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簡體中文 English

官方微信

黨群建設
首頁 黨群工作

劉延東:紮實推進全民科學素質行動 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奠定堅實的社會基礎

2016-07-27新聞來源:中國科協

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 劉延東

同誌們:
今天,我們召開推進全民科學素質行動電視電話會議,主要任務是落實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精神,貫徹《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的總體要求,部署"十三五"時期全民科學素質行動的實施工作。
不久前閉幕的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是黨中央、國務院在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召開的曆史性盛會,在我國發展曆程中具有裏程碑意義。這次大會,站在我國發展新的曆史起點,吹響了向世界科技強國進軍的偉大號角,鮮明地提出了麵向世界科技前沿、麵向經濟主戰場、麵向國家重大需求的科技創新方針,對我國科技事業發展進行了總體布局。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等中央領導同誌出席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圍繞"為什麼要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怎樣建設世界科技強國"這一重大戰略問題,從黨和國家戰略全局的高度,深刻分析了我國科技創新所處的曆史方位、時代定位和國際地位,全麵闡述了中國特色科技創新道路的豐富內涵、目標任務及總體要求。李克強總理在講話中深入分析了我國科技工作麵臨的形勢,闡明了深化科技體製改革的重點任務。
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還對全民科學素質和科協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強調"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希望廣大科技工作者把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作為義不容辭的責任,在全社會推動形成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氛圍;要求科協各級組織堅持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的職責定位,接長手臂,紮根基層,真正成為黨領導下團結聯係廣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團體,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是新時期我們黨關於科技創新的綱領性文獻,為全麵推進"十三五"時期全民科學素質行動提供了思想指引和戰略指南。
過去5年,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正確領導下,各地各部門紮實推進全民科學素質工作,我國科普事業取得了顯著成績,為"十三五"時期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是公民科學素質快速提高。2015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達到6.2%,比2010年提高近90%,比2005年提高近3倍,縮小了與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差距。
二是科普基礎條件明顯改善。中國特色現代科技館體係建設取得長足發展,科普教育基地建設穩步推進。目前全國達標科技館總數已達155座,同時還有50多座科技館正在建設。
三是公民科學素質公共服務能力明顯提升。科學教育與培訓基礎條件大幅改善,科普資源開發開放與共享程度顯著提高,信息化對科普工作的牽引作用不斷顯現,大眾傳媒科技傳播能力明顯增強。
四是公民科學素質建設推進機製進一步完善。各地各部門密切配合,科普事業發展大聯合、大協作工作格局日益形成。這些成績的取得來之不易,是各地方、各部門高度重視、共同推動的結果,是廣大科技工作者和科普工作者辛勤工作的結果。在此,我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謝並致以崇高的敬意!
下麵,我就今後五年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的實施,講幾點意見。

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準確把握全民科學素質行動的新要求新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把科普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我們要深刻學習領會講話精神實質,在科技事業發展的總體布局中定位科普工作,在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實現創新發展的戰略大局中定位科普工作,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的曆史進程中定位科普工作,充分認識、準確把握全民科學素質行動的重大意義和時代要求。
第一,提升全民科學素質是夯實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社會之基的迫切要求。公民科學素質是科技創新的"土壤",是國家競爭優勢的基礎。黨中央今年頒布的《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明確,到2020年使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到203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成為世界科技強國。如期實現"三步走"目標,戰略基點在於全民科學素質的持續提升,形成創新人才不斷湧現的源頭活水。無論立足當前還是著眼長遠,都必須把全民科學素質的提升跨越,作為攸關國家發展和民族未來的重大基礎性社會工程。
第二,提升全民科學素質是落實新發展理念、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迫切要求。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我們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落實新發展理念、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具體行動。加快打造一支規模宏大、具有較高科學素質的勞動者大軍,對助力創新型國家建設和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戰略意義。要圍繞發展動力轉換和經濟轉型升級這一關鍵環節,加快提升廣大勞動者科學素質,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麵創新,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
第三,提升全民科學素質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諧社會的迫切要求。科學素質決定著人們的思維和行為方式,是公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公民科學素質的高下,反映社會的文明程度,也關係著社會治理的成效。科學如果"缺席",謠言就會"盛行"。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是消除封建迷信、偽科學、極端思潮滋生土壤的治本之策,是實現社會的良好治理與和諧穩定,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鍵舉措。
第四,提升全民科學素質是順應人民群眾新期盼、促進人的全麵發展的迫切要求。科學素質折射出一個人的生活品質和精神品味,科普工作不僅是提升科學素質的重要渠道,也是增進民生幸福、實現人的全麵發展的重要手段。從這個意義上講,科普工作也是民生工作。要把握時代發展脈搏,響應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科學文化需求,全麵增強科普公共服務產品的有效供給,滿足人們多樣化的精神需求,提高人民群眾文明生活和追求幸福的能力,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
可以說,國家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民的期盼把科普工作推向新的曆史起點,全民科學素質行動麵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同時,我們也必須清醒地看到,公民科學素質不高是我國創新發展的明顯"短板"。2015年,我國公民科學素質總體水平僅相當於美國1991年(6.9%)、歐盟1992年(5%)和日本2001年(5%)的水平,即使到2020年我們成功實現了10%的公民科學素質發展目標,也隻是跨過了創新型國家的最低門檻,與世界主要發達國家20%甚至30%的水平還存在很大差距。
提升全民科學素質,仍然任重道遠,麵臨諸多製約和挑戰,突出表現在:一是對科普工作的認識還不到位。有的部門地方認為,全民科學素質提升是遠水解不了近渴,還沒有將其擺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二是科普工作發展很不平衡。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城市和農村居民間的科學素質水平差距進一步拉大。農民、城鎮新居民、邊遠和少數民族地區獲取科學素質公共服務的機會明顯偏少。三是科普投入嚴重不足。科普資源"碎片化"、"孤島現象"仍廣泛存在。互聯互通、高效配置資源的平台發展滯後。四是科普工作體製機製亟待創新。科普改革創新意識不足,科普的機構設置、資源配置、工作模式、工作習慣等還不適應現代科普發展的需要,市場活力有待進一步激發。我們必須堅持問題導向,樹立憂患意識,增強做好科普工作的緊迫感責任感。

二、聚焦重點人群和關鍵環節,整體帶動全民科學素質實現新跨越
"十三五"時期是實施《科學素質綱要》的收官階段,也是承前啟後開創全民科學素質行動新局麵的關鍵階段。確保《科學素質綱要》各項目標如期完成,時間緊、任務重。我們必須堅持"政府推動、全民參與、提升素質、促進和諧"的工作方針,圍繞"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保障安全健康、促進創新創造"的工作主題,進一步聚焦重點、補齊短板、精準發力,力爭在重點人群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
第一,突出產業勞動者這個主幹,助力打造高素質的產業大軍和大國工匠。應對新一輪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大勢,提高我國產業發展的識變、應變、求變能力,迫切需要把加快提升產業勞動者的科學素質作為重要舉措,形成終身學習、靈活應變的勞動者隊伍。要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和現代青年農場主計劃,全方位、多層次培養各類新型職業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深入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等豐富多彩的科普活動。要大規模開展職業培訓,推動職業技能、安全生產、信息技術等知識和觀念廣泛普及,提高城鎮勞動者科學生產和健康生活能力,促進勞動者科學素質整體水平提升。
第二,強化領導幹部和公務員隊伍這個關鍵,提高領導發展的科學決策能力。推動以創新發展為引領的全麵發展,駕馭變革發展的時代潮流,關鍵在於建設一支熟悉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規律、有較高科學素養的領導幹部和公務員隊伍。要從黨執政興國的戰略高度,把科學素質教育作為領導幹部和公務員教育培訓的長期任務,突出科學理論、科學方法和科技知識的學習培訓以及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的培養。要把增強科學素質納入黨校、行政學院和各類幹部培訓院校教學計劃,不斷提升科學管理能力和科學決策水平。
第三,實施青少年科學素質行動,培養進軍科技強國的強大後備軍。少年強則國家強,青少年是建設科技強國的希望所在。把2億中小學生和4千萬大學生的科學素質提上去,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就有了強大後勁。要以對民族未來高度負責的責任感,實施好青少年科學素質行動。把科普教育有機貫穿融合於各級各類學校教育中,推進校內外科普教育緊密結合,努力在科技活動進校園,科技教育進教材、進課堂方麵邁出實質性步伐,使青少年在快樂和興趣中提升創造力,增強創新自信,汲取一生發展所需要的科技滋養。
第四,推動行動實施重心下移,著力補齊全民科學素質的明顯短板。科普工作重點在基層、難點也在基層。要堅持普惠共享的原則,圍繞社區和鄉村群眾的生產生活需求,推動優質科普內容的精準推送和落地,暢通科普服務的"最後一公裏"。要加強對農村特別是邊遠貧困地區的科普精準幫扶,加大對農村留守兒童、老人和農村婦女等困難群體的服務力度,強化麵向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的科技幫扶和科普教育工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有力支持。要把社區科普作為重要陣地,廣泛開展社區科技教育、傳播與普及活動,麵向城鎮新居民開展適應城市生活的科普活動,幫助他們融入城市生活,拓展科技惠民的新空間。
第五,弘揚創新文化,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崇尚科學、崇尚創新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誌和國家發展的重要文化基因。要充分發揮好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這一平台和載體的作用,精心打造科技周、科普日等主題活動,廣泛吸引公眾參與,不斷在全社會營造濃厚的創新文化氛圍,使關注科技、支持科技、參與科技成為公眾的自覺行動,厚植競相創新創業的民眾基礎,形成人人崇尚創新、人人渴望創新、人人皆可創新的社會氛圍,彙聚起向世界科技強國進軍的強大力量。

三、深化改革、強基固本,奮力開創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的新局麵
現在,我們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的時間表和路線圖都已經明確,關鍵在於抓好落實。我們必須以奮發進取、隻爭朝夕的精神,深化改革、大膽實踐,確保實現階段性目標,為長遠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第一,加強體製機製建設,形成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長效機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是涉及全局的係統工程。各部門和地方要完善共建機製,既要守土有責,也要齊抓共管,一級帶一級,層層抓落實,創造性地開展工作。要建立科研與科普相結合的機製,將科普工作作為國家科技創新工作的有機組成部分,重大科技項目要承擔科普任務。要建立完善社會動員機製,加強科普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用好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形成政府推動、社會參與的良好局麵。要完善科普產業發展政策,加強科普產業市場培育,推動科普產品研發與創新,支持和鼓勵科幻小說、科幻影視等創作。
第二,要強化政策導向,發揮科技工作者主力軍作用。科技工作者是先進生產力的開拓者,也是先進文化的傳播者,在科學普及、提升全民科學素質中肩負著義不容辭的責任。要落實科技人員參與科普工作的政策激勵措施,把開展科普工作成效作為與科技創新成果同樣重要的考核內容,使服務全民科學素質提升成為科技工作者的本職所在和自覺行動。對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等創新主體的評價,也要充分體現麵向全社會的科普服務效果。同時還要完善促進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政策法規,落實有關鼓勵科普事業發展的稅收優惠等政策,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提供有力保障。
第三,創新科普理念和服務模式,打造信息化科普新引擎。大力實施"互聯網+科普"行動,以信息化推動科普工作理念和服務模式的現代化。要以互聯網思維改造科普工作體製機製,建設眾創、眾籌、眾包、眾扶、分享的科普生態圈,促進顛覆式技術的迭代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要強化傳播協作,推動報刊、電視等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深度合作,形成具有強大活力和競爭力的傳播體係。要強化科普信息落地應用,依托大數據、雲計算等信息技術手段,實現科普精準化服務。
第四,完善科普基礎設施建設,築牢全民科學素質行動的物質基礎。加強對科普基礎設施發展的頂層設計和宏觀指導。要提升現代科技館體係,推進實體科技館、流動科技館、科普大篷車、數字科技館等的全麵發展,提升科普基礎設施的服務能力。要推動優質科普資源開發開放,鼓勵企業依托優勢領域建立開放的科普場所,支持社會力量興辦特色的科普場所,發揮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科技人才和資源優勢,積極組織開展科普活動。
發展科普事業需要綿綿用力、久久為功。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提升全民科學素質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在國家和地方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相關專項規劃以及有關科技教育傳播與普及的法律法規中,體現公民科學素質建設的目標和要求,與經濟社會發展其他指標同考核、同獎懲,把科普工作由"軟任務"變成"硬措施"。要切實增加對科普的投入,按照國家預算管理規定和現行資金渠道,統籌考慮和落實公民科學素質建設所需經費。很多地方同誌跟我講,省市縣各本級財政科普投入要達到人均一塊錢,這是一個基本要求,中央財政已經實現了。這半根冰棍錢要舍得投入,這是對民族長遠發展的戰略投入。中國科協要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兩促進"的要求,充分發揮開放型、樞紐型、平台型的組織特色,發揮好綜合協調作用,會同有關部門共同推進公民科學素質建設。
同誌們,提高全民科學素質功在當代、利在千秋。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齊心協力、開拓創新,努力開創全民科學素質行動的新局麵,為實現全麵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