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2-26新聞來源:人民日報
——編者
以人為本 實事求是 與時俱進
新發展理念彰顯馬克思主義真理性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研究中心 鄧純東
發展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能否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確立係統科學的發展理念,是檢驗馬克思主義真理性和馬克思主義政黨執政能力的"試金石"。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是我們黨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我國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理念結晶,彰顯了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彰顯了我們黨執政興國的高超智慧與能力。
彰顯馬克思主義以人為本的根本立場
人民是曆史的創造者,民心向背是政黨政權前途命運的決定因素,這是為馬克思主義所揭示並為曆史發展所證明的客觀規律。堅持以人為本,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以人為本,就是始終站在人民大眾的立場上,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誠心誠意為人民謀利益。堅持以人為本,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我們黨開展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落實到發展問題上,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揚人民首創精神,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謀群眾之所需,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麵對"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和人民群眾的新期待、新需求,我們黨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這些新發展理念是一個有機聯係的整體,集中體現了我們黨以人為本的根本立場。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人民群眾既是主體,又是受益者;共享發展,則鮮明體現了新發展理念的根本價值取向,就是讓發展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全體人民。因此,新發展理念一經提出,就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和大力支持,必將通過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創造新的人間奇跡。
彰顯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的本質要求
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要求。實事求是,就是從客觀存在的事物出發,通過觀察和研究、學習和總結、概括和抽象,認識把握事物發展的內在規律。堅持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真理性的一個重要體現。在發展的問題上堅持實事求是,需要我們從我國現實國情和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著力把握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科學規律。
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受經濟規律、自然規律、社會規律支配和製約。科學把握和自覺遵循這些客觀規律對發展提出的要求,就能贏得發展的主動權,順利實現發展目標。在全麵深化改革的重大曆史關頭,我們黨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真諦,即發展必須是遵循經濟規律的科學發展,必須是遵循自然規律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是遵循社會規律的包容性發展。
新發展理念遵循經濟規律,按照科學發展的基本要求,順應我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大循環的趨勢,按照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引領新常態的總要求,堅持以創新、開放的發展理念引領發展行動,努力以最小投入獲得最大產出,不斷提高經濟效益和勞動生產率,滿足全體社會成員的物質和文化需要。
新發展理念遵循自然規律,按照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強調自覺遵守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對發展的剛性約束,絕不使發展逾越生態紅線、打破生態平衡;強調在維護綠水青山中打造金山銀山,實現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新發展理念遵循社會規律,按照包容性發展的基本要求,以促進共同富裕為目標,致力於讓大家共同享有自己創造的福利,實現共同建設、共享發展。隻有這樣,社會才能永葆和諧穩定,內需潛能才能充分釋放,發展動力才能更加充沛,發展勢頭才能更加強勁。
彰顯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
真理是絕對真理與相對真理的辯證統一,需要根據時代的變化和實踐的推進不斷創新發展。馬克思主義正是因為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才成為我們始終堅持和遵循的真理;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也正是在人民群眾與時俱進的創新實踐中、在不斷豐富和完善自身中得以體現和證明的。新發展理念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之一,彰顯了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在中國的具體運用,堅持了馬克思主義一以貫之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同時,新發展理念是針對我國麵臨的新發展形勢、為解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存在的突出問題而提出的,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創新發展理念科學把握創新驅動發展的時代潮流,將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為經濟發展提供持續動力保障;協調發展理念針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的突出問題,強調不斷增強發展整體性,為我國經濟社會健康、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綠色發展理念積極回應人們從"求溫飽"到"求環保"的新期待,強調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有機結合,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提供保障;開放發展理念順應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潮流和我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新形勢,強調豐富對外開放內涵、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為我國進一步發展提供外部動力和良好國際環境支持;共享發展理念堅持全民共享、全麵共享、共建共享、漸進共享,進一步豐富了馬克思主義以人為本、共同富裕的內涵。總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是我們黨根據時代變化和發展新形勢提出的創新理念,鮮明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鮮明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預言並未失效
"兩個必然"仍然是時代發展大趨勢
教育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楊河
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這是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作出的科學預言。160多年來,社會主義運動經曆了從理論到實踐、從一國勝利到多國勝利的輝煌,也陷入過蘇東劇變的低潮;西方資本主義經曆了多次重大危機,但在經濟、科技等領域仍然保持著強勢地位。今天,我們應如何看待"兩個必然"?這不僅攸關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而且攸關我們能否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製度自信,是新的時代條件下必須解答好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
金融資本的全麵壟斷加速了資本主義衰落
金融資本是在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中形成的一種資本形態。二戰以後,資本主義由國家壟斷加速向國際金融資本壟斷過渡。這在提高生產社會化程度的同時,也在更大範圍實現了生產資料私人占有,進一步加劇了資本主義製度所固有的基本矛盾。
有關研究數據顯示,美國金融行業在2004年所"創造"的利潤占到了美國所有國內企業利潤的40%左右,40年間這一比重提高了19倍,取代實體經濟成為主導產業。其結果是經濟結構失衡、經濟增長乏力甚至衰退,這深刻體現了當代資本主義的腐朽性和寄生性。與此同時,在新自由主義的資本效率優先政策主導下,美國社會的兩極分化進一步加劇。在20世紀70年代之後的30年中,美國普通勞動者家庭的收入沒有明顯增加,而占人口0.1%的富有者收入增長了4倍,最富有的5%左右的美國人擁有全國70%左右的財富,這一時期被稱為兩百多年來"最糟糕的時期"。
在金融資本的滲透和支配下,西方民主製度被金錢所"綁架",掌握大量金錢的財團壟斷了後台政治,使得本來就有局限性的資產階級民主陷入更深的困境。2008年從美國起源而後席卷全球的國際金融危機,就是金融資本全麵壟斷的結果。這是自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西方資本主義社會遭遇的最為嚴重的經濟災難,它再次暴露了資本主義製度不可克服的矛盾,宣告了以推行私有化、市場化、自由化為核心內容的新自由主義神話的破滅,加速了資本主義的衰落。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顯示了社會主義優越性
發展才是硬道理。能不能創造高於資本主義的勞動生產率,是社會主義製度是否具有優越性的重要標誌。上世紀90年代蘇東劇變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解決好製約發展的體製機製問題,沒有把經濟建設搞上去。
總結曆史的經驗教訓,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現實國情相結合,站在時代前沿,堅定不移地實行改革開放,衝破僵化封閉模式的束縛,創造性地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了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綜合國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在同資本主義的競爭中贏得了比較優勢,使社會主義在占世界人口近20%的中國呈現蓬勃生機。英國廣播公司網站曾刊文說,中國過去30年的經濟騰飛,是自英國工業革命在18世紀末開始後世界見證過的最令人驚奇的經濟變革,世界正越來越多地被中國改變。
在堅定"三個自信"中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
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是總的曆史趨勢。實現這個目標,是一個長期的曆史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社會主義將與資本主義在對立中共存、在相互借鑒中發展。
經過500多年的發展,資本主義已進入"晚期"。由於具有不可克服的內在矛盾,它逐步喪失了存在的曆史必然性,正在走向終結。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它沒有任何新的發展可能性了。馬克思對"兩個必然"的重要說明是:"無論哪一種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係,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裏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國際金融危機加劇了資本主義的頹勢,但由於先行完成工業化和在科學技術領域領先等原因,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仍將在較長時期保持強勢地位,在經濟全球化和國際關係中起著一定的主導作用;與此同時,它們不會改變以軍事威脅、和平演變等方式對社會主義國家實行滲透、遏製和顛覆的政策。對此,我們絲毫不能掉以輕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興起,體現了社會主義在曲折中向前發展的旺盛生命力。但是,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項長期艱巨的曆史任務,還必須準備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曆史特點的偉大鬥爭。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麵臨速度換擋、結構調整、動力轉換等新情況新問題,這是我國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進的必經過程。能否進一步推動經濟社會科學發展、保持和擴大對資本主義的比較優勢,對我們是一個新的巨大挑戰。
人民是曆史的創造者,朝氣蓬勃的社會主義是人民群眾自己的事業,曆史趨勢歸根結底是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造就的。隻要我們科學認識和把握"兩個必然"的曆史大趨勢,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製度自信,緊緊依靠人民群眾,著力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就能克服前進道路上的種種困難,經受住種種考驗,持續發揮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逐步改變國際競爭的力量對比格局、深刻影響世界曆史發展進程,在趕上時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的同時引領時代發展。
底線思維的現實威力
宋建麗
唯物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方法論,是馬克思主義真理性的重要體現。當今時代,國際形勢風雲變幻、國內改革發展任務艱巨繁重,唯物辯證法大有用武之地。麵對新形勢新任務,習近平同誌一再強調底線思維,就是唯物辯證法的科學運用與創新發展。現實生活中,底線思維在微觀、中觀、宏觀諸層麵得到廣泛運用,揭示了事物發展的諸多辯證關係,為我們觀察和分析問題提供了一雙"慧眼"、一件"利器"。
立與廢的辯證關係。古語雲,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立與廢是事物發展兩種性質截然不同的結果,是一對矛盾。善於運用底線思維,就能把握立與廢的辯證關係,做到有備無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工作和生活的主動權。底線思維在這裏主要體現為凡事從壞處準備,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具體來說,就是對"廢"的各種可能性進行預判,找準問題實質,預見可能風險,主動化解問題和矛盾,從而變消極為積極、變被動為主動、化危機為生機,促使事物向好的方向發展轉化,達到"立"的最好結果。在日常生活中,矛盾無時不有、無處不在,事物發展的結果總是具有多種可能性。因此,底線思維可以在生活的各個層麵得到運用。善於運用底線思維,凡事從壞處準備,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就能提高科學預見性,降低損失、避免災禍;相反,高枕無憂、渾渾噩噩,在遇到問題和矛盾時就會手忙腳亂、難以應對,最終喪失機遇甚至招致禍端。人們常說的"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居安思危,有備無患",其實都包含著要善於運用底線思維的道理。
最低綱領與最高綱領的辯證關係。確立最低綱領與最高綱領,是我們黨在宏觀層麵即製定路線、方針、政策時堅持的科學方法論。最低綱領,即黨和國家當前的階段性目標和現實任務;最高綱領,即黨和國家的長遠奮鬥目標和曆史使命。最低綱領與最高綱領的關係,體現了過程與目標、現實與理想的關係。把握好這一辯證關係,需要善於運用底線思維。具體來說,就是以黨和國家當前的階段性目標和現實任務為基點和底線,通過循序漸進的過程、持續不懈的努力,最終實現黨和國家的長遠奮鬥目標和曆史使命。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共享發展的理念,並強調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製度、引導預期,注重機會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實現全體人民共同邁入全麵小康社會。這是科學運用底線思維的結晶,充分體現了最低綱領與最高綱領的辯證關係。共享發展的長遠目標是共同富裕。實現這一目標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們從保障基本民生入手,為人民群眾提供義務教育、醫療、養老等基本保障,滿足人們基本的生存和發展需要,同時對特困人群進行特殊扶持和救助,守住基本生活底線。在此基礎上,堅持共建共享、漸進共享,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人類共同利益與國家核心利益的辯證關係。從哲學上說,人類共同利益與國家核心利益的關係,就是共性與個性、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係。把握這一辯證關係,底線思維同樣不可或缺。當今時代,世界已在某種意義上成為"雞犬之聲相聞"的"地球村",各國存在諸多共同利益、麵臨諸多亟待解決的共同問題。基於這一認識,習近平主席提出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旨在促進合作共贏,與其他國家一道實現與維護人類共同利益。這體現了我們黨和國家尊重普遍性與共性、善於"求同"的遠見卓識。與此同時,我們也強調,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合作是有底線的,那就是堅決維護我國的核心利益。在民族國家作為主流政治實體的當代世界,如果離開這一個性訴求,人類共同利益就會失去根基。正因如此,我們在涉及國家核心利益的問題上,始終注重劃出紅線、亮明底線,把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作為外交工作的基本出發點和落腳點。這也是底線思維在外交這一宏觀層麵的科學運用。
世界上讚成馬克思主義的人正在多起來
西方"馬克思熱"及其啟示
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崔麗華
多年來,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馬克思主義一直被其主流思想輿論視為"異端""另類",一度局限於非主流學術圈和左翼團體內討論。然而,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再次向世人展示了資本主義自身無法克服的矛盾和弊端,再次印證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相關論述。西方社會對馬克思主義的態度正在發生變化,馬克思、馬克思主義再次引起人們的關注和重視。這對於我們正確看待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不無啟示意義。
西方主流媒體和民眾對馬克思主義的關注度在上升。英國的主流媒體《衛報》《泰晤士報》等,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紛紛以"馬克思"為題大做文章。現在,包括曾經長期批評馬克思及其思想的媒體,如英國《金融時報》、美國《時代周刊》等,其頭條文章中也頻繁出現馬克思的名字和論述。馬克思的著作又開始熱銷:登錄全球銷售量最大的網上書店亞馬遜,在圖書檢索中輸入"卡爾·馬克思",相關書目信息多達上萬條。經曆了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酷洗禮,在頑固堅持新自由主義的美國,人們在華爾街舉起標語:"馬克思說對了!"美國"占領華爾街"運動爆發後,在德國街頭不少民眾打出了"我們是那99%的大眾""讀讀馬克思吧!"等標語。在西方國家的大學裏,關於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課程很受歡迎。
一些西方學者紛紛為馬克思主義正名或主張"回到馬克思"。針對西方傳統上關於馬克思主義的"十項控訴",英國學者特裏·伊格爾頓在2011年出版的《馬克思為什麼是對的》一書中一一作了回應,並對各種附加在馬克思主義上的錯誤認識進行了有力批判。德國學者埃爾瑪·阿爾特法特在《馬克思提供批判分析的"跳躍點"》一文中說:國際金融危機爆發時,"馬克思主義理論被再度發現了",人們在危機中找到了馬克思主義,它"有助於分析當下的金融和經濟危機、現實積累與金融市場的關係以及勞動和性別關係的變化""可以增進對資本主義運作方式的理解,能消除自我蒙昧,並助力政治實踐"。美國學者大衛·哈維根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在《資本主義的17個矛盾及其終結》一書中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之間存在矛盾,尤其在房地產領域投機嚴重,很多人被剝奪了家園。哈維指出,由於資本總是尋找各種新領域,隨後湧入逐利,交換價值逐漸限製和主導了越來越多的必需品。此外,還有很多西方理論家和學者主張"回到馬克思",對馬克思的剩餘價值學說、階級和階級鬥爭理論、國家學說等給予重視。
以馬克思主義為研究對象的西方學術組織社會影響越來越大。在這些組織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德國的"馬克思夜校"、美國的"讀《資本論》小組"等。"馬克思夜校"是德國的馬克思主義學習班,定期邀請一些社會學家等相關人士講授馬克思主義理論。近些年,"馬克思夜校"的開課地點不斷增多。"讀《資本論》小組"是大衛·哈維組織的。他無論到哪所大學任教,都會開設《資本論》課程。《跟大衛·哈維讀〈資本論〉》一書,就是根據他的講課稿修訂而成的。這個小組還利用互聯網等新媒體宣傳和介紹馬克思的《資本論》。此外,位於德國特裏爾的馬克思故居博物館近年來也頗受人們關注。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在該館留言簿上,2012年的兩個月內就有來自超過50個國家和地區的訪客留言。
上世紀90年代初,蘇聯東歐劇變的陰雲尚未散盡,一些人對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真理性及其前途命運感到困惑與悲觀。在這一緊要曆史關頭,鄧小平同誌鮮明指出:"我堅信,世界上讚成馬克思主義的人會多起來的,因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在西方興起的"馬克思熱",從一個側麵佐證了鄧小平同誌的遠見卓識,也佐證了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世界的真理性。