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簡體中文 English

官方微信

會員服務
首頁 學術成果

促進“三江並流”世界自然遺產保護的戰略抉擇

2009-03-13新聞來源:188BETApp

188BETApp  www.trellya.com   日期:2008-04-05

雲南師範大學旅遊與地理科學學院

   王嘉學:講師   明慶忠:教授    李培英:講師   彭秀芬:碩士研究生

  怒江州境內的怒江大峽穀,夾持在高黎貢山與怒山山脈之間,全長約 316千米,峽穀平均深度超過2500米。這是水能資源、旅遊資源、民族文化資源等多重資源富集區,同時又是生態環境脆弱與貧困區。高黎貢山是怒江與伊洛瓦底江的分水嶺,1992年被WWF(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評定為具有世界重要意義的A級保護區,2000年被列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2003年7月,隨著三江並流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高黎貢山又成為三江並流世界自然遺產核心區的八大片區之一。申遺之初,考慮到怒江河穀區人地關係的矛盾十分突出,將該片區遺產核心區劃定為海拔2500米以上區域,緩衝區界定為2000米以上。然而,由於當前缺乏資金支持,對三江並流世界自然遺產研究不夠深入,當地居民的生存問題又直接威脅到世界自然遺產的有效保護,致使很多保護措施難以落實到位,管理乏力。如何協調人地關係,有效地保護世界遺產,已成為當前極為重要且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 怒江峽穀貧困問題及其對世界自然遺產保護的威脅

  本文所指的怒江峽穀,主要包括怒江州貢山、福貢、瀘水三縣。由於自然環境的限製及若幹曆史原因,三縣都為國家級重點扶貧縣,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極低,生存條件差,是我國乃至世界最為貧困的地區之一。

    當前,在40多萬人怒江人口中,還有22萬人處於貧困線下,占農業人口的50%以上,年人均收入在560元以下的極端貧困人口7萬人,年人均收入在625元以下的絕對貧困人口13萬,其中絕大部分位於怒江峽穀三縣。該區貧困麵、貧困程度和返貧率高居全國之首。

  貧困影響並製約著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方式,為了維持生存的,促使他們隻能從自己所生存的自然環境中進行掠奪式的資源開發。生存的抗爭與遺產保護的矛盾十分突出,貧困已迫使三縣人民“要麼向山、要麼向水”要飯吃的局麵。貧困是影響世界遺產保護最主要的製約因素,是破壞遺產地保護的主要驅動因子,貧困問題已成為“三江並流”世界自然遺產保護的最大威脅。

  1、 陡坡墾殖、狩獵與采集等傳統生產生活方式對世界自然遺產構成極大威脅

  怒江作為邊疆省份的邊疆高山峽穀地區,自然條件複雜,生態環境脆弱,但是在生產力水平低下和生產方式落後的現實麵前,生態惡化愈演愈烈。該區經濟以農業為主,且仍處於傳統生產模式並伴有原始農業生產方式的階段,農業單產低,土地生產率低;加之人口迅速增長,貧困的人們為了生存,大量進行陡坡墾殖以獲取有限的收成;為了獲得生活生產資源,大量砍伐森林,使海拔2500米以下的地區,原生森林植被不複存在;水土流失麵積占耕地麵積的25.52%,土壤侵蝕麵積超過25%,河流輸沙量與日俱增,滑坡、泥石流頻繁發生。生態環境的惡化使人們陷入資源更加貧乏的境地,越窮越是無節製地向大自然索取,越是索取越是匱乏,人與自然的關係陷入可怕的惡性循環。至今該區經濟發展依靠高度消耗自然資源、環境的狀況仍舊持續著,部分生產生活活動甚至已直接涉及遺產核心區。這一切對世界遺產保護而言,無疑是硬傷。

  怒江峽穀三縣沒有一個壩子,98%以上的土地為高山峽穀,耕地大部分是掛在陡坡上的“大字報”地,糧食畝產量不足150公斤。近年來,在國家退耕還林、遺產保護等強製性政策規範下,部分陡坡地開始退耕還林。但並未有新的產業替代,其貧困這一根本問題尚未得以解決,矛盾仍將存在並可能在今後一段時間內激化。

  2、 居民點分散,對世界自然遺產威脅麵廣

  怒江峽穀三縣共有156個村委會,65186 戶,652個居民點,主要散居在怒江峽穀和獨龍江峽穀中。,大部分居民點戶數不到20戶,人數不到100人。其中分布在遺產地核心區的居民點有 51 個,總人口不多,主要散居在獨龍江流域和片馬一帶。居民點分散,加之落後的生產生活方式,必然導致對世界自然遺產的威脅麵擴大,給遺產保護與管理帶來了很大困難。

  3、以材為主的燃料結構,不但破壞生態環境,產生的廢氣汙染較大

  在禁伐之前林業一直是怒江的重要產業。境內群眾多居於山區,村落分散,交通不便,煤源缺乏,辦電困難,家家戶戶飲煮、取暖、照明均離不開柴火,建材工業的大部分能源也取之於木柴。薪材是三縣森林消耗的主要因素,年消耗量占全部用材總量的65.94%,是造成該區森林資源銳減的主要原因之一。到1979年怒江境內海拔2600米以下地帶的森林均就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原始植被已不複存在,人口居住較集中的地區已被農田所替代。20世紀90年代,林業重心開始由森林砍伐和加工向森林保護轉移,開始實行采伐限額,跡地更新和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工作有所加強,但海拔2500米以下的峽穀生態環境惡化狀態並未得到根本改觀。

  4、遺產保護資金缺乏,管理乏力

  保護世界自然遺產如同(甚至有過而無不及)保護自然保護區一樣必須投入足夠資金和技術。一方麵怒江生態環境脆弱,對水土流失、土壤侵蝕、滑坡、泥石流防治、退耕還林都需要大量資金。另一方麵,遺產管理技術要求提高,也增大了資金的需求。

  而一直以來,我國在保護區建設上和遺產管理上采取的是“以地方為主、國家為輔”的投入政策,保護區(即使是國家級保護區)的基本建設投資和人員事業經費長期沒有納入國家財政預算,基本是靠地方投入。盡管雲南省近10年來已在三江並流區投入6500萬的生態環境專項資金,但對於麵積較大的三江並流而言無疑是杯水車薪,真正用於怒江流域生態治理的資金就更少。“以地方為主、國家為輔”的投入政策,使得該區保護資金嚴重不足的問題就更加突出。據怒江州有關統計數據,2002年,整個怒江州GDP僅為13.03億元,地方財政收入1.05億元,財政自給率僅14.7%。州環保局每年隻有兩萬元的工作經費,真正能用於環保的錢隻有幾千元;至2003年雖增長較快,全州財政收入也僅為1.2億元,財政自給率為17%;麵對世界自然遺產和麵積龐大的自然保護區,地方財力極為有限,提高管理能力、健全管理隊伍、加強監測與監控等常規工作基本上難以運行。

  5、遺產保護意識不高,保護行動動力不足

  遺產保護的主體是人,遺產破壞的主體也主要是人。人的整體素質的高與低和環境意識的強與弱直接決定了遺產保護的好與壞。由於貧困,怒江教育落後,全州隻基本完成“普六”義務教育,掌握、運用現代科學技術能力低。這些問題的存在直接導致人們一方麵適應社會能力低,競爭力弱,另一方麵不能將遺產保護意識轉變為自己的自覺行為,更不可能正確認識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關係。在日常生產生活過程中,對利益進行取舍時,就會有意或無意地對環境造成直接破壞。

  更為重要的是,遺產要保護,人類要生存,該區生存與遺產保護的矛盾已十分突出,在難以解決生存問題的前提下,是無法提高遺產保護意識甚至僅是理解遺產價值的。當地居民傳統農業兼具刀耕火種的特征,對自然資源的依賴程度很大,“靠山吃山”是他們的主要經濟來源。海拔2000米以下資源開采殆盡,2000米以上又劃入保護區或遺產地,居民的生產生活來源被“切斷”,難免會產生不情願甚至仇視心理。地方政府也會暗地裏抱怨保護區的管理要求嚴格,限製了地方經濟發展,對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難免存在畏難和消極抵觸情緒。

  6、生態移民資金來源極為困難

  環境惡化導致4萬多居民失去生存條件,近10萬居民生存條件急劇下降,為了生存,伐木取火、毀林開荒、陡坡墾殖的現象還會繼增,甚至直接深入世界遺產和保護區的核心區,人地矛盾更加突出,直接威脅到世界遺產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為保護遺產,有計劃的生態移民是十分重要而迫切的工作。而要實施移民工程,不但需要解決移民數額不菲的安家費問題,而且要為移民尋找新的“活路”。而在貧困製約下,地方政府僅在解決安家費問題上就心有餘而力不足,若按現狀發展,生態移民問題隻能一拖再拖。

  二、 水能資源開發是促進世界自然遺產保護的戰略抉擇

  在人地矛盾十分突出的怒江峽穀,世界自然遺產保護的關鍵是解決其所在地區人民群眾的貧困問題。如何利用其現有優勢資源,在不對世界遺產造成損害的前提下,在可接受的開發限度內,發展地方經濟,並為世界自然遺產保護奠定社會經濟基礎,是當前亟待考慮的問題。在對其若幹發展方向的選擇中,我們認為,依托該區豐富的水能資源,適度開發,加強管理與控製,並帶動遺產旅遊等其他破壞較小的產業發展,既是當前緩解遺產保護與當地居民脫貧矛盾的權宜之計,也是協調怒江峽穀人地關係的唯一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1、怒江水能資源豐富,開發條件較好,是“鑽石級”水能資源

  怒江發源於青海省唐古拉山南麓,經西藏於貢山縣青拉桶進入怒江州,後經保山、德宏出境,經緬甸出海。在怒江州貢山縣、福貢縣、瀘水三縣境內流程達316千米,流域麵積7906平方千米,平均流量達1664立方米/秒,落差達640米,平均每公裏落差2.03米,江麵寬度一般僅在100-130米間,可開發的裝機容量超過2000萬千瓦。具有水能資源富集、產水量大、地質條件好、移民人口少、淹沒土地少、開發成本低等顯著優勢,是國內難得的“鑽石級”水能資源。若按《怒江中下遊水電規劃》的十三級方案進行水能資源開發,可直接創造約360億元的產值,帶動效益越3500-4000億元,直接貢獻的財政收入約80億元,為怒江州內財政增收超過10億元。開發怒江水能資源,可為流域地區加快發展奠定強大的經濟基礎,對建立和促進該區與可持續發展機製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2、水能資源開發是近期內解決怒江貧困問題最為有效的可持續途徑

  受地理環境、社會經濟發展基礎、交通等基礎設施的製約,怒江貢山、福貢、瀘水三縣產業發展選擇較為困難,直到目前,仍沒有培育出農業之外其他支柱產業。三江並流列為世界自然遺產以來,在服從遺產保護這一大局下,水能資源開發幾乎成為近年內解決其貧困問題並促進世界自然遺產保護的唯一選擇。

  (1) 傳統農業發展空間極為有限

  從傳統的農業發展條件來看,其水熱資源條件一般.在南部950米以下的河穀地區可以種植雙季稻和某些熱帶作物;海拔950~1800米的河穀半山區適宜種植稻穀、玉米、小麥、油菜、蠶豆、麻類、果木;海拔1800~2200米的半山區多種植玉米、小麥、蠶豆、薯類、雜糧和藥材;海拔2200~2800米的高山屬中溫帶,糧食作物主要是馬鈴薯、苦蕎、大麥、燕麥,少數地區也種玉米;而海拔2500米以上農業發展條件已極端不利,並且涉及到世界遺產或保護區核心區範圍。

  對農業發展造成限製最大的限製條件是耕地少,質量差。三縣人均耕地貢山縣最多,為 1.426畝,福貢縣為1.12畝,瀘水縣為1.16畝,大多為梯地、牛犁地、手挖地、輪歇地和火燒地。而且坡度陡,水土流失嚴重,耕層淺,保水保肥性差,土壤粘重板結田、冷浸積水鏽水田、跑水跑肥沙漏耕地等劣質耕地麵積占近1/3。土壤養分含量不協調,大部分耕地缺有效磷有效硼有效錳,旱地缺鋅,少量耕地缺銅。糧食平均單產低,僅為149公斤。加之發展農業的社會經濟基礎差,勞動者素質低,人口增長較快,目前糧食仍不能自給,每年返銷糧食超過8000噸。由此可知,依靠農業發展經濟,改善當地居民的生存狀態,發展空間極為有限。要實現農業商品化並能在“入世”以後激烈的農產品競爭中獲益,在近年內是不可能做到的。

  (2) 工業經濟基礎薄弱,發展工礦產業對遺產威脅較大

  貢山、福貢、瀘水三縣礦產資源豐富,鉛、鋅、銅、錫、鎢是的主要金屬礦藏。大理石蘊藏量極為豐富,僅怒江兩岸近320公裏的公路邊,就有礦點40處,現有小規模開采。但該區遠離消費市場,工業基礎又極為薄弱,科技、人才及設備落後,交通運輸條件極為有限,甚至連一塊足球場大的平地都找不到,缺乏發展工業的一般條件。

  而且,工業生產汙染大,特別是通過礦產資源開發發展工業,無疑將使怒江峽穀付出沉重的環境代價。顯然,在世界自然遺產地,通過開發礦產發展工業脫貧致富,對徹底解決三縣貧困問題和世界遺產保護而言顯然是不現實的。

  (3)在世界自然遺產及自然保護區麵積高達 58.3%的地區,不可能通過發展林業脫貧

  三縣森林覆蓋率為44.1%,現有森林主要分布在高黎貢山、怒山山脊兩側及瀾滄江雲嶺山地的中山上部,深山峽穀之中,林木種類豐富,森林類型多樣,大多屬於世界自然遺產核心區和自然保護區範圍。森林對於維護該地區的生態平衡,保持水土,涵養水源具有重要作用。目前,該區林業發展的重點已從傳統的林副產品加工轉移到退耕還林還草、森林保護等方麵,而且保護區及遺產核心區之外可資利用的土地有限,在強調生態環境保護的前提下,不可能依靠發展林業脫貧。

  (4)畜牧業發展潛力有限

  怒江州可利用的草山草麵不多,連片草場主要分布在貢山和瀘水兩縣高山、亞高山一帶,但由於海拔高,氣候寒冷,季節性極強,交通不便而利用程度有限。其中,一等草場、二等草場僅占草場總麵積的13%左右,三等草場約占50%,四等五等草場約占37%。一、二等牧草以禾本科、豆科居多,三等以下牧草以菊科、蓼科和蕨類植物居多,草場質量和產量以中低等所占比重大,居全省中下等水平。加之超載放牧,草場退化明顯,需改進放牧方式和提高牧草質量才能使畜牧業有所發展。從長遠看,由於種植業發展有限,所產生的飼草飼料數量不足,雜食動物攝取食物就成了問題;而草食性動物牛羊的飼養,因草地草場的質量不高,改良或建人工草場需要投入大量資金和土地,而且要局限在草場承載力內,並非一勞永逸。因此大規模發展畜牧業,不但產業發展的基本條件不足,而且對世界自然遺產和保護區保護與管理等方麵將帶來嚴重威脅。

  (5)發展生物產業將使世界自然遺產麵臨難以預料的威脅

  生物產業曾被稱為雲南最有前景的產業之一。然而,在三縣,由於人類活動的強烈幹擾,海拔2000米以下生態係統已遭受嚴重破壞,生物資源已幾乎損失殆盡,當前可真正開發的生物資源已極少。在人均耕地極少、自然條件惡劣的三縣,發展生物產業,要麼引進外來物種,要麼隻有取之於世界自然遺產豐富的生物物種,在經濟利益的驅逐下,這兩種方式都將對世界自然遺產產生難以預料的威脅,風險極大。

  (6)商業發展受到區位條件等製約,發展潛力不大

  三縣地處我國西南邊陲,地理環境較為封閉,總人口不到30萬人,居住分散,人口極端貧困,受消費總量和消費水平的限製,區內商品市場拓展極為困難。此外,三縣雖與緬甸克欽邦毗鄰,但克欽邦也是全球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極為落後的地區,受區位、政治等多種因素影響,在近年內也難以脫貧。加之目前兩地主要通過片馬口岸聯係,發展外貿經濟的空間在近年內難以拓展。

  (7)通過發展生態旅遊促進脫貧,還需尚待時日

  與其它產業形式相比,依托世界自然遺產、國家風景名勝區和自然保護區,通過發展生態旅遊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無疑是一項絕佳的選擇。然而,受諸多因素的影響,仍不可能在近年內通過旅遊業來解決怒江貧困問題。

  首先,發展生態旅遊,必須擁有配套環境條件的景點“硬件”建設,和相對齊備的基礎設施作支撐,其次需要有民族文化底蘊深厚的人文環境和素質較高的服務與管理人員,還要有社區成員良好的環境意識和旅遊服務意識。這些旅遊環境的基本建設沒有巨額的資金支持和相當長的時間培育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怒江勞動者總體素質偏低,約一半左右人口仍在貧困線上掙紮,社會環境意識較差,基礎設施落後,缺乏資金支持,旅遊發展缺乏經驗積累,解決這些問題,特別是提高勞動者素質,不是近年內能夠迅速達到要求的。

  其次,盡管怒江旅遊資源豐富,有一定知名度,但特殊的地理環境限製,重要景區景點絕大多數可達性極差,再次,怒江遠離客源市場,其旅遊發展麵對國際、國內、省內旅遊產品競爭沒有什麼優勢;最後,在世界自然遺產地大規模發展大眾旅遊顯然是不適宜的,有可能對世界自然遺產造成更大的傷害。

  總體來看,以求通過發展農業、工業、林業、畜牧業、生物產業、商業、旅遊業等解決怒江脫貧問題和有效保護世界自然遺產,在近年內是不現實的。相比之下,水能資源是一種綠色資源,隻要科學規劃,嚴格監控,水能開發確實不失為一種對環境影響較小的方式,通過水能資源開發解決三縣貧困問題,是目前對世界自然遺產影響最小、見效最快的唯一途徑。

3、適度的水能資源開發不會對世界自然遺產產生不可接受的影響

  三江並流世界自然遺產地是青藏高原的東南延伸部分,橫斷山脈的主體,是反映特提斯演化、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橫斷山巨型陸內造山帶形成、青藏高原隆升等地球演化曆史重要階段和重要事件的關鍵地域,是多種高山地貌類型和演化過程的傑出代表地區,構成了世界一流的地質、地貌自然遺跡區;同時,它也是世界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自然景觀豐富獨特,具有無與倫比的綜合價值。三江並流世界自然遺產的完整性和原真性主要體現為其生物多樣性、地質地貌多樣性和景觀多樣性三個方麵,在怒江峽穀遺產範圍之外的適度的水能資源開發,不會對遺產保護構成直接威脅。

  (1)對世界自然遺產生物多樣性的影響不大

  南北縱列的高山深穀,山高坡陡等地貌特征,客觀上造成了三江地區生態係統的帶幅較窄,垂直分帶明顯,生境破碎[3]。在三江並流世界自然遺產的高黎貢山片區,南北方向是生物物種遷徙的最主要廊道,而東西方向由於地形地貌引起的劇烈的垂直分異,以及怒江急流和公路、沿江人類活動密集帶等所形成的阻隔作用,使得怒江兩岸(高黎貢山和怒山)生物物種交流與聯係甚少。三江並流世界自然遺產之高黎貢山片區核心區分布在海拔2500米以上,緩衝區在2000米以上。按照有關規劃,怒江水能資源開發中最高水位控製在1570米以下,因而,適度的水能資源開發對鄰近的高黎貢山片區世界自然遺產生物多樣性的影響是很小的。

  (2)對地質遺跡及地質地貌多樣性的影響甚微

  三江並流世界自然遺產地質地貌多樣性及其價值主要表現在:(1)世界獨一無二的三江並流奇觀;(2)反映地質演化曆史和演化過程的若幹地質遺跡。涉及本區的典型地質遺跡有:獨龍江、高黎貢山變質岩帶,貢山至獨龍江大路沿線大片出露的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露頭,利沙底至石門登一帶的變形花崗岩露頭,高黎貢山帶內以糜棱岩發育為特征的平移韌性剪切帶(貢山以西至獨龍江公路上、瀘水至片馬公路上、馬吉和福貢附近),怒江、獨龍江糜棱岩帶等(3)獨特、絕妙且類型眾多的地貌[4]。涉及本區的有福貢-貢山發育著的大麵積花崗岩侵蝕峰叢地貌,貢山丙中洛的高山喀斯特峰叢地貌,高黎貢山高山冰蝕湖群區,怒江石月亮,以及怒江、獨龍江及其各支流分布較廣的峽穀地貌等。這些重要的地質遺跡多分布於海拔2500米以上,嚴格監控下的、控製在1570米高程的水能資源開發及其相關效應,不會對其產生重大影響。

  (3)對世界自然遺產景觀多樣性的影響不大

  三江並流世界自然遺產地景觀類型豐富,景觀質量極高。集雪山峽穀、高山湖泊、冰川草甸、珍稀動植物、丹霞泉華等為一體,雄、險、奇、秀、幽、奧等各類景觀齊備。本區除怒江峽穀外,其他獨特景觀都在海拔2500米以上。怒江幹流及其一二級支流共同組成了龐大的峽穀群,當前高差多超過3000米,最高水位控製在海拔1570米以下,不會對峽穀景觀產生較大影響。水能資源開發如不加控製,其影響將可能主要體現在視覺景觀影響方麵。

  4、水能資源開發有助於減少人類活動對世界自然遺產的幹擾。

  怒江居民點分散,很多居民點分布在生活環境十分惡劣的地區。在傳統生產生活方式的影響下,陡坡墾殖、柴火獲取、亂砍濫伐、狩獵采集等將使得其對世界自然遺產威脅麵擴大,也為遺產管理帶來了很大困難。為保護世界自然遺產,改善當地居民的生存條件,有計劃的進行生態移民是一項迫在眉睫的大事。然而,怒江三縣財政極為困難,當前又難以找到解決移民人口社會經濟發展的途徑,遺產保護生態移民問題一直因資金限製遲遲不能付諸實施。而怒江水能資源開發可以提供大量移民資金,如果能構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利益分配機製,地方政府加強引導,不但能為水能資源開發和遺產保護生態移民提供了資金保障,還將能真正解決移民人口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這一根本問題。

  5、水能資源開發可促進當地產業結構的良性轉變,並為退耕還林還草和遺產保護提供基礎

  水能資源開發帶來的財政收入、基礎設施改善等將有力的促進怒江三縣產業結構的良性轉變,逐步形成以水電、旅遊、商業等為支柱的產業體係。在政府加強產業引導、強化產業教育與培訓等前提下,將使大多數居民從傳統農業的束縛中擺脫出來,為退耕還林還草和遺產保護提供經濟基礎,逐步實現與全國同步富裕的目標。

  三、怒江水能資源開發促進世界遺產保護的途徑

  前已述及,水能資源開發已成為怒江當前解決貧困問題、促進世界自然遺產保護的唯一可持續途徑。但仍值得注意的是,水能資源開發也會引發一係列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的負麵效應。因而,不但要在水能資源開發的選址、規劃設計、建設、管理與運營等過程中予以嚴格論證和監控,而且要在政策製定、機製構建、產業引導等方麵予以必要的保障,才能確保水能資源開發在促進世界自然遺產保護方麵積極作用的有效發揮。

  1、深入調查研究,確定怒江水能資源開發的規模

    我們認為,整個怒江流域屬於生態環境敏感區,又位於世界自然遺產地,人為開發活動越少越好。在協調區開展的怒江水能資源的開發規模應取決於三個主要因素:(1)怒江峽穀脫貧和可持續發展的資金需求;(2)世界自然遺產管理與保護的直接資金需求;(3)國家能源需要和電力市場投入產出分析。因而,必須繼續深入調查研究,明確各種社會需要和資金需求,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在兼顧其社會經濟發展和有利於世界自然遺產保護資金需求的前提下,確定其水能資源開發的規模和等級。

  2、妥善解決利益分配問題,確保水能資源開發的扶貧功能的發揮

  怒江流域位於三江並流世界自然遺產地,所有的開發活動都應以遺產保護為前提。在我國和雲南省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高、對遺產保護資金支持不足的條件下,適度開發怒江水能資源的最主要目的,應該是改善當地居民生存條件,盡快脫貧,從而促進世界自然遺產的保護。應杜絕脫離這一目標或以扶貧為借口,為部分利益集團謀利的開發方式。

農業是當地的主要產業,土地是當地居民賴以生存的資本。水能開發後,將會淹沒一定數量的耕地、旱地、森林等,失去土地後,當地居民的生存將麵臨極大的挑戰,生存空間的縮小也會進一步地威脅到遺產地的保護。而且,怒江流域位於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少數民族人口眾多,國防建設任務十分艱巨,為了民族團結和邊疆的穩定,協調水能開發與當地居民的利益分配顯得尤為重要。因而,在水能資源開發之前,應始終堅持科學研究、廣泛討論、公眾參與的原則,充分考慮世界自然遺產保護的需要和當地居民的切身利益,構建一套真正能使老百姓受益、並促進良性產業結構形成的利益分配運作機製。

  3、科學規劃與建設,防止建設與運營過程中對遺產的破壞

  現有的怒江水能開發的梯級方案雖然相對來說對自然環境影響小、淹沒損失小和移民少,但水能資源開發一般工程量較大、周期長,如果缺乏控製,工程建設過程中的將對環境不可避免地造成極大的影響。開發建成後,水壩及配套的生活設施、廠房等形成一係列的人工建築群,這些人工壁壘將影響到視覺景觀,甚至威脅到“三江並流”自然遺產的真實性、完整性。因而,在開發規劃中,應盡可能避開環境敏感區,加強研究,優選方案,對工程建設與運營實施嚴格監控與管理,防止對遺產及協調區環境的破壞。

  此外,為了不對世界自然遺產構成直接威脅,,適當減少梯級是一個有效的方法,減少梯級後將一定程度上減輕人工建築痕跡對自然遺產地的影響。建議適當地調整原先的十三級方案,組織專家對方案修改,取消丙中洛等一些對自然遺產潛在影響相對較大的梯級。

  4、建立專門的遺產研究與保護基金

  世界自然遺產保護是大事,是水能資源開發的重要目標。在水能資源開發的收益中,政府應專門建立遺產保護與遺產研究基金,用於世界自然遺產的研究與保護,並為今後發展生態旅遊奠定基礎。

  5、帶動並促進遺產旅遊的發展,為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遺產展示與保護奠定基礎

  該區擁有世界自然遺產、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計劃項目、自然保護區和國家風景名勝區多種品牌,“東方大峽穀”的美譽享譽全球,為旅遊業發展奠定了良好的資源基礎。生態旅遊是近年來興起的新興旅遊方式,它以其對資源環境的影響小和對扶貧的積極作用,受到廣泛的關注。在經濟基礎薄弱,貧困人口眾多的怒江峽穀三縣,依托世界自然遺產和其他旅遊資源,大力發展生態旅遊,是其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希望所在。然而,在其旅遊扶貧戰略的實施中交通和資金一直是困擾旅遊業迅速發展的兩大難題。怒江水能的開發,將極大促進基礎設施建設,能夠從一定的程度上解決交通的“瓶頸”問題,帶動交通運輸業的發展,並為遺產旅遊開發提供一定的資金支持和物質基礎。因而,地方政府應抓住水能資源開發的機遇,積極培育旅遊產業,大力發展生態旅遊,為區域經濟發展、遺產展示與保護拓展新的可持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