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簡體中文 English

官方微信

黨群建設
首頁 黨群工作

總書記心中的美麗中國·水|建設人水和諧的美麗中國

2022-06-05新聞來源:人民網

水潤民心,澤被萬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我們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史中,一些地方幾度繁華、幾度衰落。曆史上很多興和衰都是連著發生的。要想國泰民安、歲稔年豐,必須善於治水。”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多次就水資源保護和節約集約利用作出重要指示,明確提出“節水優先、空間均衡、係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

涓涓細流,浩浩江河,見證著人民領袖對人民的真摯情懷,映照出人民領袖心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赤子之心。

水是文明之源

新時代,我們要把保護治理母親河這篇文章繼續做好

長江、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千百年來,一江一河,在奔騰浩蕩中,哺育著中華民族,孕育了中華文明。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關注長江生態環境問題,曾深刻指出“長江病了,而且病得還不輕”。總書記先後多次赴長江沿線考察,三次就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召開座談會,推動沿江省市“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也同樣麵臨著難題。2019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考察時指出:“今天我要說,黃河一直以來也是體弱多病,水患頻繁。”

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黃河的足跡遍布上中下遊九省區,多次就黃河保護治理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從中遊鄭州到下遊濟南,總書記先後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和深入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大河奔湧,奏響了新時代的澎湃樂章。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新時代,我們要把保護治理母親河這篇文章繼續做好。”

水是生態之基

治水也要統籌自然生態的各要素,不能就水論水

水是整個生態的核心,沒有水就沒有生態,沒有生態就沒有文明。

習近平總書記在地方考察調研時,看水,常是重要安排。

——2017年6月,山西汾河,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讓汾河“水量豐起來、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的要求;2020年5月,總書記專程來到了汾河太原城區晉陽橋段,並對太原汾河沿岸生態環境的滄桑巨變表示欣慰。

——2021年2月,烏江之畔,習近平總書記詳細詢問:“你們是怎麼治理的?”“還用網箱養魚嗎?”在烏江六衝河段化屋碼頭,當工作人員告知“經過檢測,水質已經達到了一類”時,總書記高興地說:“說明上遊治理得好。”

——2021年4月,廣西漓江,習近平總書記乘船考察漓江陽朔段。一路上,總書記反複叮囑當地負責同誌:“你們在這裏工作,最重要的是要嗬護好這裏的美麗山水,這是大自然賜予中華民族的一塊寶地,一定要保護好,這是第一位的。”

——2021年7月,西藏林芝,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尼洋河大橋,遠眺水波蕩漾、草木蔥蘢的雅尼濕地。總書記指出,雅魯藏布江水係是難得的一塊綠地、綠肺,它的生態還很脆弱。要以保護為主,保護住這一塊“淨土”,一起把這件事情做好。

…………

治水也要統籌自然生態的各要素,不能就水論水。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治理好水汙染、保護好水環境,就需要全麵統籌左右岸、上下遊、陸上水上、地表地下、河流海洋、水生態水資源、汙染防治與生態保護,達到係統治理的最佳效果。”

水是生存之本

調水和節水這兩手要同時抓

自古以來,我國基本水情一直是夏汛冬枯、北缺南豐,水資源時空分布極不均衡。

南水北調是跨流域跨區域配置水資源的骨幹工程,事關戰略全局、事關長遠發展、事關人民福祉。

2020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東線一期工程的起點——江都水利樞紐考察調研。總書記強調:“我國在水資源分布上是北缺南豐,一定要科學調劑,這件事還要繼續做下去,發揮好促進南北方地區均衡發展、可持續發展的作用。”

時隔半年,2021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專題調研南水北調時來到陶岔渠首樞紐工程。總書記指出,要從守護生命線的政治高度,切實維護南水北調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質安全。

南水北調、引洮工程、引江濟淮……一個個重大引調水工程,大大緩解了資源性、工程性、水質性缺水問題。

即便如此,對我國北方地區來說,水依然是生產發展的硬約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實施南水北調工程同北方地區節約用水緊密結合起來,以水定城、以水定業,調水和節水這兩手要同時抓。”

我們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懷,堅持“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努力建設人水和諧的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