核反應堆的科技含量高、資金投入大,目前單位千瓦造價高達10萬元以上,且我國鈾礦資源有限,加之生產運營和核廢料處理的高風險和技術難度,單靠核電顯然也不行。即便是發達國家,目前也沒有把發展核電作為解決能源問題的主要手段。很多人提出大力發展風電,風電當然是應該大力發展的,但是由於其先天不足,由於風能資源單位密度小所以單機容量很小,目前全世界最大的試驗性風電機組容量不過0.5萬千瓦(國內已投運的風電機組更小,均為0.02~0.08萬千瓦)其風翼尺寸直徑已達126米,就是這種世界第一的風電機組100台加起來也抵不上一台大型水電機組(三峽、龍灘、小灣水電站單機容量均為70萬千瓦),再加上風電的不可控性和波動性,使其在所在電網的總容量中一般不能超過5%、單位容量造價高(目前單位千瓦造價約1~1.2萬元/kw;單位電能造價約3.5~4元/kwh),因此風電即使是大力發展也遠不能解決問題。所以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都是把發展水電作為首選,將水電資源盡可能開發利用後再考慮利用其他資源。據統計,目前有65個國家的水電占其發電總量的50%以上,其中的24國占90%以上。瑞士、法國、意大利、英國的水電開發程度都已達95%以上,美國達80%以上。

我國是世界上水能資源最豐富的國家,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6.8億千瓦,年發電量5.9萬億千瓦時。2000年我國水電的開發程度,僅占可開發程度的19%,西部地區不足10%,低於目前世界水電平均開發程度的22%。從我國資源開發利用情況來看,發展水電當是解決我國能源問題的最現實、最可靠、最經濟的首選途經,到2020年我國要新增發電裝機5億千瓦,應首先走加快水電開發之路。解決2020年以後我國的能源問題也隻能首先依靠發展水電。

雲南水能資源豐富,據劉元岐教高等的統計,全省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10364萬千瓦,年發電量9078.9億千瓦時。可開發的水電裝機容量7116.79萬千瓦,年發電量3944.53億千瓦時,占全國的20.5%。據1994年《中國大中型水電站規劃集》統計,雲南的水電裝機容量為8820萬千瓦,年發電量4373億千瓦時,占全國的22.9%。其中“三江”(即金沙江、瀾滄江、怒江)可開發的水能資源占雲南可開發水能資源的92%。目前雲南的水電開發不足6.9%,遠低於全國20%的平均水平。

以上情況說明,要解決我國新世紀的能源瓶頸問題,開發雲南水電不可或缺。1995年5月,國家通過金沙江下遊向家壩、溪落渡電站的預可行性研究的審查,拉開了金沙江水能資源開發的序幕。瀾滄江水能資源的開發,已經進行和正在進行。現在的當務之急是應盡早啟動怒江梯級電站的開發。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以人為本,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為解決怒江水能資源開發中存在的問題指明了方向。科學發展觀是以胡錦濤 同誌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對鄧小平、江澤民“發展理論”的繼承和發展。1984年6月30日,鄧小平在接見外賓時說:“什麼叫社會主義?什麼叫馬克思主義?我們過去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不是完全清楚的。馬克思主義最注重發展生產力……如果說我們建國以後有缺點,那就是對發展生產力有某種忽略。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貧窮不是社會主義。”他在1985年又說:“社會主義的任務很多,但根本的一條是發展生產力。”20世紀90年代,他提出“發展才是硬道理”的名言,強調不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隻能是死路一條。江澤民同誌發展鄧小平的“發展理論”,提出“發展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的名言,進一步強調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重要性。科學發展觀是以鄧小平、江澤民的“發展理論”為基礎的,“發展”既是科學發展觀的前提,又是它的歸宿,更是它的核心和本質的屬性。用科學發展觀認識和思考怒江水電要不要開發的問題,我們的結論是:應該!應該!。因為它是我國社會生產力持續發展、是我國能源戰略調整和發展的必然選擇。

二、堅持以人為本的開發,促進經濟、社會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處理發展和人民群眾關係的根本指針,它要求以實現人的全麵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以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利益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怒江中下遊水電開發,可為國家經濟發展提供穩定、可靠、清潔、廉價的可持續電能,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發展要求。據國家電力公司北京和華東兩勘測設計研究院的預測:2015年怒江梯級送電的市場空間為:廣東4651MW,雲南387MW;2020年為:廣東21521MW、廣西2544MW,華中地區5578MW;2030年為:廣東61127MW,廣西11514MW,華中地區25931MW。怒江中下遊幹流大規模的梯級開發,規劃在2005年之後,2020年前開發的是馬吉、亞碧羅、賽格、碧江、瀘水、岩桑樹、六庫等七座,2030年前將其餘6座開發完畢。屆時,年發電總量1029.6億千瓦時,每年可創造價值308.8億元(電價按0.30元/千瓦時計,預測屆時電價可能達0.45元),每年至少可增創國民生產總值5158億元(按每度電創造國民生產總值5.0元計);東部地區可減少火電投資850.7億元,每年節約原煤5000萬噸。

對於怒江流域各族人民而言,13個梯級電站的開發,總投資約900億元,如果2030年前全部建成,平均每年投入30多億元,國稅年收入增加51.99億元,地稅年收入增加27.18億元。巨額投資,將擴大就業。根據統計,電站建設每投入20萬元,就帶來一個長期就業機會,900億元的總投資,可帶來約45萬個長期就業機會。巨額投資還將帶動地方建材、礦冶、交通、商貿等二、三產業的發展,從而拉動地方民族區域經濟的增長,促進財政增收,為民族區域自治地方的教育、醫療、扶貧的加大投入奠定基礎。更好的促進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由於可以以較低電價帶動和支持礦業和其他產業的發展,地方經濟將會實現產業更新和產業升級,由此帶來的社會經濟效益將遠遠超過電力行業本身。梯級水庫的建成,除了水能的利用之外,還產生巨大的水利效益,使農業獲灌溉之利,城鄉獲供水之益及河道通航、水麵養殖之利。僅保山市潞江壩一地,就可增加灌溉農地34.6萬畝,其農業收益已遠超出因梯級水電開發所淹沒的約6萬畝耕地損失。這使我們想到曆史上美國建胡佛水壩拉動美國區域經濟騰飛的奇跡;浮現埃及建阿斯旺水壩使尼羅河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出現空前繁榮的圖景。

怒江中下遊主要屬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保山市,局部涉及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臨滄市。這裏居住的傈僳、怒、獨龍、藏、彝、傣、景頗等少數民族及漢族群眾,經濟發展落後,社會貧困麵較大。怒江州全州人口49萬,其中42萬農業人口中,22萬為貧困人口,全州4個縣均為國家級貧困縣。在這裏開發水電,無疑是振興民族經濟、使貧困民族人民脫貧致富的突破口。有專家主張用發展生態旅遊來替代水電開發,而這是很難替代的。如全梯級每年的直接經濟效益308.8億元。光馬吉一個電站每年就可帶來直接經濟效益66.395億元。而雲南省作為全國旅遊大省,2003年旅遊全行業接待國內外遊客達5300萬人次,實現旅遊業總收入306億元;怒江州由於旅遊景點開發有限、交通住宿餐飲通訊等基礎設施條件有限,2003年全州旅遊業共接待國內外旅客44.7萬人次,旅遊業總收入僅1.89億元,即使實現了“七年倍增”計劃,對全州國民經濟的增長影響顯然也不可同日而語。

為使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得到更好的落實,使水電開發更加惠及怒江各族人民,開發公司製定開發方案時,應同時製定直接幫助怒江各族人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措施計劃。要將帶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項目列入開發計劃,列入電站建設與運營的成本;要以“建一座電站,富一方百姓”為首要開發目標,要在移民淹沒補償政策方麵向人民群眾和弱勢群體傾斜,要幫助當地選準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通過重點支持和幫扶,推動其走新興工業化的道路;要以增加農民收入為中心,以發展壯大區域經濟為突破口,努力解決“三農”問題。

規劃中的13級電站,共需安置移民48979人,政府及開發公司應以優惠的政策、足夠的資金,最佳的安置方案,使之安居樂業。既要實現對他們前期的生活進行補助,又要對其後期的的生活進行扶持。可采用從電站發電之日起,每度電提取一分錢設立長期扶持資金的辦法,把移民問題真正解決好。建議國家製定政策,讓受益地區進行對口支援,既幫助解決移民問題,又幫助當地社會、經濟實現快速發展。

以人為本不僅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需要,而且要滿足他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的需要,政府和開發公司在幫助當地發展經濟的同時,還應幫助和支持民族區域內傈僳族、怒族、獨龍族、普米族等少數民族發展國民教育、文化、衛生等事業,要建立有關民族文化保護村,保護和發展民族文化的多樣性,促進人的全麵發展。

三、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的開發,電站建設與生態環境建設並重

怒江中下遊自然條件複雜,生態環境脆弱,由於人類的生產生活活動,生態環境破壞嚴重。50年代森林覆蓋率為50%以上,50年代後人口迅速增長造成的過量墾殖,使海拔2500米以下的地區,原生森林植被不複存在,水土流失麵積占耕地麵積的25.52%,土壤侵蝕麵積占土地麵積3734.66平方公裏的25.66%,河流輸沙量與日俱增,滑坡、泥石流頻繁發生。1979年8月福貢利沙底發生泥石流,全村7戶33人除5人外均未免於難,9-10月全縣因泥石流死143人;1985年,全州發生洪災、泥石流,死10人,衝毀橋梁148座;1989年的洪災、泥石流,死12人,毀房1387間。由於生態惡化,怒江州4萬傈僳族人失去基本生存條件急待進行生態移民。流域區的經濟發展,長期來靠消耗自然環境資源的狀況,至今尚無根本的改變。根據1997年的統計資料,怒江州治理水土流失麵積25.5平方公裏,僅占該州水土流失麵積的0.674%。要真正改變自然環境繼續惡化的狀況,抵禦自然災害的襲擊,經濟發展是關鍵,隻有經濟發展,人類與生態的關係才會和諧,人們也才有資金治理環境。縱觀怒江流域近百年的事實,充分證明貧窮和落後才是環境破壞的根本根源。因此,科學開發怒江水能資源,改變當地貧窮落後的麵貌,對治理怒江流域的生態惡化,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水電開發,同步進行生態環境建設,不僅會使怒江流域的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而且還會給東部地區帶來巨大的生態效益。如2002年,珠三角火力發電產生的二氧化硫,使廣東省63%的國土麵積受害,酸雨頻率接近50%,17個城市已被國務院劃為酸雨控製區,酸雨造成的經濟損失每年高達40億元。怒江中下遊河段總裝機21320MW,如按煤電替代考慮,每年可減排二氧化碳近1億t,二氧化硫200萬t,一氧化碳1萬t,氮氧化合物37萬t。以及大量的熱水、廢碴、飄塵及降塵,減少對周圍環境的汙染,緩解全球溫室效應和酸雨侵蝕。據測算每年可減少酸雨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即達33.40億元。由怒江水電開發帶來的生態效益,還會優化東部地區電力資源的配備,推動經濟、社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為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怒江中下遊水電開發規劃方案,堅持“保護是前提,發展促保護”的方針,在規劃中已充分重視、認真處理好環境保護與梯級水電開發的關係。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提供的研究報告指出,規劃河段無長距離洄遊魚類,各電站大壩的建設不會阻斷魚類的生命周期循環,各水庫無需建設過魚設施,各電站的建設不會導致各種魚類的滅絕。對壩下河段魚類的影響很小。本區所記錄的陸生脊椎動物,其分布均不僅僅局限於水庫庫區,在庫區外的高黎貢山、大雪山等自然保護區也有廣泛分布。因此,電站建設不會導致陸生脊椎動物物種(包括珍稀物種)的滅絕。

怒江流域海拔2000米以下的地區為生態環境惡化區,由於過渡墾殖,植被破壞嚴重,林地多為次生用材林和灌木林,由於水庫大壩高程控製在海拔1750米,梯級水庫建設對森林植被的影響很小,不會導致植物物種的滅絕。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邊界距怒江幹流50公裏,各種需要保護的動植物已在保護區得到了保護。陸生植物物種分布在水庫淹沒以下地區的僅有4種,可通過科研移植解決物種的保護。國人矚目的“野生稻”,事實上並不是雲南獨有,更不是怒江電站淹沒區所獨有,而是在海南、兩廣、湖南、江西都有分布,雲南省的臨滄、思茅、西雙版納地區也都有發現;“三江並流”世界自然遺產地麵積17000平方公裏,大部分都在海拔3000m以上(生物多樣性密集區),除丙中洛一個電站的地下廠房在遺產地邊緣區範圍內以外,其它電站都在遺產地範圍之外,梯級電站開發對世界遺產地的影響很小。相反,通過庫區移民,可以減輕人為活動對遺產地的壓力,使原生自然景觀及生物多樣性得到更好的保護,電站建設與“三江並流”世界遺產保護可以協調發展。馬吉梯級對貢山景區的青納桶峽穀、石門關、怒江第一灣3個景點有影響,青納桶峽穀、石門關(6.5%)僅很小部份被淹。怒江第一灣有1/3左右被淹,大部分還存在,仍不失為一大天然景觀。總而言之,水電開發對生物資源、“自然遺產”景觀、景區的影響微小。怒江中下遊水電梯級開發建議方案是一個符合人與自然和諧的可持續發展的方案。

無庸諱言,像所有的開發建設項目一樣,怒江水電開發也會給當地局部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破壞和影響。如建壩選址不當會破壞景觀;開山築壩會破壞天然的地質結構,會產生“三廢一噪”對環境的汙染;築壩、修道路對土壤、植被及地表徑流路徑會帶來破壞;進而改變局部氣候條件,加劇水土流失及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災害;水庫蓄水後流速變小,汙染物的擴散能力會降低;陸生脊椎動物的分布區也會局部縮小等等。這些對局部生態環境的破壞和影響大部分均可能通過適當的環境保護措施和治理投入得到解決。因此,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在水電開發的全過程,十分重視和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與生態建設,著力處理好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係,實現水電開發和生態環境相協調,走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文明之路。

為此,我們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第一,強化政府對環境的管理,消除在領導層中普遍存在的“重開發,輕保護”的意識。我們的政府是服務政府、責任政府、法製政府,各級政府應在環保方麵作好服務,承擔責任,依法對開發中出現的環境問題進行整治。政府除應嚴格貫徹《水土保持法》、《環境保護法》、《森林法》等法規之外,還應針對梯級建設中可能出現的環境問題,製定行之有效的地方單項法規。正如世界銀行在《發展與環境》的報告中所指出的:“強有力的環境保護機構和政策”是保證發展過程中環境質量的“基本前提”。隻有依靠政府“強有力的環境保護政策,才能促進和加強發展”。

第二,電站的經濟效益必須建立在提高環境效益之上。也就是說,環境保護資金必須列入電站建設及運營的概算,從電費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環境建設基金,按期投入沿江地區的生態建設,目前規劃部門提出的林地補償投資及植被恢複費為9.39億元,用材林補償單價為每畝6580元,灌木林為2576元,森林植被恢複費,用材林為每畝4000元/畝,灌林木為2000元。這個單價已超過了現有林地及包括生態價值在內的目前市場價值,但它僅僅是補償費、恢複費。沒有列出生態建設費,如在水庫區及怒江兩岸擴大植樹造林、封山育林,坡耕地退耕還林、坡改梯田、水土保持等方麵的費用,這些費用當中的一部份也應作為開發成本,列入電站建設與運營的概算。另外,推薦梯級開發方案的環保工程措施靜態投資為6.24億元,似嫌不足,且未列出動態投資,希望補列。

第三,工程引起的環境地質問題,應采取及時有效的工程治理措施;施工期間“三廢一噪”對環境的汙染,也應采取防治措施。政府應加強環境監測,實施環境監理,確保環境保護的措施落到實處。

第四,開發公司應按照國家的《環境影響評價法》等有關法律法規,進一步做好各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認真落實環保、水保方案措施;政府還應對全流域的水能、水利資源綜合利用作好流域規劃,統轄協調全流域社會、經濟、民族、水電、水利、環境的全麵發展。

第五,政府和開發公司都要極端重視少數民族區域的征地移民工作,政府應盡快出台關於征地移民的地方具體法規,移民淹沒和安置補償標準應在國家法律規定基礎上“就高不就低”,農業移民安置應確保生活用地和生產用地的數量、質量和相應社區水、電、交通、通訊、教育、醫療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要充分發揮我們“社會主義一盤棋”的優勢,妥善處理受益地區和受損地區的利益關係,必要時對地方行政區劃進行適當調整。真正做到“怒江水電開發之日,就是怒江各族人民脫貧致富之時”。

作者:何耀華: 雲南省社科院原院長;現中國西南民族研究學會會長;研究員

馮建昆:雲南民族大學副校長;中國西南民族研究學會副會長;教授

張建新:雲南省政府研究室特約研究員;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主要參考文獻:

1、劉元岐、王崇理、陳利君編著:《新世紀的雲南能源》,雲南人民出版社,2002.10

2、馬洪琪:《雲南水電開發前景》,雲南省第一屆科學技術論壇,雲南科技出版社,2003.11

3、國家電力公司北京勘測設計研究院、國家電力公司華東勘測設計研究院:《怒江中下遊流域水電開發與環境保護情況簡介》2003.10

4、吳良鏞主編:《滇西北人居環境可持續發展規劃研究》,雲南大學出版社20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