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簡體中文 English

官方微信

會員服務
首頁 學術成果

水電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科學發展觀

2009-03-12新聞來源:188BETApp

188BETApp  www.trellya.com   日期:2007-10-24   供稿:張博庭

----張博庭在2007湖南科普論壇上的發言

一、跟上時代的發展,與時俱進的做好生態環境保護是我們專業工作者的責任和願望

1.1 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內涵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類環境意識的覺醒,人們對工程建設的環境影響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越來越重視。在這方麵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可持續發展概念的引入。

1.1.1可持續發展概念的提出

二戰後,世界經濟進入繁榮發展的黃金時代。世界各國,大規模發展經濟,加速工業化進程,這種盛行於世界的發展觀被稱為傳統的發展觀。傳統發展觀的理論前提是自然資源的供給能力具有無限性,經濟增長和物質財富增長所依賴的自然資源在數量上不會枯竭。然而,經過了十幾年的經濟增長,傳統發展模式的弊端終於在20世紀60年代全麵暴露了出來。伴隨著經濟指標快速增長的是森林的減毀、河流與大氣的汙染、農田的沙漠化以及城市生活質量的全麵退化等問題,人類創造美好文明的同時造成了日趨嚴重的資源、環境、生態、人口等問題,對人類自身的生存與發展構成了嚴重的威脅。這就直接導致了傳統發展觀的危機。人們急需找到一種以人與自然關係的和諧、全社會整體持續發展為內容的新的發展觀,這就是可持續發展觀。

1.1.2可持續發展理論的產生

現代可持續發展理論源於人們對愈演愈烈的環境問題的熱切關注和對人類未來的擔心。隨著世界人口的爆炸式增長、自然資源的日漸短缺和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麵對發展帶來的諸多全球性問題,人們作出了不同的反應。最具代表性的有“悲觀學派”和“樂觀學派”。前者主張停止地球人口數量的增長,限製工業生產,大幅度減少地球資源消費量,以維持地球上的平衡。後者認為依靠科學技術,人們一定能夠通過新材料、新能源的發現以及利用水平的提高,解決人類利用自然資源枯竭的問題,因此,自然資源實質上是無窮盡的。而對於人口問題,他們認為將在一定時期出現“增長”停滯甚至減少。

從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人們開始認真反思傳統經濟發展模式所產生的矛盾,積極尋求新的發展思路和模式,即在提高經濟效益的同時,又能保護資源,改善環境。1987年挪威首相布倫特蘭夫人在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上的《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此後,這一理論不斷地充實完善,形成了幾種不同的研究內容和研究途徑。

1.1.3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和科學發展觀

國際上關於可持續發展不同的研究途徑主要有三種,即經濟學方向、社會學方向和生態學方向。

可持續發展理論的經濟學方向,是從區域開發、生產力布局、經濟結構優化等作為基本內容。該方向的一個集中特點是力圖用“科技進步貢獻率抵消或克服投資的邊際效益遞減率”,作為衡量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指標和基本手段。該方向的研究成果一般以世界銀行的《世界發展報告》和萊·布朗發表的《經濟可持續發展》為代表。

可持續發展理論的社會學方向,是以社會發展、社會分配、利益均衡等作為基本內容。該方向的一個集中點,是力圖把“經濟效益與社會公正取得合理的平衡”,作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指標和基本手段。該研究以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人類發展報告》及其衡量指標“人文發展指數”為代表。

可持續發展理論的生態學方向,是以生態平衡、自然保護、資源環境的可持續利用等作為基本內容。該方向的一個集中特點,是力圖把“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取得合理的平衡”,作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指標和基本原則。該方向以挪威原首相布倫特蘭夫人(1992)和巴信爾(1990)等人的研究報告和演講為代表。

我國在可持續發展的理論研究方麵,有著獨特的思路。我國在上述三個方向研究基礎上,獨立地開創了可持續發展的第四個方向,即係統學方向。其突出特色是以綜合協同的觀點,去探索可持續發展的本源和演化規律。以“發展度、協調度、持續度的邏輯自洽”作為中心,建立了人與自然、人與人關係的統一解釋基礎和定量評判規則。該方麵的研究成果主要以中國科學院的《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為代表。這種可持續發展理論就是我們科學發展觀的內涵。

剛剛結束的我黨的十七大,已經更加明確地把可持續發展作為基本內涵的科學發展觀作為我們基本國策。科學發展觀就是強調堅持以人為本,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因此,從科學發展觀出發,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以人為本,必然也是我們解決一切環境問題的基本出發點。

1.2開發水電是實現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

水電作為清潔的可再生能源本身就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事實已經證明任何國家、民族隻要優先開發利用水電都會有利於其可持續發展。

目前,世界上的發達國家的水電開發程度普遍比較高。而且幾乎無一例外的都是水電開發程度越高,生態環境越好。例如,挪威的電力供應99.8%來自於水力發電,是世界上水電比重最高的國家。清潔的水電對挪威的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有人風趣的說,如果全世界都能像挪威人民一樣,堅持首先開發利用清潔的可持續的水電能源,根本就不會有現在的全球溫室氣體過量排放的威脅了。

從挪威和一些發達國家的的現狀和曆史我們不難發現,盡管任何人類文明活動必然都會對自然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不利影響,但是,相對於其它各種能源開發利用方式,我們不能不承認;合理的、盡可能的開發利用水電是最有效的生態環境保護方式。對比挪威,有人給我國的能源算過一筆賬。我國的水能資源可開發利用的總量大約相當於每年10億噸原煤。假設從水電技術比較成熟的20世紀初起計算,中國由於水能資源未能被利用而流失掉的能源總量,遠遠大於我們同期煤炭的實際開采總量。也就是說,理論上我們也應該存在著像挪威一樣,幾乎不需要開采任何煤炭資源就能發展到今天的水平的可能性。

水電領域是我國率先開展環境評價的工程項目,是我國各種工程建設保護環境的典範。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世界發展的大趨勢。目前我國水電已經實現一係列規範的開發模式。很多專業工作者,仍然在工作中積極探索,不斷的把先進的科學技術引入工程建設,努力建設出環境友好的水電工程。

在188體育官網app 上,我國政府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高度重視,國務院繼1999年發布《全國生態環境建設規劃》後,又發布了《綱要》和《國務院關於印發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的通知》。迄今為止,全國人大和國務院共頒布了8部環境保護法律、14部自然資源管理法律和34項環境保護法規,環境保護部門出台了90多項全國性環境保護規章和一千多件地方性環境保護法規。“十一五”規劃我國政府再次明確提出,水電開發要在保護生態的基礎上有序開發。不言而喻,保護生態環境是水電開發的基本要求。一方麵我們所有的水電開發工作,從規劃、立項到審批、驗收,都必須嚴格遵守相應的環境要求和標準。另一方麵,我們也必須意識到;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大局出發,積極開發水電做好本職工作,就是在保護生態環境。

我們行業學會也積極促進環保工作,並與國內外的有關組織,積極引進、推廣發達國家有關的188體育官網app 的成功經驗。

去年以來我們先後與美國大自然保護協會召開過《水電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研討會》、與世界自然基金會共同召開過《綠色水電評價標準的研討會》,推進188體育官網app 的環境保護工作。

總之,自從20世紀90年代起,我國的水電項目就必須經過環境評價。因此,“十一五”規劃中提出的“在生態保護的基礎上有序開發水電”要求,不是對我們的新要求,而早已經是我們水電工作者的一貫做法。

二、對水電開發中的生態環境問題需要“科學發展”而不是“標新立異”

盡管“建設環境友好的水電站”的說法是最近幾年才出現的,然而,實際上人類改造自然的目的從來都是為了給自身創造更好的生存環境。因此,以往盡管以往沒有在理論上強調保護環境,但是,實際上建設有利於環境的水電工程的要求是由來已久的。

無論在任何曆史階段、任何情況下,任何水利水電開發建設的基本目的就是開發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造福人類社會。降低水電工程對環境的負麵影響,一直是工程設計人員必須考慮的重要因素。

例如:一百多年以前許多國家在修建攔河閘壩時早已注意設置過魚設施。20世紀30年代美國田納西河治理就考慮到殺滅瘧蚊的工程調度方式。除此之外,各國水電開發資源中理論資源量與技術可開發、經濟可開發的資源量都存在巨大的差距。其中環境是重要因素之一。

這充分的證明,我們水利水電工作者從來都是把工程的生態環境作用放在重要的地位來考慮的。否則,無論在任何時候,嚴重的破壞環境的工程根本就是無法實際運行的。如我國早期的三門峽。也可以說,我們今天所有關於環境友好的新觀念、新看法,隻不過是隨著人類社會的文明程度的提高,我們對環境問題與時俱進的理解和表述。環境友好是人類文明的發展和進步,而絕不應該是對以往曆史上人類文明的否定。

目前,在環境問題上也有一種不尊重事實的錯誤的傾向,有人經常強調我們過去的水壩工程都不考慮環境問題,隻是到最近人們才開始有了環境意識。所以,現在社會上就有一批人趨之若鶩的用一些時髦的環境名詞、概念來標新立異的開拓所謂的新學科,熱衷於用一些所謂新的環境觀念批評以往的水壩工程存在著種種的弊端。否認曆史、否定過去,否認人類文明的連續性,決不是科學發展的態度。

例如,1998年洪水之後,全國上下痛定思痛,再次感覺到植樹造林水土保持對減少洪水的重要性需要得到進一步的重視。一位作者不失時機地發表《中國水危機》一書,指出是人類不適當的活動,破壞了森林,造成水土流失才發生了洪水。對於該書的這種結論,我們認為;盡管水土保持對減少洪水確實是至關重要的,但是,決不可能是最根本的因素。早在人類出現以前,河流的洪水就已經存在了,那時候,因為還沒有人類,也不會有人去毀林開荒,然而,洪水還是存在。因此,認為洪水就是人類盲目的開發造成的惡果,認為搞好了植樹造林、恢複原始生態就一定能夠根治水患,是一種天真的幻想。

客觀地說在治水的問題上,我們水利工作者從來也沒有否認過森林的水土保持作用,我們從來也沒忘記湖泊的滯洪作用。過去我們國家所出現的一些過度砍伐森林、圍墾造田種種失誤,不過是在當時巨大的經濟和人口壓力下,我們做出的一種被迫選擇。我們不能拿今天改革開放解決了群眾的溫飽問題之後的現狀去渴求曆史,在解決不了國人的吃飯、燒柴問題的情況下,砍伐、圍湖造田都是一種無奈的手段。這種過分索取自然的現象是不是我們今天就已經完全杜絕了呢?沒有,遠遠沒有。直到目前為止,在巨大供水需求壓力下,北京的密雲、官廳水庫仍然攔截了永定河的大部分河水,已經使得北京西部的永定河幾乎常年枯竭。南水北調成功之後,我們總有一天會有能力恢複永定河的生態,但是,在今天的現實情況下,我們隻能暫時的容忍北京永定河的幹涸。那麼等到我們將來實現了南水北調,結束了永定河的幹枯問題之後,我們能不能批評說我們今天的人們是不重視、不考慮生態環境問題呢?當然不能,因為人的生存是第一位的。脫離客觀條件的去批評曆史,除了嘩眾取寵沒有任何積極意義。

因此,盡管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客觀情況的變化,人們的觀念也要不斷的發展,工程開發規劃思想中確實也需要有一些局部調整的可能。但是,在水電開發中注重生態環境保護決不是今天才剛剛才開始的。因此,我們今天建設環境友好的水電站,所需要的是不脫離現實、不否認曆史、尊重科學依據的科學發展的態度,要防止各種抱著投機心態的“標新立異”的嘩眾取寵幹擾我們的思想。

三、有關水電開發領域內幾種典型的“標新立異”問題

重點分析:2007年9月10日光明日報上的一篇題目為《水電開發與河流生態的博弈》的文章,據該報紙披露作者為水利部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博士生導師。這種文章居然是由水利專家撰寫的,而且還出版在光明日報上,確實應該引起我們專業工作者的警覺。下麵我們就該文章中的一些疑點分7個部分逐一進行分析。是否分析的有道裏請大家參考。

3.1文章題目就反映出作者的態度已經有問題。

首先,從作者的心裏不承認水電開發對於人類發展是必不可少的文明活動,否則,就不會把水電開發與生態保護作為對立麵來論述。例如,農業、牧業生產也一樣要破壞生態環境,任何人類文明都會對生態環境產生負麵的影響。但是,有沒有人寫文章論述說“農業生產與生態環境的博弈”呢?從來沒有吧?因為,人們都認為農業生產是人類生存必不可少的內容。

我們單說水電開發對現代人類文明是必不可少的,很多人可能不理解,因為我們還有多種取得能源的方式。但是,實際上水電一般都是水利工程的副產品。水電開發的必要性首先在於人類對水資源天然分布的不均勻的調解,必須依靠水庫進行調解。縱觀全世界,沒有大型水庫的調解,幾乎就不可能有我們今天的現代化社會。水電開發的社會必要性,主要體現在它的水資源調節功能。如果人們認識到這一點,就不會把水電開發作為可有可無的選擇,也不會去論述什麼水電開發與生態環境的博弈了。

我們可以斷言,凡是這一類題目的文章,其內容必然是反壩的。因為這種說法本身就反映出作者的態度是有問題的。前提是不承認水庫對現代文明的必要性。而且執意要把水電開發看成與河流生態相矛盾的活動。

3.2 對“跑馬圈水”的評價

作者在文章中的“水電開發審批過程存在政府職能錯位和缺位”一節中說:當前的情況是,10000億千瓦時的水電開發權已被幾大電力公司當作“金娃娃”緊緊抱住,並迫不及待地進行開發,人們甚至用“跑馬圈水”形容長江上遊當前的水電開發態勢。環境、生態、移民等一係列問題隨之產生,形勢令人十分憂慮。

這種擔心水電開發過快的情緒是有問題的。我國大型水電的開發曆來都是嚴格按照國家規劃進行的,從來不存在任何無序開發的問題。反之,我國的水資源開發長期受製於我國的經濟能力,以至於我國解放50年以後,水電開發程度還不足10%,水庫蓄水能力僅為四千多億,比美國小20多倍。這使得我國的水資源時空分布矛盾十分突出。雨季的洪澇災害和旱季的嚴重缺水,始終是製約我國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之後經濟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由於受到投資體製的製約,我國的水資源開發,尤其是水能資源的開發一直不能擺脫困境。直到2002年國家實行了電力體製的改革,把過去有國家統一投資、開發的水能資源開發形式,改為劃分成五個電力集團互相競爭,利用市場經濟的規律促進水能資源的開發建設。

顯然,這一改革措施收到了令人難以想象的突出效果。我國長期受製於資金製約的局麵迅速得到了改變,水電資源開發成為各大電力集團以及社會上很多投資者競爭的熱點。然而,這種“跑馬圈水”的局麵也引來來社會各界的一些擔心,包括參與競爭的的一些大電力集團,也抱怨應該恢複原來的國家開發機製。但是,這對於這一點,原來曾經長期擔任國家水電發展負責人,後來又擔任國家水利部部長的汪恕誠多次用自己的親身體會回擊社會上的種種非議,並對社會各界水電開發的積極性給予高度的肯定。我們不能不承認,電力體製的改革、水電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已經徹底改變了我國水電開發受資金製約的被動局麵。這是我國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蓬勃發展的巨大成果,我們決不能認為這種投資形式的改變就是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特別是不能否認目前我們國家的大型水電開發,還都是嚴格的按照國家的發展規劃進行的。“跑馬圈水”是我們改革開發的成果形勢一片大好,而絕不是什麼令人擔憂。

由於受到經濟能力的限製,我們發展中國家的河流開發比發達國家晚了半個多世紀。即使我們國家從現在起按照目前梯級開發規劃,大力開發水資源,若幹年後最終的開發結果恐怕也可能就是相當於今天美國(以及其它一些發達國家)的水資源開發程度。此外,由於我國目前正在采取市場經濟的手段,調動社會各界的水資源開發積極性,所以,能夠直接取得經濟收益的水電開發比較引人注目。很多人對一些企業的積極開發水電的“跑馬圈水”頗有微詞,其實,擔心是不必要的,任何大型的水電站的開發建設都不可能超出國家的統一規劃,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開發建設大型水電的決定權都在於國家。所謂失控的現象對一些地方的小水電來說或許確實存在,但是,如果用它來形容我國的大型水電開發現狀,純粹是有點挑撥離間的味道。總之,我們國家通過政策調整和運用市場經濟杠杆,調動起來的水電開發的社會積極性,是我們改革開放的重要成果,也是我們國家發展的曆史機遇。

3.3 關於“水電規劃脫離甚至違背流域綜合規劃”的評價

作者在文章中的“水電開發審批過程存在政府職能錯位和缺位”一節中說“2007年5月,筆者有機會參與水利部組織的“長江上遊水電開發情況專題調研”。通過這次調研以及對許多相關材料的分析,筆者強烈感受到,在水電開發規劃和審批過程中,存在著比較嚴重的政府職能錯位和職能缺位情況。結果,水電規劃脫離甚至違背流域綜合規劃,引起河流綜合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等一係列問題,同時誘發不利於和諧社會建設的因素。”

這也是社會上一種攻擊汙蔑我國水電開發的典型謠言。

大型水電作為水資源的一部分確實存在著一些管理機製上的問題,例如,管理我國水資源的國家水利部,至今仍然還是不負責對大型水電的開發管理。這是不是屬於“水電開發中政府職能錯位與缺位”我不敢下結論,但是如果要是說什麼“水電規劃脫離甚至違背流域綜合規劃,引起河流綜合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等一係列問題,同時誘發不利於和諧社會建設的因素。”。完全是一種不負責任的猜測。或者說是汙蔑。

因為我國的水電規劃是早在我國新《水法》頒布之前就由國家有關政府部門製定的,而所謂“專業規劃要服從流域綜合規劃”的提法是新水法中才增加的內容。目前水利部正在根據新水法對流域規劃進行修訂,至今還沒有完成。我們怎麼能由於新的“流域綜合規劃”還沒有製定出來,就埋怨說目前所有的河流開發行動都是“脫離甚至違背流域綜合規劃”的呢?這種提法的邏輯關係顛倒了。

實際上,在水電規劃被國家有關部門批準之後才頒布實施的新《水法》,以及即將修定的“流域綜合規劃”倒是應該很好地考慮如何與以往已有的國家規劃銜接,協調好與其他有關政府部門的監管責任,促進我國的水電開發。

我個人認為,目前國家的體製中水利部不管理大型水電和南水北調是對我國水資源管理和水電發展的重大損失。因為,我國水資源問題的根本是水多、水少、水髒、水渾。而大型水電又恰恰是龍頭水庫的副產品,沒有足夠的大型188體育官網app ,就不可能有足夠的大型水庫,也就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好我國的水資源問題。但是由於水利部不管大型水電,所以,從產業政策上對大水電的支持往往就考慮得就不夠。例如,前麵出現的新水法中隻強調了專業規劃必須服從綜合規劃,而沒有很好地反映出問題地另一個側麵,即:一般來說綜合規劃也應該是在區域規劃和專業規劃提供的基礎上製訂,並由其構成的。實際上,搞過實際操作的同誌都知道,專業規劃的製定,需要進行大量的考察、基礎調研工作,製定綜合規劃的時候,根本就不可能脫離這些基本的數據和基礎的工作。

因此,僅僅強調專業規劃和區域規劃必須服從綜合規劃一方麵是不夠全麵的,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才給國內外的一些反水壩輿論提供了,汙蔑我國的“水電規劃脫離甚至違背流域綜合規劃,引起河流綜合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等一係列問題,同時誘發不利於和諧社會建設的因素。”的口實。

與這位作者一同參加“長江上遊水電開發情況專題調研”的一位水利部負責流域綜合規劃工作的一位老同誌曾經回答說,大渡河的水電開發規劃就是當年他們親手做出來的,現在修訂流域綜合規劃的也還是他們,這怎麼能說以前的水電規劃是“脫離甚至違背流域綜合規劃”的呢?難道是自己違背了自己?

總之,我覺得目前我們國家水利部不管大水電的現狀,不論是對中國的水資源管理還是188體育官網app 都是一個巨大的損失。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一些專業人員,就更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能 不顧事實的,去發表一些與國家發展不利的所謂專業意見。

3.4 研究綠色經濟學不能熱衷於炒作,不能輕易的否定傳統的經濟學理論

作者在文章中的“水電開發審批過程存在政府職能錯位和缺位”一節中還說“無論微觀經濟學或宏觀經濟學,都隻是以市場經濟體作為研究的對象,而沒有注意到市場經濟體與自然資源、自然環境、生態係統的關係。在人類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日趨劇烈的今天,這種忽視將威脅人類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僅靠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已經不能全麵指導當今的經濟活動;必須將經濟活動與生態環境的相互作用緊密聯係起來,建立新的經濟學理論,才能保證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我們不妨將這種新的經濟學理論稱為‘綠色經濟學’”。

我覺得這位作者還沒有真正搞懂經濟學。作者斷言說“無論微觀經濟學或宏觀經濟學,都隻是以市場經濟體作為研究的對象,而沒有注意到市場經濟體與自然資源、自然環境、生態係統的關係”絕對是一種對傳統經濟學的誤解。我雖然也不是研究經濟學的,但是我們都學過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我們知道生產力的三個基本要素就是人、生產工具和勞動對象。眾所周知,生產力是經濟學中最重要的研究對象,如果說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中不包括“自然資源、自然環境、生態係統”那麼生產力中的勞動對象又能是什麼呢?可以說作者甚至連傳統的經濟學中的生產力基本構成都忘了,就急於用否定傳統的經濟學,實在是有些不夠嚴謹。

我本人非常讚同進行綠色經濟、綠色GDP的研究探討,人民日報也曾經發表過我探討有關水電的綠色GDP的看法。但是,我們研究探討綠色GDP也不能忘乎所以,不能用來作為一種否定以往文明和曆史的理由。我們要用科學的態度,用發展的眼光對待新生事物,而不能是抱著一種標新立異嘩眾取寵的心態,去炒作新生事物。人類文明的發展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可持續發展地提出是社會進化到一定程度後,人們對社會發展和自然規律的認識的升華。而絕不是什麼對以往人類文明活動的否定。至於綠色經濟和綠色GDP的研究探討,更沒必要給予一定會否定和替代傳統經濟學的過高評價。從聯合國1987年提出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到今天已經30年了,而至今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國家實行綠色GDP。前幾年我國一些曾經試行綠色GDP的省份,也有很多因為缺乏實際操作的科學性紛紛退出。難道是30年全世界都還不承認可持續發展嗎?當然不是。隻能說綠色經濟、綠色GDP的概念,並不能等價與可持續發展。事實已經證明,積極探索研究新的學科是好的,但是也不能把某些時髦的新概念、新提法看得過分重要,世界的可持續發展和一些學者個人發明和倡導的所謂“綠色經濟學”理論沒有任何必然的聯係。一些專家個人對所謂“綠色經濟學”的偏愛,絕不能用來替代我們倡導的可持續發展。

總之,環境友好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而絕不應該是對曆史上人類文明的否定。無論在水電領域還是在經濟學領域都是如此。

3.5 河流梯級開發的科學性不能否定

作者在文章中的“過度的水電開發違背可持續發展理念”一節中還說“筆者從長江上遊目前的水電開發規劃和實地考察中了解到,幾條大支流的梯級開發基本上是一級緊連一級,例如岷江和大渡河均布置了22個梯級。各梯級大多采取引水式電站開發方式,即築壩形成水庫,然後把水從河岸山體開鑿的隧洞引到下遊,累積落差發電。這樣的開發密度和開發方式,實事上把河流變成了一連串間斷的水塘,造成天然河道脫流幹涸,引起河流生態與環境問題。”。

這種說法完全不符合事實。全世界所有的發達國際都對水電進行梯級開發,然而,我們走遍全世界看到的普遍現象都是水電開發利用程度越高、生態環境越好。當然,這裏必需排除那些惡意的汙蔑炒作。如;埃及阿斯旺大壩減少了洪澇災害,也被說成是減少了營養物質的補充,造成了生態災難。如果這種理由能夠成立,那麼我國初期的三門峽工程加劇了渭河的水災就應該是成功的工程了,為什麼還要改造呢?水電開發有利於生態環境的這種局麵在我國也隨處可見。從早期的豐滿、新安江代現代的二灘、三峽,所有的大型水庫、水電站幾乎都是風景秀麗的旅遊區、保護區。在我國除了一些無序開發的小水電,造成了生態環境的破壞,同樣也是水電開發與生態環境成正比。當然,這不能把水電開發之後,為當地人們的用水提供了方便,以至於加劇了水資源緊張,算作水電開發罪過。一般來說水壩、水庫、水電站建設本身不會破壞生態環境,它隻不過是通過工程措施把河流的控製權交給了人類,至於管理的好壞,完全取決於人類本身的管理水平。例如我國的黃河。以前管理不好就會出現斷流,現在水利部統一全流域管理,就不再出現斷流。全世界有沒有那條大江大河因為水電的梯級開發變成了“一連串間斷的水塘,造成天然河道脫流幹涸,”呢?問題的答案是很清楚的。除了無序開發和不科學的管理,基本上各國都沒有這種情況出現。而相反的例子倒是可以找到,由於人口的增長和現代化生活的需要,即使沒有進行梯級水電開發水資源的供需矛盾造成的嚴重問題確實不少。北京的永定河倒是沒有進行水電的梯級開發,然而,嚴重的水資源短缺,已經使得永定河幾乎常年的幹枯。顯然,河流的生態問題的根源不是出在水電的梯級開發上,而是出在水資源總量的不足上。

梯級水電開發就是要在一條河流上,連續的建造多座(水庫)水電站,而且盡量讓每個水庫(電站)的首尾相接,把該河流段的水資源最充分的利用起來。梯級開發是全世界公認的、已經經過眾多國家驗證的、最科學的水資源開發方式。它不僅以可以使得水電的資源得以充分的利用,而且,還具有極其重要的河流生態保護作用。

因為,我們建造水庫的最重要作用之一就是要調節水資源時空分布,保護社會的生態環境。因此,占用最少的土地,獲得最高的水資源調節能力就是提高水庫的生態效益。由於每一個具體的水庫的蓄水和供水(包括發電)之間總會有一定的矛盾。因而對於任意一個孤立的水庫或者水電站,為了保證水庫下遊河道裏不出現“脫水”(斷流)的現象,必須要保證水庫下泄一定的基礎流量。這樣必然就使得該水庫的蓄水調節作用大打折扣,否則就將會出現下遊斷流,並對河流的生態造成巨大的傷害。然而,如果是梯級開發的水庫、水電站,我們就可以僅僅讓最後一級水庫,承擔保證下遊河流生態流量的任務,而以上的各級水庫泄水流量都可以任由人們的調配,從而大大提高水庫的調蓄水資源的功能。也就是說,梯級開發是在同等條件下,占用土地麵積最少,蓄水調節能力最高,對河流生態影響最小的一種河流開發方式。

除此之外,梯級開發對於提高水力發電的電源質量也是極其重要的。大家都知道電能是無法儲存的,因此電力係統的最大矛盾就是發電能力和用電負荷之間不同步造成的峰穀差。和水資源的調節一樣,一座孤立的水電站為了保證下遊河段的基礎流量,無法對水力發電的產生時間進行最有效的選擇。所以,孤立水電站的電能質量和作用也就會大大下降。而梯級開發的水電站,除了最後一級水電站需要考慮保證生態流量之外,其他各級梯級水電站都可以任由電網調配,從而可以大大提高電網的電能質量。必要的情況下,還可以在各個梯級水電站之間進行反向的抽水調節(如我國的潘家口水庫),形成梯級開發的抽水蓄能電站。因此,梯級水電開發的電網調節效益和電能質量是任何單獨水電站所無法比擬的。

此外,利用梯級水壩保持河流一定的水量不僅具有重要的生態作用,而且還有巨大的航運、景觀以及經濟作用。例如歐洲的多瑙河下遊的很多梯級水壩,其作用主要就是保證多瑙河的水深,不受上遊自然來水的影響,讓多瑙河的河水一年四季都能保證大型輪船的正常航行。因為天然的河道的坡度是自然確定的,如不采取一定的措施,河流的水深、流速人們都無法控製,因此,梯級水壩就是人們控製、開發、利用河流的最科學的方式之一。這個科學的結論決不能輕易的否定。

3.6 梯級開發也不可能把河流的動能完全用來發電

特別應該說明,梯級開發的水電站也決不會徹底改變河流的流態,更不可能會把河流的動能完全消耗掉。從理論上說,世界上最先進的水輪機的效率隻有96%,也就是說無論你如何想開發利用水能資源,河流中至少要有4%的動能從水輪機流過去。因此梯級開發不可能像有些人危言那樣使得河流的動能為零。從實際現象上看,三峽水電站與下遊的葛洲壩水電站,也是一對梯級開發方式的,保障三峽水電站發揮最大效益的反調節水電站。然而,由於葛洲壩水電站基本上屬於徑流式電站,因此,大家都可以清楚地看到,在葛洲壩的河道型水庫內流動的長江水,幾乎和不建水電站的江段看不出什麼明顯的區別。事實說明,即便進行梯級開發,人們也還是能夠通過適當的規劃設計,人為的控製某一河段河水的流態以及淹沒的範圍。

此外,要知道並非世界上所有的河流、河段都能夠進行水能資源開發。用最直觀的例子來說,我國鄭州以下的黃河、武漢以下的長江的上千公裏的河段內,由於可以加以利用的水能太少,幾乎就不可能再進行任何水能資源的開發。顯而易見,這些河段在任何情況下,也不可能變成為湖泊吧?除了這些大量沒有水能資源的自然河段不可能進行任何水電開發之外,就是那些具有豐富水能資源的河段,也並不是都能夠100%的進行水電開發的。根據具體的河流生態環境情況,各國的專業技術人員所確定的水能資源中的技術可開發資源比例,一般都不到水能資源總量的1/2;其中經濟可開發資源量一般還不到總量的1/3。也就是說,即便就是我們人類按照梯級開發的理論把所有的可開發水資源全部都開發了,也絕對不可能會出現,世界上所有的河流都被大小水庫都連成串的現象。

水資源的梯級開發當然也要因地製宜的適應環境保護的需要,在一些具有水能資源河段,全麵衡量之後認為不應該進行開發的地方,不再進行水資源開發是我們水資源規劃的一貫原則。河流梯級開發決不是100%開發。應該看到在我們國家的梯級水電開發規劃中,早就已經有2/3以上的水能資源被規劃部門,排除在經濟可開發的範圍之外。而目前開發規劃中保留的待開發項目,都是經過有關專業工程技術人員反複的比較、依據各方麵的數據、經過科學判斷衡量確定的。盡管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客觀情況的變化,這些規劃中的個別地方確實會有需要調整的可能。但是,如果有人認為自己的心血來潮的遐想,就比全世界許多一輩子研究河流的專業人員依據科學規律做出的開發規劃還要高明,而且還要妄談什麼“必須要改正過去水資源連續梯級開發的錯誤觀念”,實在是有點幼稚可笑。

那麼,在我國具體受到梯級開發影響的河段到底能占多少呢?根據我國水電規劃總院規劃部主任顧洪斌介紹,我國目前共有成規模的天然河流總長度大約22萬公裏。如果我們把目前規劃中可以進行開發的(百萬千瓦以上的)大型水電站全部開發完畢,我國的水電開發程度將達到70%多(與現在的美國大體相當)。那時候受到蓄水影響的河段總共也不過2萬公裏。受到開發影響河段的比例與美國目前的現狀大體相當。

總之,河流梯級開發不僅是世界公認的最科學的水資源開發方式,而且還是在很多發達國家的社會發展中已經得到證實的成功實踐。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事實上,我們根本沒有任何理由,聽信那些毫無事實根據的危言聳聽。

3.7 是否存在水電開發過度的問題?

作者在文章中的“過度的水電開發違背可持續發展理念”是極端錯誤的表述。水電開發曆來都是程度越高越好,而從來不存在任何所謂過渡開發的問題。

利用水庫蓄水發電也是一種水資源開發形式。嚴格的說這種水資源開發應該稱為水能開發,但是,由於缺乏明確的定義,社會各界的非專業人員似乎很難區分水能開發和水資源開發的差別。甚至有些相當層次的研究人員也難免在這個問題上鬧笑話。我們首先應該搞清楚水能(既水電)開發與水資源開發和水資源利用是三個完全不同的概念。

對水能開發程度,國際上的通常看法是開發程度越高越好。不過,國內現在有一種說法,認為水能資源不應該百分之百地開發,否則對河流的生態環境不利。我認為這是一種認識誤區。因為各國的水能資源都有理論可開發、技術可開發和經濟可開發之分,這種區分標準就是為了說明理論可開發水能資源不應該百分之百地進行開發。所以,如果我們再強調經濟可開發水能資源也不應該百分之百地開發,就還不如把經濟可開發定義得更科學、準確一些。實際上我們隻要看看瑞士、德國等一些水電開發程度超過90%以上的國家,為什麼到處還都是綠水青山?想一想為什麼世界上總是水電開發程度越高,社會文明程度越高,生態環境越好,人們恐怕就會發現,水電開發根本就不存在著任何過渡的問題,而總是開發程度越高越好。當然,實際當中發達國家並非都是水電得到百分之百的開發,這是由各種因素決定的。特別是有些國家的水資源調節問題基本解決,電力供應也已經滿足社會需求(如挪威99%都是水電),自然沒有必要再進行開發水電。因此,每個國家最終的水電開發程度,一定是根據各國的人口、資源、環境的實際情況來決定的,不應該有什麼比例限製。世界上也有的國家的水電經濟開發程度超過百分之百(盧森堡達到150%)。總之,隻要還有使用其它化石能源的需要,水電的成份高一些總是好的。

此外,對水資源的開發也不存在過渡的問題。因為水資源的開發一般僅僅是一種儲備,往往並沒有真正消耗和使用水資源。例如美國西部大開發對科羅拉多河的開發建設,梯級水庫儲備了4倍於河流年徑流量的水資源。利用水庫汛期大量的攔蓄洪水,不僅大大緩解了洪水對周圍社會的威脅,而且可以通過一係列調水措施,為幹旱少水的美國西部常年提供充足的水資源。從而使得美國西部成為移民崛起的新大陸。現在的美國加州已經成為美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也就是說,盡管科羅拉多河的這種形式的水資源開發已經達到了400%,我們也不能說它的水資源開發過度了。

因此,一般來說,河流水資源和水能資源的開發程度都代表著人類對河流的控製能力,通常都應該是開發程度越高越好。但是,與水資源的開發所不同的是,如果水資源的使用一旦超過一定的程度確實會對河流本身造成一定的傷害。因為,水資源利用率是指某一地區的水資源總量被人們使用(社會用水)的百分比。根據國際普遍情況,在一般情況下社會用水大約有70%最終會轉變成汙水,重新排入河流係統。因此,如果水資源的利用率超過40%,那麼就大約有28%的汙水排入河流,與原來的60%未使用過的河水相融合,整條河流就幾乎增加了一半的汙水。因此,水資源的使用率一旦超過了40%,人們就會認為已經對河流造成了比較嚴重的汙染,影響、破壞了河流的生態環境。因此,國際上確有水資源使用率最好保持在30%以內,不宜超過40%的規定。不過,在水資源匱乏的情況下,任何社會都可能會突破水資源利用率的界限。如果你了解了這種界限的緣由,就會發現隻要加強汙水處理、保證汙水處理的質量,人們完全可以不受所謂國際公認的水資源利用率40%的限製。當然還要考慮河流生態基礎流量的問題。

在搞清楚了世界各國對水資源利用率限製的理由之後,我們可以發現盲目指責水資源開發過度完全是多麼可笑的。此外,還有一些人索性把水資源利用率和水能開發利用率也混為一談,糊塗地認為水能開發也不能超過40%。實際上目前我們通常所說的水資源開發過度造成的生態環境問題,往往都是在指水資源的使用、利用過度。換言之對於儲備性的水資源開發,也根本就不應該存在所謂過度的問題。而且,目前我國一些地區的水資源利用過度的原因之一,恰恰就是因為我們對水資源的開發控製程度過低,通過人工調節能夠有效地提供給社會的水資源總量嚴重不足。因此也可以說,水資源利用過度恰恰是開發不足的體現。

以上是我對《水電開發與河流生態的博弈》這篇文章中所暴露出來的問題的一些看法,我的這些意見並不是針對作者本人的。客觀地說所有這些東西,也不是作者的自己的發明,不過都是社會上所流傳的一些反壩理由被我們一位水利工作者收集起來了。不過,這些話由一個搞水利的專家嘴裏說出來,卻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注意,如不及時澄清將會對社會公眾的產生極大的誤導作用。所以,我今天在我們專業人員中間特地將這些問題擺出來,僅供大家參考,如有錯誤也歡迎批評指正。

四、結語

隨著世界進入可持續發展時代,我們專業人員不僅要掌握專業技能,而且也要具備相當的社會科學知識,了解可持續發展、了解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涵,才能在實際工作中處理好水電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

當代社會所提倡的環境意識,從根本上說是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環境的觀念、判別標準和應該采取的措施的相應變化的產物。從可持續發展的觀點來看,這是人類文明的積累、發展的必然趨勢。而不是對以往人類文明的否定。因此,我們既要跟上這種時代的變化,提倡科學發展,同時,也應該避免用一種盲目否定昨天一切的方式看待環境問題。也就是要用可持續發展的觀點看待今天的環境問題,而不能總是抱著一種投機的心理,“標新立異”的炒作環境問題。

總之,專業人員要學會用辯證的思維方式理解和看待各種發展與保護的矛盾,才能保持清醒的頭腦,免受各種極端環保和形形色色的環保投機思潮的蠱惑和誤導,樹立科學的環保理念,用科學發展觀統領水利水電開發,又好又快的開發建設我國的水利水電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