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簡體中文 English

官方微信

會員服務
首頁 學術成果

建立與生態環境友好的188體育官網app 體係

2009-03-11新聞來源:188BETApp

188BETApp  www.trellya.com   日期:2006-11-29

高季章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

摘要:從我國能源資源的特點和水資源特點,環境問題,區域協調發展的要求分析,今後15~20年我國水電工程建設是快速發展期。但現在水電工程建設已進入生態環境約束時期,為了實現水電工程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需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從規劃設計、施工、運行管理、科研等方麵更加重視水電工程建設中的生態環境保護問題,建立生態環境友好的水電工程建設體係。

  關鍵詞:水電; 生態環境; 水資源; 影響

  2003年,一場關於“楊柳湖工程”和“怒江水電開發規劃”的爭論引起了社會和公眾廣泛的關注。爭論的焦點是水電開發和生態環境(包括自然和文化遺產)保護,與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世界範圍的爭論類似。有些專家主張,為了保護生態環境,停止尚未開發的江河的水電開發,保留一條原生態的河流。

  這場爭論應該是一件好事。第一,它反映了中國的專家學者和公眾生態環境意識的提高,不再僅僅從經濟發展的角度看問題,是與“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要求一致的;第二,它反映了水電開發的大好形勢,如果在若幹年前,一年連一個大型水電站都開工不了,就不會擔心水電的“無序開發”,就不會引起人們的重視;第三,它反映了水電開發在經過了資金約束時期和市場約束時期後,進入了生態環境約束時期。

  如何通過深入的研究和討論,在一些重大問題的認識上取得基本共識,在水電開發中切實保護生態環境,通過生態環境保護促進188體育官網app 的健康的發展,特別是以科學的發展觀為指導,建立與生態環境友好的水電工程建設體係,可能是實現水電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正確途徑。

1 從中國的國情和發展目標看水電開發和建壩的必要性

  黨的十六大提出2020年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將把一個占全球人口1/5的大國帶入比較富裕、文明的社會,這是人類曆史上最為艱巨和宏大的社會進步過程。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新發展觀,將成為我們製定社會經濟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的基本出發點。

  中國要實現上述目標必然會受到多方麵的約束並麵對各種困難。其中與水電開發和建壩比較密切的有:國家發展戰略目標中的能源需求、結構與布局;水資源、土地資源的合理配置與保護;生態與環境保護等等。

1.1 中國的能源結構和發展趨勢決定15~20年內需要大力發展水電

1.1.1 中國的能源結構、水電資源總量和在中國能源組成中的地位

  中國常規商品能源資源占世界總量的10.7%,水能資源居世界第1位,煤居第3位,石油第12位,天然氣第22位。由於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能源可采儲量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2000年人均石油可采儲量隻有2.6t,人均天然氣可采儲量1074m3,人均煤炭可采儲量90t,分別為世界平均值的11.1%、4.3%和55.4%。

  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費國。基於中國的現狀,能源結構以煤為主的格局將難以在短時間內改變。

  水電資源總量在中國能源組成中僅次於煤處第2位。

  正在進行的第六次全國水能資源普查結果雖然尚未正式公布,但最新的勘察資料表明,理論蘊藏量6.89億kW(1980年普查成果為6.8億kW,下同),技術可開發裝機容量4.93億kW(3.78億kW),經濟可開發裝機容量為3.95億kW。這個資源量意味著:

  第一、水能資源是我國最豐富的能源資源。總量世界第一,人均也能接近世界平均水平(按經濟可開發水能資源為91%),而平常經常提到極為豐富的煤炭資源人均約為世界平均水平的55%,石油資源人均達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0%。

  第二、水電能源是中國現有能源中唯一可以大規模開發的可再生能源,而煤炭、石油都是不可再生的。水電能源考慮的時間段越長,其總量越大。按常規能源再使用100年考慮,中國經濟可開發水電能源折合507億t標準煤。而中國煤炭剩餘可采儲量為950億t,折合678億t標準煤,而煤炭又是重要的化工原料,若按80%用於能源,折合542億t標準煤。因此,中國的能源資源中,水電能源和煤炭能源處在大體相同的水平。由於水電能源是可再生能源,越早開發越好,而煤炭不開發則能繼續保存。根據預測,2020年我國石油的對外依存度將超過60%,石油供應安全凸現。我國煤炭資源雖然豐富,但精查儲量少,可供建井儲量不足,2020年前要新增產能7~10億t,處理不好,會重新出現煤炭供應緊張。

  其他能源,如核能、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都是今後發展的方向,但由於技術、經濟或相關政策等方麵的原因,當前即使大力發展,核能、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加起來在發電能源中也不可能超過15%。而水電可以占到25~30%。因此在今後20~30年中,水電仍將繼續在中國能源結構中處於第二的位置。

1.1.2 中國發展的要求需要發展水電

  本世紀的頭20年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到2020年中國將實現經濟翻兩番。根據國際經驗,這一時期是實現工業化的關鍵時期。大部分發達國家在此期間經曆了人均能源、資源消費量增長較快(尤其人均GDP在3000美元左右時)和能源、資源結構快速變化的過程。

  2020年需要多少能源?專家的預測結果是:2020年中國一次能源的需求在25~33億t標準煤之間,最少將是2000年的兩倍。煤炭是21~29億t,石油是4.5~6.1億t,天然氣是1453~1654億m3,發電裝機容量是8.6~9.5億kW。

  若進一步考慮到2050年,16億人口的中國實現了現代化,即使按照最節約的生活方式,人均1kW的發電裝機是需要的,因為這遠低於發達國家目前的水平,也低於現在我國大城市的水平。總裝機16億kW,即使考慮第六次水力資源普查新增1億kW經濟可開發容量,考慮生態環境約束,按70%開發考慮,水電裝機也隻能再增加0.7億kW。因此2020年~2050年將進入水電增長非常緩慢的時期,與西方發達國家目前的情況類似。這樣,16億kW總裝機中有3億kW水電,不到19%。

  因此,中國水電的快速發展期將在今後15年左右的時期內。由於可再生資源的特點,如果要開發,就應該早開發。

  另外,從國際對比看,發達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完成,歐美發達國家開發水電早,在上世紀50~60年代,水能資源的開發已達70%左右,當時生態環境保護與開發建設的矛盾問題不突出。現在發達國家基本上不再對未開發的20~30%的水能資源進行大規模的開發。但中國情況不同,目前已開發和正開發的水能資源隻占經濟可開發量的30%,即使考慮開發到歐美發達國家上世紀50~60年代的水平,還有1.5~2.0億kW的水能資源需要開發。

1.2 中國的水資源特點需要綜合性水利工程,也需要繼續建設大壩

1.2.1 中國水資源的主要特點和麵臨主要的問題

  人均水資源有限中國水資源總量28000億m3,但人均占有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空間分布不均水資源分布在全國非常不均勻。北方的黃、淮、海流域嚴重幹旱和水短缺。而南方的長江和珠江受嚴重的洪水威脅。水資源、土地資源、人口分布不匹配,導致不同流域之間水資源的利用率差別很大,全國平均20%而海河流域高達90%,大大高於40%的合理水平。

  時間分布不均和降雨集中大部分地區從6月到9月的汛期降雨占全年的70%。而且不同年份降雨量變化很大。出現連續幹旱年或連續洪水年的情況很普遍。

  上述特性導致中國麵臨主要的水資源問題是:

  (1)水的供需矛盾尖銳。矛盾越來越尖銳是由於人口持續增長,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會經濟的發展的結果。到2030年,中國人口將達16億,人均水資源量將降為1750m3。

  (2)洪水仍將為中國製造麻煩。由於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不均,中國是一個水旱災害頻繁,區域水短缺和生態係統脆弱的國家。

  (3)水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地麵水和地下水的水質惡化,已對人的生活條件造成危害,並加劇了水的供需矛盾。

  (4)水土流失嚴重,這一問題反映在河流幹枯、湖泊萎縮、內陸湖消失、土地沙化、天然綠洲減少、沙塵暴增加。

  (5)大壩建設在防洪、灌溉、供水和發電方麵起重要作用。在改善水資源利用、處理和減輕中國所麵臨的問題和挑戰方麵,大壩建設仍將是有效的方法。

1.2.2 綜合性水利工程中大壩的作用

  大壩是具有防洪、水資源開發、清潔能源生產、航運等功能的基礎設施,它也能為庫區環境和當地旅遊帶來利益。

  (1)防洪

  到2000年,中國已建成各類水庫85000個,總蓄水能力5100億m3,建成堤防27萬km,初步形成了大江大湖的防洪工程體係,基本控製了常遇洪水。但洪水災害仍給中國製造麻煩。超過70%的固定資產、44%的人口、1/3的耕地、620個以上的城市都位於主要河流的中下遊,受到嚴重洪水災害的威脅。同時,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及城市化,防洪區內的財富和人口持續增加。所有這些,都使防洪和安全麵臨越來越大的挑戰。

  三峽水庫有221.5億m3的防洪庫容,荊江河段是防洪最危險的河段,三峽水庫的運用將使荊江河段的防洪能力由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即使1000年一遇的洪水發生,三峽工程的調節和分滯洪區的運用,可使長江兩岸的廣闊平原免於災害。三峽水庫和堤防、分滯洪區一起形成流域的防洪工程體係。

  小浪底工程位於黃河幹流最後一個峽穀的出口。壩址上遊麵積占全流域麵積的92%。91.2%的徑流和幾乎100%的泥沙形成於該工程的上遊。工程的主要任務是防洪(包括防冰塞)、減沙,也有供水、灌溉、發電功能,工程完工後,長期防洪庫容40.5億m3,水沙調節庫容10.5億m3。與其他大型水庫(如三門峽等)聯合運用,可使下遊的防洪標準由60年一遇提高到1000年一遇,並基本免除冰塞威脅。工程的另一主要作用是減沙,可通過淤沙使下遊河床20年不抬高。

  (2)供水

  大壩和水庫對於附近沒有大河的城市,特別是大城市,在工業和生活民用供水方麵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國遭受水短缺,全國600個城市中,400個供水短缺,特別是北方大城市。全國水庫每年供水1600億m3,占年總供水量30%,在工業、農業、生活用水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國的水短缺是水土資源不平衡的反映。長江以北國土占63.5%,而水資源僅占19%。同時,年、季降雨變化劇烈。而且由於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水的消耗將持續增加。現在總的水需求是約5800億m3,而21世紀中期望控製在8000億m3以下,也就是說,在現在水平上還要增加2200億m3 。因此,更多的壩和水工程是需要的。

  (3)灌溉和食物安全

  2000年全國有效灌溉麵積5470萬ha,其中節水灌溉麵積1870萬ha,已形成了一個健全的灌溉排水工程體係。灌區糧食產量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2/3。因此中國可以世界耕地的10%養活世界22%的人口。水利工程,包括大壩,為實現這一成就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在黃河流域上中遊地區,一係列綜合目標的大壩沿幹流建設,目的是防洪、灌溉、供水和發電。大型工程如青銅峽、三盛公、萬家寨,主要是為沿河的寧夏河套區、內蒙、陝西的灌區供水,沿黃灌區已成為國家農業生產基地。

  現在,每年平均仍有2億多畝耕地遭受旱災。幹旱和缺水已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約束,特別是穩定的農業發展的主要約束。

  (4)航運

  隨著大規模的水電工程建設,水庫上遊區域的航運條件將顯著改善。隨水位升高,河的寬度和深度增加,水流速度降低,某些不利航行的急流險灘將消失,通航河段的長度寬度噸位將增加。而且,通過水庫調節削減洪峰,中等水位期將延長,枯水期的流量得到保證。因此,下遊通航期延長,航運的保證率增加。1.3 貫徹“統籌區域發展”的方針,需要大力發展水電加快西部水電開發,加大“西電東送”的力度,是貫徹中央西部開發,實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最有效最可行的戰略措施。

  (1)水電資源是西部的資源優勢,特別是西南的資源優勢;中國的水電資源 82.9%集中在西部地區,其中西南四省區(雲、貴、川、藏)占全國總量的73.6%。開發經濟效益好的大型水電站站址集中在西部,75%的大型水電站和80%的100萬kW以上的特大型水電站集中在西部,約60%集中在雲、貴、川、藏四省區。

  (2)西部地區的水電資源開發程度低。開發率不足20%的省區有山西、內蒙、黑龍江、河南、四川、貴州、雲南、西藏、陝西、青海、新疆,其中有8個是西部省區。

  (3)電力具有穩定的、長期的市場。隻要形成全國統一的大市場,公平競爭,采取環境保護政策導向,實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加大西部開發和“西電東送”的力度,水電就具有非常強的競爭力。

  (4)西部水電開發可以帶動西部地區的交通、建材等工業,也將吸納部分產業結構調整產生的剩餘勞動力。

  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科技實力較落後,未來經濟發展目標是按時實現全麵小康社會。產業技術需求主要是大規模優勢能源和礦產資源開發和後續加工技術,包括雲貴川藏桂水能和有色金屬資源開發基地等。由於有色金屬資源開發是高耗電工業,與水電同時開發可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

  (5)可促進西部地區城市化進程。一個大型水電站的建設,往往形成一個中小城市,有利於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有利於西部實現小康目標。

  因此,西部大部分省區都把水電作為支柱產業。

2 水利水電工程中大壩對生態環境的雙重影響

2.1主要正麵影響

  (1)嚴重洪災和持續幹旱是最大的生態環境災難,大壩對減輕嚴重洪災和持續幹旱有重要作用

  中國曆史上因嚴重洪災和持續幹旱造成赤地千裏、瘟疫流行、人民流離失所,社會動蕩,嚴重洪災和持續幹旱導致社會經濟發展停滯和倒退的事屢屢發生。大壩在防洪、灌溉、供水方麵的作用,本質上就是減輕和防止災難性生態環境的發生。

  (2)水力發電利於減少汙染物的排放、改善空氣質量

  2002年,在我國有統計的343個城市中,隻有約1/3的城市(116個)達到二級空氣質量標準,符合適於居住的條件;經濟快速發展的大中城市二次汙染上升,大氣能見度明顯下降,“看不見藍天”已成為許多城市的共同憂患。世界銀行根據目前發展趨勢預計,2020年中國將為燃煤汙染導致的疾病支付3900億美元的費用,約占當時GDP的13%。

  由於人類活動特別是CO2排放引起的全球變化將會加速我國的生態與環境的惡化。在全球變化的影響下,中國的氣候、生態和環境均產生了顯著、深刻和多方麵的變化,近百年中國的氣候也在變暖,平均地麵溫度上升了0.6~0.7℃,海平麵平均上升了10~20cm,冰川從小冰期結束以來麵積減少了約25%,極端的天氣氣候事件如旱澇災害發生的頻率和強度近20年來呈上升趨勢,由此造成的氣象災害損失目前達到了GDP的3~6%。

  造成大氣質量嚴重汙染的主要原因是中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並且沒有對煤炭利用采取有效的環保措施,煙塵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70%、二氧化硫的90%、氮氧化物的67%來自於燃煤。礦區附近尾礦廢棄物排放達150億t。煤矸石已達40億t,並以每年4~5億t的排放量劇增。

  因此,沒有汙染氣體排放的水力發電應該優先發展。3億kW水電裝機,按平均年利用4000小時計,年發電量為12000億kW?h。按照先進的耗煤水平(330g/kW?h)計,每年減少燃燒原煤4億t。減排8億t CO2,960~1600萬t SO2,8萬t CO,296萬t NOx,以及大量的懸浮顆粒物,廢水和固體廢物。如果說,減排SO2可通過加大投入采用潔淨煤燃燒技術實現的話,而減排CO2潔淨煤燃燒技術是不能實現的。以煤氣化為基礎,製氫與收集埋存CO2相結合,實現CO2的近零排放的技術,在美國也剛列入21世紀的科技計劃。

  (3)水力發電利於改善局部小氣候和生態環境

  某些高壩創造了大型人造湖泊,改變了當地環境和景觀。有時,這種局部氣候和當地栽培結構的改變有利於當地庫周圍區域農業和工業化栽培的發展。成功的例子可在葛洲壩、丹江口、東江庫區發現。發展旅遊是大壩建設帶來的另一好處。許多水庫都已成為著名的風景區,吸引了大量旅遊者和當地居民參觀訪問。通過合理的景觀設計和重建,某些具有廣闊水麵的平原水庫成為非常美麗的公園和鳥的棲息地。黃河三角洲的平原水庫已獲得天鵝湖的稱號。

  利用水庫蓄水向濕地、幹枯的湖泊補水,改善生態環境。如最近正在進行的利用嶽城水庫向幹枯的白洋澱補水。

2.2 主要負麵影響

  建壩必然改變河道原來的流量過程,它的影響大小取決設計和運行規則,根本上說是人類對水資源如何使用決定了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程度。中國北方的一些河流,建設大壩水庫後,由於生活和生產用盡了全部水量,造成河流幹枯,徹底改變了河流的生態環境。水力發電隻用能量、並不消耗水量,通常將減少最大流量,增加最小流量。水庫攔蓄了泥沙,清水下泄增加了衝刷能力,其利弊需根據河道原有的衝淤特性具體分析。建壩的負麵影響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1)與淹沒移民有關的影響

  在過去幾十年大壩建設過程中,由於補償標準較低,或者補償資金使用管理上的問題,或者移民規劃的前期工作不細,有部分移民沒有達到“移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近十幾年來,人均移民經費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情況已有很大好轉。但也出現一些新問題,如三峽工程移民經費已占工程投資的約50%,人均約8萬元,但由於某些移民新區基礎設施的規模搞得過大,超過需要的幾倍幾十倍,而發展生產和直接補助移民的費用過低,也沒有達到“移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移民安置區建設的生態環境影響也需高度重視。後退移民搬遷、陡坡開荒的傳統移民政策需要改變,也正在改變。

  (2)淹沒耕地的影響

  土地資源,特別是耕地資源,是我國最寶貴的自然資源之一。水庫淹地是不可避免的,是以水麵換陸地。但淹沒耕地多的站址要慎重考慮。

  (3)淹沒對文物的影響

  需要提前進行發掘、遷移、保護。

  (4)大壩的淹沒、阻隔、徑流調節對生物資源、生物多樣性、景觀多樣性等方麵的影響。

  河流是物質、能量流動的通道,同時也是生物遷徙的通道,淹沒使得生物棲息環境由激流、淺水環境變為深水、靜水環境,對於適於淺水、激流環境的水生生物產生不利影響;徑流的變化,特別是下遊水文形勢的變化,影響到生物棲息地;生態水文學過程的變化,對生物資源與生物多樣性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大壩的阻隔作用對珍稀洄遊性魚類產生的影響,會直接導致生物多樣性的減少。需要采用人工繁殖、設過魚通道(魚道、魚梯、能過魚的水輪機)等措施。對於國際河流,還要考慮國際合作問題,如果下遊國家建壩未解決珍稀洄遊性魚類的通道問題,即使我們放棄建壩也不能解決問題。

  (5)其他方麵的影響

  庫區淤積對土壤鹽堿化的影響;滑坡與水庫誘發地震;邊坡開挖對植被和景觀的影響;泄洪衝刷及霧化對岸坡的影響;開挖棄渣和混凝土廢料對環境的影響等;在水庫蓄水後,庫區水流緩慢,水體稀釋擴散能力降低,水體中汙染物濃度將逐漸增加,造成水庫水質下降;一些高壩水庫蓄水後,水溫結構發生變化,可能對下遊農作物產生冷侵害;水庫蓄水後因河流情勢變化會對壩下與河口水體生態環境產生潛在影響;此外,與自然保護區的關係需要妥善處理。

  總之,對每一項負麵影響,都應該進行科學的的分析。對移民和淹沒耕地過多,生態環境損失過大的河段宜采取避讓政策;對一般的生態環境損失盡可能通過技術措施加以解決;對不可避免的生態環境損失進行合理的經濟補償。同時,對正麵的生態環境影響也應該計算其效益和價值。量化生態環境的價值、將成本效益分析的範圍擴大到生態環境,是今後發展的方向。總之,應該通過技術、經濟、生態環境比較,進行科學決策。

3 以科學的發展觀為指導,建立生態環境友好的188體育官網app 體係

  在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水利188體育官網app 仍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產業,防洪、供水、灌溉、發電等水利水電工程對社會經濟發展起到重大支撐作用,但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也日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成為工程的限製性因素。能源資源的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是我國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需麵臨的最重要的問題之一。

  現行的建設方針是考慮安全、技術可行、經濟合理的前提下考慮生態環境問題。為了實現黨的十六大提出的戰略目標,需要把生態環境問題放在重要的位置,發展先進的科學技術,建立新的生態環境友好的大型水電工程建設體係,從規劃、勘測、設計、施工、運行管理各個階段的環節,優先考慮生態環境問題,實現資源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

  我國對大型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在推行環境影響評價製度以來,圍繞三峽工程、南水北調工程等開展了大量的研究,但研究多限於宏觀定性方麵的論述,而在微觀定量方麵開展的工作相對較少;對水利水電工程對當前生態環境的影響分析較多,而對生態環境效應分析的預測工作相對較少。例如:目前我國對大型水利工程的生態環境效應評價局限於單因子評價(生態毒理、汙染物因素等),較少考慮開發工程實施後流域生態係統功能的變化,以及流域生態係統結構、功能的退化,以及相應的恢複措施等。而戰略和規劃環評、生態係統服務功能的研究均處於起步階段,對於受損生態係統恢複的研究也處於定性研究階段。麵對我國脆弱的生態環境,經濟的高速增長,協調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矛盾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麵。需從政策階段、規劃階段、工程階段全過程重視生態環境保護。

  為了建立生態環境友好的大型水電工程建設體係,需要重點進行以下工作:

  (1)加強國家對水資源(包括水力資源)的統一管理

  水資源的綜合規劃(包括水力資源規劃)應該是政府行為。應該在國土資源綜合規劃和水資源綜合規劃的指導下製定水力資源開發規劃。

  我國電力體製改革後,水力資源開發的政府管理職能進一步分散並有弱化的趨勢。政府應該對水資源的綜合規劃(包括水力資源規劃)加強統一管理,強化規劃工作中的規劃環評工作,超前組織對尚未進行規劃的河流開展綜合規劃,對尚未批準的河流規劃盡快進行審查,如怒江和雅魯藏布江。對於目前關於怒江開發的爭論,應該采取積極的方針組織多學科的研究。

  (2)因地製宜、選擇適當的開發目標

  過去的水力資源規劃,按照流域梯級開發模式,往往追求100%的開發率。由於移民和耕地的補償費用會越來越高,考慮減少移民和保護耕地資源,在規劃時應因地製宜、選擇適當的開發目標,對於移民和淹沒耕地少,生態環境問題少的河流,可以100%的開發;對於移民和淹沒耕地多,生態環境問題大的河流,可以放棄部分河段的開發;參照多數發達國家的情況,水電資源平均開發70~80%是可行的。

  (3)水電工程的開發與運行目標中應將生態環境保護列入其中,開發與運行方式要盡可能兼顧生態環境的要求

  水電工程的不同開發與運行方式,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不同。在自然條件許可的情況下,采用“龍頭水庫”加多級引水式開發的模式可以減少淹地移民、減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上遊河道坡降大,河穀狹窄,人煙稀少,交通不便,經濟不發達,因此在上遊修建高壩大庫,淹沒損失所造成的經濟影響一般較中下遊為小。引水式開發中的低壩或閘,其過魚設施國外已有比較成熟的經驗可資借鑒。水電的運行方式,以調峰運行經濟價值最高,但為了兼顧生態環境影響,應該安排一定的機組按基荷運行。工程還應該在低部位設置放水設施,以保證在機組全停時也能下泄最低生態流量,同時保證下遊河段的供水需要。

  (4)研究能使移民區和移民可持續發展的政策與途徑

  進一步解決好移民區和移民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是在水電開發中貫徹“以人為本”的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最重要的任務。我國今後主要的水電開發區,大部分是不發達地區,應該考慮把水電開發的收益中比現在更多的比例用於移民區和移民的可持續發展。為了形成法規體係,探索研究“投資型移民”是必要的。其基本點是把移民區和移民由被補償者轉變為水電開發的投資者和建設者,把一次性補償轉變為持續的投資收益。在建設期,合理安排移民新區的建設規模,避免任何浪費;在收益期,移民區政府和移民獲得合理的收益,確保可持續發展。

  (5)開展建立生態環境友好的大型水電工程建設體係的科學技術研究

  研究水利水電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理論和方法;研究大型水利水電工程的生態環境效應及對策;研究基於3S技術和物探技術的工程勘測新技術;研究工程精細設計、施工及加固新技術;研究遺棄開挖料的利用及施工場地複墾造地技術;研究高壩魚道或魚梯技術等。

  作者簡介:高季章,中國水電水利科學研究院院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2004-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