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簡體中文 English

官方微信

黨群建設
首頁 黨群工作

悠悠水電情—記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勘察設計大師楊澤豔

2017-09-08新聞來源:昌寧縣移民局

兩鬢透著白發的楊澤豔是國內水利水電工程設計的專家,全國優秀工程勘察設計金質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的獲得者,他在水電站工程設計領域的成就和聲譽是頂尖的,2016年獲評的"第八批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稱號是對他業界地位的衷心褒獎。

與水電結緣

楊澤豔成長在貴州的大山深處,與水電結緣純屬偶然。

1979年是恢複高考的第三年,"初中的時候我還在為上山下鄉當知青做準備,抽空跟著父親學紮針灸,希望在農村時能給老鄉紮紮針。高中的時候突然就恢複高考了。"從小學習成績還不錯的楊澤豔參加了高考,成績出來後對專業選擇並沒有什麼概念,在高中老師的推薦下,他選擇了到葛洲壩水電工程學院(現三峽大學)學習水利水電工程建築專業。

談到在葛洲壩水電工程學院學習經曆,楊澤豔很感慨。雖然學校的名聲比不上同時期的重點大學和王牌學校,但是毗鄰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的區位優勢讓楊澤豔與水利水電工程有了密切接觸。"當時我們見證了葛洲壩一期工程截流的全過程,老師也常帶我們去工地實習,經常去看著基岩怎麼開挖、鋼筋怎樣綁紮、混凝土如何澆築,讓我們對工程概念更加清晰。工作以後感到很好上手,很多東西都見過。"

1983年畢業後按"那裏來回那裏去"的政策,楊澤豔又回到了貴州,幸運地分配到貴陽勘測設計研究院工作。從基礎的施工組織設計、概算預算做起,在確定水工設計是自己的職業方向後,楊澤豔一步步做到專業組組長、室主任、主任工程師、業務副處長、工程項目設計總工程師、項目經理,直到貴陽院副總工程師,期間參與了十幾個水電工程,特別是堆石壩工程的設計。楊澤豔在貴陽院的職業生涯中,不得不提的就是洪家渡水電站工程。

因水電成長


洪家渡水電站工程是"西電東送"的啟動工程。洪家渡混凝土麵板堆石壩最大壩高179.5m,是我國2005年完建的第一高混凝土麵板堆石壩,也是同期國內最高的土石壩。洪家渡壩址河穀狹窄,岸高坡陡且極不對稱,築壩技術難度大,國內外可供借鑒的工程經驗不多。雖然工程體量不是特別大,但當時混凝土麵板建設技術不成熟,國內有人質疑說這種壩不可能建這麼高。在這樣的質疑聲中,楊澤豔帶領團隊認真探索、精心設計,每天都在考慮怎麼讓結構新型化,讓工程建設的更好。談到這段經曆,楊澤豔說最感謝的就是貴陽院的創新氛圍,"貴陽院雖然是七大設計院裏的小老弟,但創新意識很強。剛參加工作的時候看到院裏老前輩拿到國家級的設計獎,心裏非常的羨慕,受到深深的激勵。所以這個項目開始之前,我們團隊就立誌創新,就是奔著國家級科技進步獎、優質工程獎去的。我們向有經驗的專家學習,積極向院裏申請立項,跟國內一流的科研機構開展合作,進行科技攻關。"

作為工程的設計方,楊澤豔在項目施工中也從不停歇。他經常挎著相機到施工現場,隨手拍攝沒有做到位的地方,以設計函的形式,將照片發給業主、監理和施工單位。在項目的協調會上,楊澤豔會認認真真地再次反饋他對工程建設的意見。就是憑借這股認真負責的態度,楊澤豔和他的同事順利完成了貴州烏江洪家渡水電站工程的設計,而創新技術的應用,減少壩肩石方開挖量130萬m3,減少壩體填築量100多萬m3,縮短了建設工期1年,共節省工程直接投資約2.2億元,為整個工程高質量順利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洪家渡大壩建成後運行性態優良,研究成果經權威專家鑒定,"築壩技術在同類工程中總體處於國際先進水平,部分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也借此拿遍了當時國內建設領域的所有獎項:洪家渡水電站工程榮獲2008年度全國優秀工程勘察設計金獎,築壩技術榮獲2007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工程還榮獲2008年度全國優質工程魯班獎和中國土木工程詹天佑獎、2011年度國際堆石壩裏程碑工程獎、2011年入選"百年百項傑出土木工程。"

結緣水電總院


2005年,水電總院向楊澤豔伸出橄欖枝,希望他到水電總院工作。在貴州工作生活了40多年的楊澤豔陷入了思索,一方麵是水電總院有著豐富的資源、寬廣的平台,能接觸到各種一流工程和業界頂尖的專家,另一方麵又擔心到總院後不能專注於一個工程,而且要到新的城市發展。思前想後,楊澤豔還是決定來總院見見"大世麵"。

初來總院,楊澤豔感受到的一切既陌生又熟悉,陌生的是自己的接觸麵大為拓展,熟悉的是做的還是自己的老本行。在這種陌生與熟悉交織當中,楊澤豔開啟了自己在總院的新篇章。

在總院,楊澤豔提到的最多的就是在這裏可以增加自己的見識,接觸許多的業內老前輩,這些老前輩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水電工程的建設,積攢了豐富的經驗,而這些都是寶貴的學習資源。

在總院人眼裏,楊澤豔無論在什麼會議場合都會隨身攜帶筆記本電腦,不停地做筆記,發言前認真準備發言稿,而他自己也將這個習慣歸功於總院。在這裏就不得不提到總院出來的、人人敬重的潘家錚院士。楊澤豔記憶裏的潘家錚院士是一位謙遜認真的老前輩,無論是在聆聽同行和後輩的發言時,都會認真地記錄,還是為了發言都會提前精心準備發言稿,這些都深深的影響了他。他說:"已經在行業內做到頂尖的老專家都依舊保持著這樣隨時記錄和認真發言的習慣,作為晚輩的我更應該學習。"

借助總院的平台,楊澤豔同誌還注重科技攻關。他策劃並主持了"300m級高混凝土麵板堆石壩適應性及對策研究"、"300m級高混凝土麵板堆石壩安全性及關鍵技術研究"、"高土石壩變形及裂縫控製技術研究"等重大科學技術項目或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在總院,迎接楊澤豔的第一個重大挑戰性任務是猴子岩水電站工程的全過程谘詢。該水電站位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市境內大渡河幹流上遊,該工程規模大,兩岸山高坡陡、覆蓋層深厚、工程地震設防烈度高,混凝土麵板堆石壩最大壩高223.5米,為國內建設難度第一、高度第二的麵板堆石壩工程。作為谘詢項目經理楊澤豔參與了其將近五年的現場谘詢工作,工作中他認真負責的態度感染了身邊的每一個同事,記憶裏當年一起工作的同事想到隻要有楊澤豔在現場,大家都會特別放心,得到業主的高度認可。

一絲不苟的楊澤豔用"任何設計和施工中的質量缺陷,或遲或早都會毫無保留地暴露出來"警醒自己和大家,在工程現場時,他必會親自去現場查勘,不在現場時,他會讓同事把最新的數據和照片發過來,每天關注項目的進展。而他做的就是借鑒已有的工程經驗和最新研究成果,應用到工程谘詢中,時刻珍惜自己的"技術生命"。猴子岩水電站工程目前已經受了蓄水初期的考驗。

悠悠水電情


在兼任總院工程質量監督部主任的一年半中,楊澤豔組織每月召開一次部門工作安全例會,及時總結當月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和解決的辦法,及時學習討論有關規程規範,宣讀和學習有關安全法規和文件,做到一月一總結,遇事即解決。他加強部門業務質量、思想工作、安全文明等建設工作,啟動編製大批技術和管理文件,交流各支隊伍在質監工作的好經驗、好做法。楊澤豔所帶領的團隊為推動總院為政府服務、為工程服務做了巨大的努力,確保國內大中型水電工程高質、安全建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2016年,楊澤豔又迎來人生中的第三個重大技術挑戰,承擔了四川雅龍江巨型水電站工程——兩河口水電站施工階段的技術谘詢任務。兩河口水電站工程建設麵臨"高海拔、高邊坡、高土石壩、高流速水流、高地應力廠房"等諸多世界級技術難題,工程具有三百米級壩高、三千米級海拔、三百萬千瓦裝機、一百億方庫容,為目前青藏高原在建最大的水電站工程,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土石壩工程之一,技術難題多,谘詢任務重、擔負責任大,但水電站建成後,將對下遊電站產生巨大的補償調節效益,極大改善川渝電網汛期電量富裕、枯水期電量不足的不合理電源結構,進一步改善長江上遊的生態環境,增強長江下遊的防洪能力。

在兩河口谘詢團隊中,年輕人已占據了較大比例,目前團隊中的專業負責人35歲左右,而業務主管剛剛30出頭。

提起這群年輕人,楊澤豔微笑著說:"這些年輕人學曆高、素質高,專業知識豐富,思維很活躍,而且都非常上進,想把工作幹好。"但這些青年骨幹參加水電項目現場工作少,經驗有待積累,需要做好"傳、幫、帶"。

說到這裏,楊澤豔提到最多的一個詞就是"積累",他說"年輕人一定要積累,知識有縱向的深入,如讀碩士、博士,要在一個領域鑽得很深;也需要橫向的積累,不同的築壩材料、不同的建築類型、不同的施工方式,都要進行技術積累。知識是流動的,要用自己的所能適應的辦法把知識積累下來。"楊澤豔本人就是"積累"的踐行者、受益者,直到今天,他還會經常上中國文獻數據庫去搜索瀏覽最新的科技論文,掌握最先進的科技知識。

除了對年輕人的期許,已在水電總院工作了近12年的楊澤豔對總院也有更多的期待。他認為當下水電發展速度趨緩,總院領導很有前瞻性的選擇了新能源開發、信息數據建立、國際市場拓展,以及工程全過程技術服務能力建設,加上總院豐富的資源、優秀的科研團隊,這都是總院發展的強大動力。此外,總院作為全國水電、風電、光伏發電等可再生能源行業的領軍團隊,加強文化建設也是必不可少的,現在很多的宣傳都是"隻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希望在以後的文化梳理中,多發掘鮮活的人物和生動的故事,將創新與傳承共同發展,讓文化成為總院的靈魂。

大師的另一麵


在總院人的眼中,楊澤豔除了是副總工,更是文體社團的"金牌會員"。據黨委工作部的馬偉主任介紹,楊澤豔積極參加總院文體社團組織的各項活動,遊泳、網球、乒乓球的項目上都能時常看到他的身影。當記者提到這裏,楊澤豔笑著說:"在體育鍛煉上,我是標準的'逼迫型'。"

原來,在洪家渡水電站建設高峰期,因為時間緊、任務重,楊澤豔長期在工程一線忙碌,夜裏開會、加班熬夜是常態。工程結束後,感到身體不舒服的楊澤豔到醫院檢查發現自己成了"五高",身體狀態不佳。"我們這輩人成長受到的教育中,關於如何科學鍛煉、如何保健身體幾乎為零。"聽取醫生的建議,楊澤豔開始注重體育鍛煉。從開始的走路,到現在的遊泳、打網球,楊澤豔變成了人們心中的"運動達人"。由於工作原因,楊澤豔經常要出差工作,在外地遊泳和打網球不方便,他又撿起了兒時的愛好——打乒乓球。"現在,總院協會有的體育項目,我參與;沒有的項目,我自己創造條件參與。體育鍛煉帶給我顯著成效,體重控製住了,身體健康了,心態也調整得更好。"

楊澤豔告訴記者:"我們這代人,平時還是工作想得多,生活想得少,懂很多專業知識,文化修養差一點,我覺得最大的問題是有知識無文化。我想趁著有時間多讀點書。"與時俱進的楊澤豔在朋友的推薦下下載了聽書的APP,"我聽了幾期,覺得還是很有收獲,在這個知識碎片化的時代,聽書能係統的學一些知識,培養新的能力。"

但繁重的工作似乎再次"剝奪"裏楊澤豔讀書的時間,他擔任特高土石壩工程——兩河口水電站的現場谘詢總負責人,以及水電總院剛剛獲得的"項目博士後工作站"導師,工作任務更重了。

"'流光溢彩鎖江河,水電人生情無涯',兩河口水電站谘詢也是我人生的新起點。"楊澤豔又一次謙虛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